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听说诸葛诞联合吴兵前来决战,便召集散骑长史裴秀、黄门侍郎钟会,一同商议破敌的策略。钟会说:“吴兵之所以帮助诸葛诞,无非是为了利益。我们如果用利益诱惑他们,就一定能取胜。”司马昭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命令石苞、州泰先率领两支军队在石头城设下埋伏,王基、陈骞带领精兵随后接应,又让偏将成倅率领数万士兵前去诱敌,还吩咐陈俊带领装载着赏军物品的车仗、牛马、驴骡,在阵中四面聚集,一旦敌军攻来,就弃下这些物资。
决战当天,诸葛诞命令吴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见魏阵中的人马队列不整,便指挥大军径直进攻。成倅假装败退,诸葛诞驱兵追击,只见牛马驴骡遍布郊野,南方的士兵纷纷争抢,无心作战。突然一声炮响,两路伏兵杀出,左边是石苞,右边是州泰。诸葛诞大惊失色,正想撤退时,王基、陈骞的精兵又杀到,诸葛诞的军队大败。司马昭又率领援军赶到。诸葛诞带着败兵逃进寿春,紧闭城门坚守。司马昭命令士兵从四面围困,全力攻城。
此时,吴兵撤退到安丰屯驻,魏主的车驾停驻在项城。钟会说:“如今诸葛诞虽然战败,但寿春城中粮草还很多,而且还有吴兵屯驻在安丰,与寿春形成掎角之势。现在我们的军队四面围攻,敌人要是情况缓和就坚守,情况危急就拼死一战,吴兵再趁机夹攻,我们就难以取胜。不如三面攻城,留下南门大路,让敌人自行逃走,然后再追击,这样就能大获全胜。吴兵远道而来,粮草必定难以为继,我带领轻骑兵抄到他们后面,就可以不战而胜。”司马昭拍着钟会的背说:“你真是我的张良啊!”于是下令王基撤回南门的军队。
再说吴兵屯驻在安丰,孙綝把朱异叫来斥责道:“连一个寿春城都救不了,还怎么吞并中原?要是再不能取胜,就斩首示众!”朱异回到本寨商议对策。于诠说:“现在寿春南门没有被围困,我愿意带领一支军队从南门进城,帮助诸葛诞守城。将军与魏兵挑战,我从城中杀出,两路夹攻,就能打败魏兵。”朱异觉得有道理。于是,全怿、全端、文钦等人都愿意进城,便和于诠一起带领一万士兵,从南门进入城中。魏兵没有接到命令,不敢轻敌,任由吴兵入城,随后把情况报告给司马昭。司马昭说:“这是想和朱异内外夹攻,来打败我们的军队。”于是召来王基、陈骞,吩咐道:“你们带领五千士兵截断朱异的退路,从背后攻击他。”二人领命而去。朱异正带兵前来,忽然背后喊声震天,左边是王基,右边是陈骞,两路魏军杀来,吴兵大败。朱异回去见孙綝,孙綝大怒道:“屡次战败的将领,留你有什么用!”喝令武士将朱异推出去斩首。又斥责全端的儿子全祎说:“要是退不了魏兵,你们父子就别来见我!”之后,孙綝就回建业去了。
钟会对司马昭说:“现在孙綝退走,外面没有救兵,寿春城可以全力围困了。”司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催促军队加紧围攻。全祎带兵想进入寿春,看到魏兵势力强大,进退无路,便投降了司马昭。司马昭封全祎为偏将军,全祎感激司马昭的恩德,就写了一封家书给父亲全端、叔叔全怿,说孙綝不仁,不如投降魏国,把信射进城中。全怿收到信后,就和全端带领数千人打开城门投降。诸葛诞在城中忧愁烦闷,谋士蒋班、焦彝进言说:“城中粮少兵多,难以长久坚守,可以率领吴、楚的士兵,和魏兵决一死战。”诸葛诞大怒道:“我想坚守,你们却想出战,莫非有二心?再敢说就斩首!”二人仰天长叹:“诸葛诞就要灭亡了!我们不如早点投降,免得送命!”当天夜里二更时分,蒋班、焦彝翻墙出城,投降了魏国,司马昭重用他们。从此,城中即使有敢战的士兵,也不敢再提出战的事。
诸葛诞在城中,看到魏兵在四周筑起土城来阻挡淮水,就指望天降大雨,淮水泛滥,冲倒土城,然后出兵攻击。没想到从秋天到冬天,一直没有下雨,淮水也没有泛滥。城中的粮食渐渐耗尽,文钦在小城内和两个儿子坚守,看到军士们渐渐饿倒,只好来向诸葛诞报告:“粮食都快没了,军士们饿坏了,不如把北方的士兵都放出城,节省粮食。”诸葛诞大怒:“你让我把北方的军队都放走,是想谋害我吗?”喝令左右把文钦推出去斩首。文鸯、文虎看到父亲被杀,各自拔出短刀,一口气杀了几十人,飞身上城,一跃而下,越过城壕,向魏寨投降。司马昭记恨文鸯昔日单骑退军的仇,想要斩杀他。钟会劝谏道:“罪在文钦,现在文钦已经死了,他的两个儿子走投无路来投降,如果杀了投降的将领,只会坚定城中人抵抗的决心。”司马昭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召文鸯、文虎进帐,好言安抚,赐给他们骏马和锦衣,封他们为偏将军、关内侯。二人拜谢后,上马绕城大喊:“我们二人承蒙大将军赦免罪过,赐予爵位,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投降!”城中的人听了,都商量着说:“文鸯是司马氏的仇人,尚且被重用,何况我们呢?”于是都想投降。诸葛诞听说后大怒,日夜亲自巡城,以杀人来立威。
