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后的第三日,东方青木之气忽而大盛。未破晓的夜空竟泛着青碧荧光,白术嗅到风中裹挟的酸腐气息时,便知肝木横逆之势已成。
她奔上城楼的脚步惊醒了沉睡的砂仁草,这种能醒脾化湿的灵植此刻却蔫头耷脑。地脉裂痕中渗出的不再是金黄的土精之气,而是浑浊如胆汁的黏液——这正是《景岳全书》所载\"肝强脾弱,清阳下陷\"的凶兆。白术捻诀召出甘温本元,却见土黄灵气甫入地脉便凝成块垒,反而加剧了百姓腹中绞痛。
\"白术大人当心!\"城下老妪突然呕出青绿水液,白术的罗袜已被地缝涌出的酸腐汁液浸透。这分明是《素问》\"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变证,木邪不仅克土,更引动湿浊下注肠腑。
千钧一发之际,月华凝成冰阶直抵城头。白芍足尖轻点银霜,素手结出九重太阴印。那些暴戾的青木之气触到月光,竟如见天敌般瑟缩后退。\"《本草纲目》言我酸收肝阴,此刻正当其用!\"她指尖银丝织就天罗地网,将木气困成青茧。白术正要松口气,却见茧中渗出赤色血雾——木郁已极反化火邪!
陈皮踏碎西南方堆积的湿浊之气而来,腰间琥珀色陈皮佩突然迸发金光。\"《本草衍义》说我治脾滞如神,且看这陈久者良!\"他咬破指尖,辛香血气混着橘络金丝注入地脉。板结的土块应声龟裂,竟在裂纹中开出白术从未见过的淡黄花苞——这正是《药性解》所言\"陈皮行滞气而不伤正\"的玄妙。
天穹忽现三十六道风璇,防风广袖翻卷如云,将失控的火气尽数收拢。他足下苍术叶片载着《雷公炮炙论》的古老符文,每一道风旋都精准刺入木火相生的节点。\"《本经逢原》谓我乃脾胃引经要药,今日便送这邪火归经!\"随着话音,那些躁动的火气竟化作细流,顺着白芍的银丝渗入地脉深处。
四灵各据阵眼,白术的甘温本元终于不再滞涩。地脉中金黄的土精之气裹挟着陈皮的金丝,如春藤绕树般缠上白芍的银茧。防风引来的东风将最后一丝秽气吹向西方肺金之城——那里自有白虎汤众将等候发落。
当第一缕晨光穿透青雾时,百姓腹中雷鸣渐息。白术看见白芍的银发间生出数缕青丝,陈皮佩上的琥珀纹路愈发通透,防风衣袂上竟凝出晶莹的朝露——这正是《医宗金鉴》所言\"四药相合,肝脾调和则气血自生\"的明证。
\"诸君请看。\"白术引众人望向城下,昨夜被木气摧折的砂仁草竟开出紫白相间的花穗,晨风里浮动着醒脾的芬芳。陈皮摘下一朵别在防风鬓边,笑道:\"《本草纲目拾遗》说砂仁能醒脾调胃,倒比某人的苦药香些。\"白芍指尖凝出月华露珠滴入花心,砂仁花霎时结出朱红果实:\"《本草求真》有载,得酸甘化阴之助,草木方得开花结果。\"
城楼飞檐下,四道气息凝成的药灵图腾正在成型:中央黄土承托银月,金络穿梭其间,外围青风流转不息——恰如《成方便读》痛泻要方条下朱笔批注:\"此方之妙,贵在疏补相济,升降得宜。\"
————————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组成】炒白术三两 炒芍药二两 炒陈皮两半 防风一两
【用法】上锉,分八帖,水煎或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右缓者。
【证治机理】痛泻之证系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运失常所致。《医方考》日:“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肝脾脉在两关,肝脾不和,故其脉两关不调,左关弦主肝郁,右关缓主脾虚;舌苔薄白,亦为脾虚之征。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方解】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为臣药。二药配伍,补土泻木,标本兼顾。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脾和胃,为佐药。防风具升散之性,与白芍相伍,疏柔肝木而达调肝之效;与白术相伍,鼓舞脾之清阳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药,为佐使药。本方为治脾虚肝郁痛泻之代表方。
【配伍特点】补脾柔肝,寓疏于补,扶土抑木。
【方歌】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泻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便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