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百年 国人渐已醒
睁开眼吧 小心看吧
哪个愿臣虏自认
……
万里长城永不倒
千里黄河水滔滔
江山秀丽叠彩峰岭
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1983年,一部《大侠霍元甲》带着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被引进内地,迅速蔓延至全国,首次引起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狂潮。
一时间,霍元甲、陈真、精武门、迷踪拳这些词汇,成为了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对象。
就连隔壁的乔祖望,也时不时的哼两句“昏睡百年…”。
八三年夏天,乔一成和他的表哥齐唯民一起参加高考,双双考上大学。齐唯民成绩优异,考了个金陵文科状元。乔一成则是考上了金陵师范大学。
而此时的顾阳,则是趁着暑假与表哥一起南下广、深,进购了大批的服装、手表、饰品,搞起了批发生意,将这些商品卖到金陵以及周边的县城。
在完成了一定的积累之后,顾阳与表哥又成立了一家批发商贸公司,确定了稳定的货源,专门搞起了批发生意。
相比起零售赚的那点差价,批发的量更大,来钱更快。
靠着之前积累的资金,仅仅是一个暑假的工夫,就赚取了前一年好几倍的利润。
之后,顾阳出主意,做好管理经营,联络客户,表哥跑前跑后的忙活,这个小小的批发商贸公司很快就壮大起来。
其实,这年代很多第一批富起来的人,都是靠着批发生意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
偶尔闲暇之时,顾阳也会去搞一些文玩、古董收藏。
八十年代初,还没有多少人开始收藏各种文玩古董,自然也没多少造假的。民间隐藏着大量的文物古董,甚至一些农村用来喂鸡、喂猪的,可能都是古董。
顾阳在学习国学和历史的时候,对古董这方面的知识也学了一些,便尝试着收藏了一些古董。
当然,顾阳始终都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赚钱也只是顺带的,为将来做积累而已。
“顾先生,你看这套院子,产权清晰,房屋状况良好。南面是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再往南就是故宫博物院了,位置绝对没的说。要不是我正筹钱出国,也不会以这个价格出售……”
“这些我都知道,你不用多说。四合院的价格,我也已经做过详细的了解。这样吧,一口价,两万八。只要你能接受,我直接给现钱。要是不能接受,我再看看别的。”
“你确定可以直接给现金?”
“当然。”
“那…那好吧,只要你今天能给钱,就两万八。”
1984年,还在燕大上大三的顾阳,以两万八的价格,买下了燕京鼓楼大街的一套四合院儿。
后世网上曾有一个段子,讲的是一个燕京人在1984年3万块卖掉了一套四合院,凑钱出国打工。在国外辛辛苦苦打拼三十年,攒够了2000万人民币。之后,他想回乡养老。可回到燕京之后,才发现自家当年卖掉的那套四合院儿正在挂牌出售,出售价格八千万。
辛辛苦苦打拼三十年,反而倒赔了6000万。充分说明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当然,此时的燕京人,还并不清楚四合院未来会涨价。
即使是如今的许多万元户,在挣到钱之后,第一时间也是添置各种家电、摩托车,根本不会想着去买四合院。
即便是再过几年,等到楼房、商品房开始流行,人们也不会买四合院来居住。
在这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有房子住,人们的观念还是有一套房子住就够了,又或者工作了单位可以分房,房子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流通的商品,更没有人将其当做一种赚钱的投资渠道。
其实,燕京的房价真正大涨,也是在08年之后。
顾阳之前也一直关注着市面上的四合院,一直等找到一套地理位置和房屋状况都很满意的,才出手买下来。
买下这套院子之后,顾阳又请工匠上门,在保留四合院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了修复和内部装修,使其更有利于居住。
转眼到了85年夏天,顾阳本科毕业,并顺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继续留校读书。
鼓楼大街的四合院里,顾阳准备了一大桌子的饭菜,宴请大姨、表哥一家。
“大姨,表哥、表嫂,这都是我从酒楼定做的菜,你们快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小阳,你还花这冤枉钱干嘛?咱们自家人,又没有外客,关起门来做饭也是一样的。”
“这不也是你们刚到燕京嘛,都坐。小辉,你也坐。”
表哥坐下来之后,又看了看房间里的装饰,忍不住连连点头:“小阳,你这房子还真不错,比咱们纱帽巷的老宅可强多了。”
大姨也忍不住问道:“小阳,你在燕京买了房子,是不是以后就住在燕京,不准备回金陵了?”
“大姨放心吧,我这买套房子,也是为了方便。等再过两年,我还准备在金陵也买一套房子。到时候,想住那边就住那边。”
表哥立刻点头:“这个主意不错。小阳,你也帮我们瞧着点,回头我和你嫂子也在这儿买套房子,住着方便。”
大姨拍了一下表哥:“有套房子住不就行了,干嘛买那么多房子?花那冤枉钱干嘛?”
顾阳微微一笑,开口道:“大姨,这燕京的好大学多,以后说不定小辉也会考到燕京读大学。到时候,大姨要是想小辉了,也可以来燕京住着,不是吗?”
“那也用不着买一套房子吧。你们这两年的确是挣了不少钱,但也不能乱花。”
“妈,你这样想就不对了。我都听小阳说了,现在人们的条件越来越好,人口增长也很快,说不定将来房子就要涨价。咱们挣了那么多钱,存在银行里也只是涨点利息,多买一套房子也是好的。就像小阳说的,做投资嘛,要学会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既然是小阳说的,那倒是应该考虑考虑。我年龄大了,也不懂这些,你们兄弟俩商量着来就行。”
表嫂也跟着开口道:“妈,咱们家能有现在这样的好日子,都是听了顾阳的安排。他学问高,总是比我们看得远,我们听他的就是了。”
已经七岁的张文辉也跟着开口:“奶奶,我长大了也要考大学,考研究生,像表叔一样有出息。”
“那你可要好好读书,加倍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