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在市井坊间被书贾争相翻刻的\"奇书\",原是从豹房故物中辗转而来。
朱厚照生前常命内官搜罗天下话本,曾将《三国演义》里的火攻计策绘成沙盘推演。
又自比梁山好汉,带着亲卫在豹房内扮作江湖豪客,常常惊得朝臣莫名惊诧。
\"陛下,午门外《水浒传》话本又售罄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永躬身禀奏时。
朱厚熜正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烛火映得他眸中跃动着奇异的光。
自登基以来,他见遍了内阁首辅们引经据典的治国策论,却独独对这些稗官野史着迷。
《西游记平话》里神佛斗法的瑰丽想象,于他而言恰似人间权柄的另一种投射。
《三国演义》中千军万马的壮阔场景,又与自己征战往事呼应。
\"市井传闻,说书人讲'三打祝家庄'时,勾栏瓦肆水泄不通。\"王永话音未落,朱厚熜忽而轻笑出声。
指尖抚过书页上梁山好汉的聚义誓言。
恍惚想起堂兄朱厚照扮作\"及时雨宋江\"宴请群臣的场景。
夜风穿堂而过,将书架上的书页掀起簌簌作响。
朱厚熜合上书卷,目光扫过烛火映照下的《西游记平话》,想起吴承恩。
朱厚熜将《西游记平话》搁在膝头,忽问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永:
\"淮安府山阳县,可有名唤吴承恩的举子?\"
王永闻言一怔,忙翻检文牍:\"回陛下,确有此人,今岁二十有一,正筹备会试。\"
朱厚熜摩挲着书卷边缘,眼前浮现出后世流传的神魔巨着。
这个时候的吴承应该恩正在山阳老宅苦读。
朱厚熜知道吴承恩将在数十年后以一支妙笔,重塑玄奘取经的千年传奇。
只是此刻,吴承恩还不知晓,自己将经历九次科举都寄。
直到天命之年才以岁贡生身份踏入仕途。
吴承恩五十岁方得岁贡,三赴会试皆名落孙山,最终屈居长兴县丞。
……
暮色渐浓,养心殿内烛火摇曳。
朱厚熜搁下手中的《水浒传》,抬眼便见颖美人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款步而来。
她身着月白色绣兰襦裙,鬓边的珍珠兰钗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臣妾给陛下请安。\"颖美人盈盈下拜,声音婉转如黄莺啼鸣。
朱厚熜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她清秀的面容上:
\"这几日在兰馨宫可还习惯?\"
\"回陛下,宫中一切安好,只是...只是有些思念家中父母。\"
颖美人低垂眉眼,语气中带着一丝怯意。
\"既入了宫,便安心待着。\"
朱厚熜抬手示意她起身
\"听闻你琴艺出众,今夜便先为朕弹奏一曲,往后,萧也要学着些。\"
\"臣妾遵旨。\"颖美人轻声应道,\"不知陛下想听什么曲子?\"
\"就弹《汉宫秋月》吧。\"
朱厚熜靠在龙椅上,\"朕倒要看看,你这双手能弹出几分愁绪。\"
说话间,太监已将瑶琴奉上。
颖美人轻抚琴弦,悠扬的琴声缓缓响起。
一曲终了,朱厚熜微微点头:\"果然有些功底。\"
他起身走向琴案,伸手握住颖美人的手。
\"只是这琴音虽好,却少了些韵味,往后多揣摩揣摩,莫要辜负了朕赐你的瑶琴。\"
颖美人脸颊微红,轻声道:\"臣妾定当用心练习,不辜负陛下期望。”
\"时候不早了。\"
朱厚熜揽过她的腰肢,拦腰抱起:\"今夜,便好好侍寝吧...\"
……
嘭!
嘉靖元年的惊雷劈开盛夏云层。
青瓦上的雨珠汇成溪流,冲刷着京师街巷的石板路。
顺天府贡院的朱漆大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
来自十三布政使司的举人们,怀揣着墨砚和忐忑,踏着积水奔赴这场决定命运的会试。
因新帝登基推迟至今,虽失了\"春闱\"之名,却不减万千书生破茧成蝶的热望。
科举如同一座精密运转的龙门阵:
童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核,成为秀才后方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
乡试每子、卯、午、酉年秋八月举行,中举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
而此刻贡院外熙攘的人群,正是各省乡试脱颖而出的举人。
他们将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中争夺三百个贡士名额。
若能过此关隘,便可于次月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三甲之中,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此踏入天子门生的行列。
今年的恩诏打破百年惯例。
朱厚熜特谕:\"距京千里外者,赐驿马、发盘缠,沿途州县设考棚供歇脚。\"
消息传开,云贵高原的马帮驼铃里多了书生行囊,岭南学子乘上漕运官船。
甚至有西北举人结伴免费用朝廷驿站的快马。
一位来自信州府铅山县的举人在日记中写道:
\"昔年赴考需典卖家产,今蒙圣恩,箧中尚存故乡土,心中已见金銮殿。\"
顺天府贡院的号舍如蜂巢般排列,每个六尺见方的隔间里,考生需在三昼夜内完成三场考试。
当最后一场的梆子声响起。
试卷将由弥封官糊住姓名,誊录生以朱笔重新抄写。
历经对读、分校、主考等七道关卡,最终呈至朱厚熜的案头。
……
宣政殿,早朝!
朱厚熜斜倚在雕龙宝座上,望着阶下文武群臣激烈的争论。
自变法诏令颁行以来,往日程式化的奏对已化作激烈交锋?
户部尚书钱有庆与工部侍郎李东阳为河工银钱分配争得面红耳赤,言官们举着弹劾奏章直指内阁首辅杨廷和。
连素来沉稳的礼部官员都在礼仪改制上针锋相对。
\"陛下!青苗法断不可行!这分明是与民争利!\" 海瑞拍案而起,朝服玉带撞得叮当作响。
另一侧,变法派杨一清立刻反驳:
\"旧制积弊已深,若不革新,何以充盈国库?\"
两派官员怒目而视,朝堂上的火药味几乎凝成实质。
朱厚熜端起象牙茶盏轻抿。
这种乱象看似失控,实则尽在掌握。
帝王之术,贵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