钟会知道城中人心已经动摇,就进帐对司马昭说:“可以趁这个时候攻城了。”司马昭非常高兴,于是激励三军,士兵们从四面云集而来,一起攻城。守将曾宣献出北门,放魏兵入城。诸葛诞得知魏兵进城,慌忙带领手下数百人从小路突围,跑到吊桥边,正好撞上胡奋,胡奋手起刀落,将诸葛诞斩于马下,数百人都被俘虏。王基带兵杀到西门,正好遇到吴将于诠。王基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早点投降!”于诠愤怒地说:“我奉命出征,是为了救援别人的危难,既然救不了,又去投降他人,这是道义上不能做的!”于是把头盔扔在地上,大喊:“人生在世,能死在战场上,是幸运的!”接着挥刀奋力拼杀了三十多个回合,人困马乏,被乱军杀死。后人写诗称赞他:
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进入寿春,把诸葛诞的家小全部斩首,诛灭三族。武士把擒获的数百名诸葛诞的部下绑到司马昭面前,司马昭问:“你们投降吗?”众人都大喊:“愿意和诸葛公同生共死,绝不向你投降!”司马昭大怒,喝令武士把他们都绑到城外,逐一询问:“投降的免死。”却没有一个人说投降。一直杀到最后,始终没有一人投降。司马昭感慨叹息不已,下令将他们都埋葬。后人写诗称赞道:
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吴兵大部分投降了魏国,裴秀向司马昭建议:“吴兵的家小都在东南江淮地区,现在如果把他们留下,时间长了肯定会出乱子,不如把他们活埋了。”钟会说:“不能这样。古代用兵的原则,保全敌国才是上策,只要杀掉首恶就行了。如果把他们都活埋,就太不仁义了。不如把他们放回江南,以显示中原大国的宽大胸怀。”司马昭说:“这真是高明的见解。”于是把吴兵都放回了本国。唐咨因为害怕孙綝,不敢回国,也来投降魏国。司马昭对他们都加以重用,让他们分布在三河地区。淮南就此平定。司马昭正准备退兵,突然接到报告,说西蜀姜维带兵来夺取长城,截断粮草。司马昭大惊,急忙和众官员商议退兵的策略。
当时是蜀汉延熙二十年,后来改为景耀元年。姜维在汉中挑选了两名川中将领,每天操练人马,一个是蒋舒,一个是傅佥。二人很有胆量和勇力,姜维非常赏识他们。突然传来消息,说淮南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东吴孙綝出兵相助,司马昭调集两都的兵马,带着魏太后和魏主一同出征了。姜维非常高兴,说:“我这次大事可成了!”于是上表奏明后主,希望兴兵伐魏。中散大夫谯周听说后,叹息道:“近来朝廷沉溺于酒色,信任宦官黄皓,不理国事,只贪图享乐。姜维多次想要征伐,却不体恤军士。国家危险了!”于是写了一篇《仇国论》,寄给姜维。姜维拆开信封一看,上面写道:
有人问:从古至今,能以弱胜强的,用的是什么策略呢?回答是:处于大国而没有忧患的,往往会骄慢;处于小国而有忧患意识的,常常会想着向善。骄慢就会引发祸乱,向善就能带来安定,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教养百姓,以少胜多;勾践体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策略。
有人说:从前楚国强大,汉朝弱小,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张良认为民心一旦安定就难以改变,于是率兵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羽,难道一定要效仿周文王、勾践的做法吗?回答是:商、周时期,王侯地位尊崇,君臣关系稳固。在那个时候,即使有汉高祖刘邦,又怎能挥剑夺取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被秦朝的劳役所困,天下土崩瓦解,于是豪杰并起,相互争斗。如今我们和魏国,都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既不是秦朝末年那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实际上更像是战国时期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周文王以德服人,却很难像汉高祖那样武力统一。时机合适再行动,气运相合再举事,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多次作战就能取胜,这确实是因为他们重视百姓的劳苦,审时度势。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不幸遭遇困境,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计可施了。
