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孙柴刀和周翠娥两口子便早早起床,简单地吃了些早饭。
他们准备了几十斤粮食和一个大木桶,踏上了前往隔壁西风村的路,打算在那个村子里收购爬叉。
古道村和西风村之间的距离并不算远,大约走了小半个时辰,孙柴刀和周翠娥就来到了西风村。
他们一到村口,孙柴刀便放下沉重的粮食袋子,开始大声吆喝起来:
“收爬叉了!收爬叉了!一斤爬叉换两斤粮食,当场就换!童叟无欺!”
孙柴刀的吆喝声在宁静的早晨显得格外响亮,西风村的村民们好奇地围了上来,纷纷询问关于收购爬叉的事宜。
孙柴刀耐心地给他们一一解释,详细说明了交换的比例和条件。
西风村和古道村一样,一到夏天,地面上就会出现许多爬叉。
这些爬叉是当地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在地里爬出来,然后蜕变成蝉,在树上叫个不停。。
村里的居民们通常会把捉到的爬叉用来喂鸡和喂鸭,这些虫子可是家禽的美味食物。
当村民们听说这些爬叉竟然可以用来换取粮食时,他们都感到非常新鲜。
在这个年代,粮食是极其宝贵的资源,能够用这些不起眼的爬叉换取粮食,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交易。
于是,大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纷纷拿起工具,开始在自家的院子里、田间地头寻找爬叉。
孩子们也加入了这场有趣的搜寻活动,他们好奇地翻动着石头和枯叶,希望能找到这些小虫子。
到了中午时分,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带着他们抓来的爬叉来到了孙柴刀的面前。
孙柴刀拿出秤,仔细地给每一份爬叉称量重量,然后根据重量,将相对应的粮食一一递到他们手里。
村民们看着手中的粮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们没想到这些小小的爬叉竟然能换来如此实惠的粮食。
在西风村,当村民们看到爬叉换到手的粮食之后,整个村庄都沸腾了。
村民们一个个精神抖擞,他们顾不上吃中午饭,纷纷走出家门,带着各种各样的工具,比如铁锹、铲子和葫芦,满村子寻找爬叉。
找到足够多的爬叉之后,村民们都会带到孙柴刀那里去换取粮食。
孙柴刀这次带来了50斤粮食,准备与村民们交换爬叉。
他没有想到,消息传开后,会有这么多的村民带着爬叉来交换粮食。
孙柴刀被这火爆的景象所惊呆。
他站在那里,看着络绎不绝的村民,心中充满了惊讶和喜悦。
很快,他带来的50斤粮食已经快被换光了。
孙柴刀意识到,他必须迅速补充粮食,以满足村民们的热情。
于是,他连忙让老伴周翠娥回家,再去背过来50斤粮食,给这里的村民交换爬叉。
黄昏时分,孙柴刀用80斤粮食换了40斤爬叉。
他看着大木桶里满满的爬叉,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当他老两口准备离开西风村的时候,村里人都热情地拉着他们的胳膊,让他们明天一定早点儿来。
孙柴刀激动地点头:“好,我一定来!”
有个村民特别热情,他走上前来对孙柴刀说:
“明天中午你们不用准备午饭。在我家吃就行了,只要你们明天还来我们村,继续收购爬叉换粮食就行。”
孙柴刀听了,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感觉自己在这个村子里特别受欢迎,心情非常好,尽管他这一天快累惨了。
回到家中,孙柴刀仔细地盘点了一下今天的收获。
他消耗了80斤粮食,但收购了40斤珍贵的爬叉。
孙柴刀知道,明天他将这40斤爬叉交给货郎后,货郎会给他100斤粮食作为交换。
这样一来,他今天就赚了20斤粮食。
这20斤粮食,足够他一家人吃上四五天了,对于孙柴刀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第二天,孙柴刀和老伴儿带着粮食和木桶,准时地来到了西风村。
这里的村民跟昨天一样热情,他们知道孙柴刀的到来意味着他们可以将爬叉卖个好价钱。
在孙柴刀收购爬叉的地方,村民们给他搬来了两条凳子,还有人给他倒了两碗水,表示欢迎。
孙柴刀感激地接过水,一边喝水一边和村民们闲聊,了解村里的最新情况。
慢慢地,孙柴刀成了西风村的常客。
村里人跟他都很熟悉,每天孙柴刀都能从村里收购几十斤爬叉回来。
这些爬叉,他都会在第二天交给货郎,换取更多的粮食。
这样的交易让孙柴刀家里的存粮慢慢多了起来。
这天,孙柴刀和西风村的老年人,闲聊着今年的收成和村里的新鲜事。
突然,一个急匆匆的身影从村外跑了进来,脸上写满了忧虑。
那是西风村的老李,他刚刚从县里回来,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大家听我说,今年官府征收的粮税,竟然提高到每人200斤了!”
老李气喘吁吁地宣布道。
老李的儿子在县衙打杂,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托人告诉家里。
这个消息像晴天霹雳一样,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愣住了。
西风村的村民们面面相觑,一时间,原本热闹的气氛变得沉重起来。
孙柴刀的心里也是一沉,他想到了自己家里的十一口人。
按照新的税额,他们家需要交给官府的粮食将达到惊人的2200斤。
他家的粮食储备并不富裕,况且还有20亩麦子被烧毁,即使收购爬叉赚了一点粮食,所有的粮食加起来,也不到2500斤。
如果交了2200斤的税,家里的粮食就见底了。
那么剩下的粮食,将不足以支撑他们家度过下半年。
粮税半年征收一次,上半年每人200斤,下半年的话,至少也是200斤,这突然增加的粮税,让人怎么活啊!
很快,古道村的村民也知道粮税增加的消息。
一时间,村里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