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帝登基大典,钟鼓齐鸣。
夏禹纪身着龙袍,端坐于龙椅之上。林软身着凤袍,与他并肩而坐。百官朝拜,山呼万岁。
然而,表面的繁华之下,暗流涌动。
\"陛下,\"新任丞相出列,\"如今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当务之急是整顿吏治,减轻赋税。\"
夏禹纪点头:\"准奏。即日起,成立清查司,彻查各地贪腐。\"
话音刚落,就有老臣反对:\"陛下,此举恐引起朝野动荡......\"
\"正因如此,才更要查!\"夏禹纪厉声道,\"朕登基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是要还天下一个清明!\"
林软轻轻握住他的手,以示支持。
退朝后,夏禹纪疲惫地靠在龙椅上。林软为他揉着太阳穴:\"累了吧?\"
\"还好,\"夏禹纪握住她的手,\"只是这些老臣......\"
\"他们习惯了旧制,自然会抵触改革。\"林软柔声道,\"不过,我有个主意。\"
\"哦?\"
\"我们可以先从后宫开始改革。\"林软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缩减用度,遣散多余宫女,将节省下来的银两用于民生。\"
夏禹纪眼前一亮:\"好主意!这样一来,那些老臣也无话可说。\"
然而,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某日深夜,林软正在批阅奏折,突然一支冷箭破窗而入!
\"娘娘小心!\"侍女惊呼。
林软敏捷地闪避,冷箭擦过她的衣袖,钉在墙上。箭上绑着一张纸条:\"多管闲事者,死!\"
夏禹纪闻讯赶来,看到纸条后勃然大怒:\"查!给朕彻查!\"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幕后主使竟是太子的旧部。他们不满新朝改革,企图通过刺杀林软来打击夏禹纪。
\"看来,是时候彻底清理这些余孽了。\"夏禹纪眼中寒光闪烁。
林软却拦住他:\"不可。若大动干戈,反而会打草惊蛇。不如......\"
她在夏禹纪耳边低语几句。夏禹纪听完,露出赞许的笑容:\"还是皇后高明。\"
次日,宫中传出消息:皇后遇刺受惊,需要静养。改革之事,暂缓。
暗处的敌人果然放松警惕。就在这时,夏禹纪突然出手,以雷霆之势将太子余党一网打尽。
朝堂为之一清。
改革得以继续推进。林软提议设立女学,让女子也能读书明理。此举遭到保守派强烈反对,但夏禹纪力排众议,坚决支持。
\"陛下,\"有大臣劝谏,\"女子无才便是德,此举恐动摇国本......\"
\"荒谬!\"夏禹纪拍案而起,\"若无皇后相助,朕岂能坐稳这江山?女子之才,岂可轻视?\"
在林软的推动下,新朝气象焕然一新。国库日渐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然而,更大的挑战正在逼近。
春日的阳光洒在御花园中,林软正在翻阅各地女学的奏报。自从设立女学以来,已经过去半年,成效显着。
\"娘娘,\"侍女轻声禀报,\"江南女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到了,正在宫外候见。\"
林软眼前一亮:\"快请她们进来。\"
不多时,三位身着素衣的少女被引入御花园。她们虽然有些拘谨,但眼神中透着聪慧和自信。
\"民女参见皇后娘娘。\"三人盈盈下拜。
林软亲切地扶起她们:\"不必多礼。听说你们在女学中表现优异,本宫很是欣慰。\"
为首的少女名叫苏婉,落落大方地答道:\"多谢娘娘栽培。若非女学,我们这些女子恐怕一辈子都只能困于闺阁之中。\"
林软欣慰地点头:\"你们可知道,本宫为何要设立女学?\"
另一位少女李芸答道:\"娘娘是想让天下女子都能读书明理,不再做井底之蛙。\"
\"说得好。\"林软赞许道,\"但不仅如此。你们可知道,现在朝中有多少事务需要人才?而女子之中,又藏着多少能人异士?\"
三位少女若有所思。
就在这时,夏禹纪突然到来。三位少女连忙行礼。
\"免礼。\"夏禹纪笑道,\"朕听说皇后召见了女学的佼佼者,特来看看。\"
林软挽住他的手臂:\"陛下来得正好。臣妾正想请陛下给她们一个机会。\"
\"哦?什么机会?\"
\"让她们入朝为官。\"林软语出惊人。
三位少女震惊地抬头。夏禹纪也是一愣,但很快露出赞赏的笑容:\"皇后果然深谋远虑。不过......\"
他看向三位少女:\"你们可敢接受这个挑战?要知道,朝中那些老臣,可不会轻易接受女子为官。\"
苏婉率先跪下:\"民女愿意一试!\"
李芸和另一位少女也紧随其后:\"民女也愿意!\"
夏禹纪大笑:\"好!有志气!那就从六品女官做起,看看你们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保守派大臣纷纷上奏反对:\"陛下,女子为官,有违祖制啊!\"
夏禹纪冷冷道:\"祖制?朕记得,太祖皇帝曾说过,唯才是举。难道女子就不是人,就不能有才?\"
林软也站出来:\"诸位大人可知道,现在各地女学已经培养出多少人才?若是弃之不用,岂不是暴殄天物?\"
反对声渐渐平息。三位女官上任后,以出色的能力赢得了同僚的尊重。尤其是苏婉,在户部任职期间,发现了多处账目漏洞,为国家挽回大量损失。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某日,李芸在巡查粮仓时,突然失踪。
林软得知消息,立即派人调查。结果令人震惊:李芸发现了某位大臣贪污的证据,被对方派人绑架,企图灭口。
\"岂有此理!\"夏禹纪震怒,\"来人,给朕彻查此案!\"
在林软的协助下,案件很快水落石出。那位大臣被革职查办,李芸获救。
此事之后,再无人敢轻视女官。女子为官,渐渐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