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花荣忧思官风腐 花勇紧筹作战需
花荣听闻慕容彦达竟将朝廷的官职视作货物肆意买卖,还大言不惭、毫无羞耻地谈什么“信誉”,心中对这腐败不堪的朝廷更是多了几分鄙夷。
一州知府在买官卖官之事上都如此肆无忌惮,那处于朝廷中枢的官员呢?
还有那高居庙堂的赵官家呢?
想到此处,他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最后,为了心中的宏伟蓝图和远大抱负,花荣不得不对花勇说道:
“那届时小侄的青州团练副使一职,就只能拜托二叔您了。
二叔您可得早做安排,多去与这位‘慕容国舅’沟通交流一二。”
花荣略带无奈地向花勇打趣起来。
“荣哥儿,你就把心妥妥地放进肚子里!
咱们这位慕容国舅啊,早就将青州一众属官的价格标注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那真是童叟无欺!
大家都清楚,只要买家的心意足够到位,哪怕买家是个不折不扣的二傻子,慕容知府也定会想方设法派人把他稳稳当当地送到那个位置上。
所以啊,既然你相中了青州团练副使这个位置,二叔到时给慕容彦达准备好合适的心意就行。”
花荣听到这里,在前期短暂地对买官卖官之事感到惊讶后,突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他清楚地记得,后世史学家曾介绍过宋朝买官卖官之事,只是刚刚自己还没把思维从现代社会转到这北宋末年,因而出现了短暂的惊愕。
他记得上学时,历史老师曾详细讲述,在宋朝,官职的确能够买卖,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将的职位,都被朝廷拉入了这场经济交易之中。
《水浒》中那些土豪劣绅被称为大官人,的确名副其实。
就拿众人熟知的西门大官人——西门庆来说。
西门庆原本并未在朝廷担任实职,然而他凭借与官府的暗中勾结,以及大肆贿赂官员等手段,获得了朝廷的金吾卫副千户、千户之类的职位。
正因如此,在阳谷县,人们都尊称他为大官人。
也正是这通过不正当途径得来的身份,让他在阳谷县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其实在有宋一朝,特别是每逢战争这种急需巨额钱财的关键时刻,朝廷上下就愈发无所顾忌地大肆操办买官卖官之事,来凑集军费。
公元994年,“高梁河车神”宋太宗赵光义,率先开启了宋朝卖官的恶劣先例。
令人玩味的是,他卖官时还显得遮遮掩掩、羞羞答答,所索要的并非金银财宝,而是粮食。
其卖官的价格标准清晰,捐赠1000石粮食便能赐予爵位一级;
拿出2000石粮食,就能获得一个助教的名额;
若奉献3000石粮食,就可以当上本州文学;
给予4000石粮食,便能拥有大理寺评事的头衔;
掏出5000石粮食,直接给予文字出身,算是正式干部了;
花费7000石粮食,能够换来一个州别驾的职位,不过这个职位却没有签字处理公务的权力。
要是谁家财大气粗,愿意大出血拿出石粮食,宋太宗或许也会一咬牙,狠心给予一个太祝、殿直的身份。
那么,这些官职的含金量究竟如何呢?
就拿殿直来说,每月工资仅有5000文以及15石粮食,算下来,需要领将近60年的工资才能回本;而太祝每月的工资也不过8000文罢了。
因此,这些官员要想回本,其采用的方法,大家眯着眼睛也会猜到。
有了老祖宗开头,后世的赵家后人卖官创收的方式就多种多样。
宋仁宗规定,土豪们帮助政府在陕西六路边境上建造城池,也可以当官,如果哪个土豪可以付出数万个“工”的钱财,他就可以拥有“同学究”等官职。
此外,谁给前线运送了数万束草料,也能换官。
这种以物资换取官职的行为在当时社会屡见不鲜。
在北宋的官场,官职仿佛成了一种可随意交易的商品。
无论是富商巨贾,还是地方豪强,只要能提供朝廷所需的物资,都有可能获得官职的赏赐。
当今的官家和他历代祖宗相比,绝对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堪称卖官的狠角色。
他在东京大肆操办“花石纲”,这浩大的工程急需大量银钱。
然而,朝廷每年的税收数额有限,这些税收既要给众多文武百官发放俸禄以维持朝廷运转,又要给周边其他国家缴纳一定数额的“岁币”。
在如此财政吃紧的状况下,为了“开源”满足各项开支,当今官家竟然堂而皇之地给各级官职明码标价售卖。
就拿九品的成忠郎来说,他开出的价码高达一万三千贯铜钱。
而正八品的敦武郎,价码更是飙升至三万贯铜钱。
倘若想要谋取更好、更高级别的官职,那所需付出的价格则更为高昂。
这使得许多有财富却无才德之人,纷纷趋之若鹜,通过花钱买官来获取地位和权力。
而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抱负,却家境贫寒的人,只能对官场望而却步。
这种卖官鬻爵的行为,无疑极大地破坏了官场的正常秩序,让整个朝廷的风气变得乌烟瘴气,国家的治理也陷入混乱不堪的局面。
与此同时,花荣在心里暗自盘算:
“就一个团练副使的虚职,估计怎么着也得花费一万五千贯到两万贯左右。
为了往后行事能够顺遂便利,这笔钱倒是不得不花。”
只是,一想到这些钱都要落入那些贪官污吏的囊中,他心里就格外不痛快。
“哎!
这可都是我的钱啊!
哼!
不行,这笔损失我得从那些山贼身上找补回来。”
花荣在心里暗暗发狠,
“你们的钱库可千万别让我失望!”
他眉头紧皱,目光中透着决然和一丝狡黠,仿佛已在谋划如何从山贼那里获取足够的财富来弥补自己即将付出的巨额开销。
……
花荣再次与花勇就出兵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安排。
针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处可能出现的状况,都展开了深入探讨,把众多细节问题仔细梳理了一遍。
虽说清风山和桃花山这两股山贼的整体实力较为一般,但花荣深知狮子搏兔亦用全力的道理。
在他看来,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一丝疏忽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他绝不想因自己的粗心大意,让手下的兄弟们做无谓的牺牲,那样的损失毫无价值,也是他绝不愿看到的。
花荣表情严肃,目光坚定,手中拿着绘制的地形图,一边比划一边向花勇讲述着自己的作战思路。
花勇频频点头,认真倾听,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建议,两人共同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着最充分的准备。
花荣做完前面的部署后,最后又郑重地安排花勇悄悄去筹备出兵所需的粮草、兵器以及铠甲等各类物资。
同时,他还吩咐花勇派人去收集清风山和桃花山两处山寨为非作歹的证据。
花荣心中十分清楚,此次行动必须有理有据。
他打算先将收集到的证据以及百姓们饱含血泪的诉状呈交到上官那里,之后再着手出兵事宜。
毕竟,若没有这样的前期准备,即便成功剿灭了这两股山贼,他也难以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
要知道,那刘高可不是个善茬,阴险狡诈的他很可能会趁机在上官面前给自己使绊子、上眼药。
倘若真让刘高得逞,自己不仅功劳全无,甚至还可能遭受责罚。
想到此处,花荣的眼神愈发坚定,他深知这一战不仅要胜,还要胜得漂亮,不给敌人丝毫可乘之机。
花荣紧紧握着拳头,语气沉重地对花勇说道:
“二叔,此事关系重大,切不可有半分疏忽,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
花勇拱手应下,随即转身匆匆去安排各项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