姜维看完后,大怒道:“这是迂腐儒生的言论!”把它扔在地上。于是带领川兵去夺取中原,问傅佥:“依你看来,我们该从哪里出兵?”傅佥说:“魏国屯放粮草的地方都在长城。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取道骆谷,翻越沈岭,直抵长城,先烧毁粮草,然后再夺取秦川,那么中原不久就能到手了。”姜维说:“你的见解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立即带兵取道骆谷,翻越沈岭,向长城进发。
长城镇守将军司马望,是司马昭的族兄。城中粮草储备充足,但人马却不多。司马望得知蜀兵前来,急忙和王真、李鹏二将,领兵在离城二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第二天,蜀兵抵达。司马望带着两位将领出阵迎敌。姜维纵马而出,指着司马望说道:“如今司马昭把君主带在军中,肯定有李傕、郭汜那种挟持君主的心思。我现在奉朝廷的明确命令,前来兴师问罪,你应当尽早投降。要是还执迷不悟,就别怪我诛灭你全家!”司马望大声回应:“你们太无礼了,屡次侵犯我魏国。如果不赶紧退兵,就叫你们有来无回!”话还没说完,司马望身后的王真便挺枪跃马而出,蜀阵中傅佥上前迎战。两人交手不到十个回合,傅佥故意卖了个破绽,王真立刻挺枪刺来,傅佥侧身闪过,顺势将王真活捉到自己马上,撤回本阵。李鹏见状大怒,纵马挥刀前来救援。傅佥故意放慢速度,等李鹏快要靠近时,猛地将王真扔到地上,暗中抽出四楞铁锏握在手中。李鹏赶到,举刀正要砍,傅佥回身回望,对着李鹏的面门狠狠一锏,打得他眼珠迸出,当场死在马下。王真也被蜀军乱枪刺死。姜维趁机驱兵大举进攻。司马望弃寨逃入城中,紧闭城门,不再出战。
姜维下令:“军士们今夜暂且休息一晚,养足锐气。明天一定要攻入城中。”第二天黎明,蜀兵争先向前,一拥来到城下,用火箭、火炮向城中射击。城上的草屋顿时燃起一片大火,魏兵陷入混乱。姜维又让人把干柴堆在城下,一齐点火,顿时烈焰冲天。城墙即将被攻破,魏兵在城内痛哭,哭声传得很远。
就在蜀军攻城正酣时,突然背后喊声震天。姜维勒住马回头一看,只见魏兵摇旗呐喊,浩浩荡荡地赶来。姜维于是下令后队变前队,自己站在门旗下等候。只见魏阵中一名小将,全身披挂整齐,挺枪纵马而出。这小将大约二十多岁,面容白皙如敷粉,嘴唇鲜艳似涂朱,厉声大喊:“可认得邓将军?”姜维心想:“这肯定是邓艾了。”于是挺枪纵马迎上前去。两人抖擞精神,大战三四十回合,难分高下,小将的枪法严密,毫无破绽。姜维心中暗自思量:“不用计的话,怎么能取胜呢?”于是拨转马头,朝左边的山路奔去。小将拍马紧追不舍,姜维挂好钢枪,暗中取出雕弓羽箭,回身射去。小将眼疾,早已察觉,弓弦一响,他便向前一倒,躲过了羽箭。姜维回头看时,小将已经追到,挺枪刺来,姜维一闪,枪从肋旁刺过,被姜维一把夹住。小将弃枪,朝本阵逃去。姜维叹息道:“可惜啊!可惜!”又拨马追去。追到魏阵门前时,一员大将提刀而出,喝道:“姜维匹夫,别追我儿子!邓艾在此!”姜维大吃一惊,原来那小将是邓艾的儿子邓忠。姜维暗暗称奇,本想与邓艾交战,又担心马匹疲乏,于是虚指着邓艾说:“我今天见识了你们父子。暂且各自收兵,明天再决一死战。”邓艾见战场形势对己方不利,也勒住马回应道:“既然这样,各自收兵。暗中算计对方的,不算大丈夫。”于是两军都退了回去。邓艾在渭水岸边扎下营寨,姜维在两山之间安营。邓艾观察完蜀兵的扎营地势后,写信给司马望说:“我们千万不能出战,只适宜坚守。等关中的援兵一到,蜀兵粮草耗尽,我们三面夹攻,必定能取胜。现在我派长子邓忠去协助你守城。”同时派人前往司马昭处请求支援。
姜维派人到邓艾营中送去战书,约定第二天大战,邓艾假装答应。第二天五更时分,姜维命令三军做饭,天亮后摆好阵势等待。然而邓艾营中却偃旗息鼓,寂静得如同无人一般。姜维一直等到傍晚才回营。第二天,姜维又派人去下战书,斥责邓艾失约。邓艾用酒食招待来使,答复说:“我身体有些小毛病,耽误了交战,明天一定会战。”第三天,姜维又领兵前来,邓艾仍然不出战,就这样反复了五六次。傅佥对姜维说:“这里面肯定有阴谋,我们要小心防备。”姜维说:“他们肯定是在等关中的援兵,好三面夹击我们。我现在派人送信给东吴的孙綝,让他一起合力进攻。”这时,突然有探马来报:“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兵全部投降。司马昭班师回洛阳,正打算领兵来救长城。”姜维大惊道:“这次伐魏,又要落空了。不如先撤回去。”正是: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不知道姜维如何退兵,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