吃不好睡不好,身子骨本来就虚,这几天又经历了这么多事,情绪起起伏伏、波动剧烈,孙氏肚子里的孩子没流产,那真是老天保佑了。
嫦玖点了孙氏的昏睡穴,给她嘴里塞了一颗还是当年给宝珠买的保胎丸,[游戏商城]出品,质量有保证。
见她肚子里那个小幼崽安稳下来,嫦·奶奶·玖这才放心,把幼崽的娘抱到炕上躺好,还给她脱了鞋。
【如果要评选好婆婆典范,我绝对能入选。】
安顿好怀孕的儿媳妇,嫦玖下炕穿鞋,出了东屋。
东西屋的门通着堂屋。
一般农家的灶房都在堂屋,但常九妹爱干净,不愿意屋里满是油烟味,因此他们家堂屋没有大灶,而是左右各搭了一个通着东西两屋大炕的地炉子,平日里只用来烧炕、烧水用。
堂屋最里面靠墙摆了一张条案,上面摆着张运来的灵位,又设有香炉香烛。
嫦玖如今的眼界不同以往,一眼就看出,那香炉和插着白蜡的香烛台竟还是古物。
有关记忆也随之冒出来:哦,原来张家还有点来历。
盛朝初定时,开国皇帝盛高祖为抵御鬼蛮,没有将都城定在中原腹地,也没有选择鱼米之乡的南方,而是定都北地盛京。
张家祖上本是南边的地主,因着开国时“南人北调”政策来到北方,定居翠屏山下,至今已经在曲溪下游繁衍生息二百多年。
张氏宗族自来耕读传家,共分六支,最有出息的是三房,在百年前出了一位进士,最后官至四品,三房也因此搬入盛京。
三房如今的当家也是运字辈,在刑部当职,还娶了位县主娘娘。
古代尤为重视宗族,盛京张家和翠屏山这边关系虽然远了,但实打实的同一个祖宗,且三房的祖坟和其曾祖的进士牌坊还在这边。
其他几房虽然沾不得什么大光,但也因盛京有人,使得张家在翠屏山下能够安居乐业,不受地痞流氓骚扰,亦使得县官衙役对张氏族人秉公办事。
常九妹自丈夫身死就浑浑噩噩的,但嫦玖却不糊涂。
那许老赖敢带着许三嫂的爹娘上门求情,逼的三嫂子上了吊,仗的是他家有个闺女给县太爷做了妾。
但许怀义那小畜生还是如此迅速的被就地正法,肯定是三房出了力。
嫦玖将这份人情记下:如果三房的活人用不着这份人情,死了她也可以还,主打感恩!
……
出了堂屋,就见正房前一左一右两颗石榴树,这还是新房建成后,张运来从翠屏山上挖下来的树苗,如今恰好十年,到了结果的时候。
正值五月,本该石榴花红似火,可如今树上不过稀稀拉拉几朵花,零星可见几个小果子。
都是干旱闹的。
嫦玖伸手,一丝木之生机往两颗树上分别一点,怕变化太大,不敢给太多,但今年绝对能吃上又红又大的石榴。
她又看了看菜地:
架空的盛朝,玉米、红薯、花生都有,平日里常吃的瓜果蔬菜也有种植。
此时菜地里就种着黄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菠菜、大葱,靠墙还种了丝瓜、苦瓜、葫芦和南瓜。
常九妹是个勤快人,轮上他家打水浇地时,定要先提上两桶水把菜地浇了。
但这几天忙乱,连家里重要财产——两只鸡都忘了喂,更别提给菜地浇水了。
万幸蔬菜只是被晒蔫吧了,没有枯死。
嫦玖快手快脚将熟透了的西红柿、茄子都摘了,拿到厨房。
东厢南间厨房里,两口大灶已经压了火,正晾着两锅粥。
用勺子搅了一下:二儿媳口中的粥,其实就是一锅米汤,得亏还能看见些许米粒。
嫦玖用精神力看了看,送葬队伍正下山,到家至少还得半个小时,这功夫足够她折腾了。
先是到鸡窝里,将一只瘦了吧唧不下蛋的母鸡收进[虚境]里,然后拿出一只收拾干净的肥鸡。
将鸡胸脯肉都剔下来,过水煮熟后用破壁机打成鸡肉碎,加进糙米粥里,加菠菜碎,又加了几管咸味的低级营养液,一锅青菜鸡肉粥就好了。
没有大盆,只能把粥都盛进提水的木桶里。
点火刷锅,鸡肥油下锅煸出油来,下葱花、西红柿,炒出汁加水。
这个功夫,嫦玖从碗橱里,拿出面袋子:啧,黑面、顶多一斤,还是特意留着给大孙子止哥儿加餐用的。
明天有明天的活法,都吃了!
同样加入咸口蔬菜味营养液,然后一锅西红柿疙瘩汤出锅。
这水饱可是真管饱的。
然后嫦玖又将剔了鸡胸肉的鸡都剁成小块,加了西红柿、茄子、辣椒一起炖。
……
送葬的人进了村,老远就闻着肉味了,实没想到是孝家杀了鸡。
堂屋里,族长和几个族老坐了一桌,见桌上虽只有两个盆儿一个碗儿,但这荒年,却已经是难得像样的饭食了。
玄瑞老道饭食的香味:别说,他这侄媳妇做饭的手艺是真不赖。
早上就喝了一碗稀粥,老道早饿了,扭脸却见族长和几位族兄族弟面色都带着不满。
“这是咋了?饭食是简薄了些,也没有豆腐,但如今啥年头,能备上这些,还杀了鸡,可见侄媳妇是尽力了,咱们做长辈的,可不能挑礼啊!”
然后,自认自己是个明事理长辈的玄瑞收到了所有兄弟的白眼。
族长看着这个自小出家、在道观里待的多少有点不通世故的族弟,也是无了个大语。
“你也知道如今是荒年。田里的麦子最早还有一个月才能收割,家家户户青黄不接。
今个一顿饭食估计把家里的粮食嚯嚯干净了,接下来一个月,娘几个喝西北风活着啊?”
族长越说越气,看着院子里正把儿子、闺女指使的团团转转的嫦玖,高声道:“九娘,你进来。”
听这个高声和语气,嫦玖就知道族长这是生气了。
哎,一时忘了,常九妹上头虽然没有公婆,但却有个干爹。
这还得说说“编剧”给常九妹编的身世。
常九妹本是孤儿(第三世孤儿了),被翠屏山山神庙里无儿无女的老庙祝收养,常九妹十二岁时,老庙祝病重。
虽然常九妹会织布、会采药,甚至还会点神神叨叨的东西,自己就能挣口粮。
但老庙祝却是担心她一介孤女,被人欺负了去,就拜托有君子之交的张氏族长,替养女找个好人家嫁了。
张族长一诺千金,对老友托付的养女当成自家孩子看待,甚至怕常九妹见外,还认了干亲。
常九妹在族长家生活了四年,后来与张运来看对了眼,族长更是给她准备了和亲女一样的嫁妆,常九妹初二回娘家,回的都是族长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