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性不再下棋,扔下棋子便转向萧大,询问几天来发生的事情,他们如何将土匪斩杀的。还有,他最感兴趣的自然是林家。
萧元朗知道,不只是他,谢三也对林家上心着呢!
萧大言简意赅地将事情经过说明,萧元朗惊叹,苏云竟然没用萧大两人,自己发动村民便能将土匪给赶走?
又听说她发明了小型弓弩,怎么说呢?完全不能用吃惊来形容了。弓弩他倒是听说过,他们靖北军守城少不了大型弓弩,可大石村的地形应当不适合吧?
萧大接着道:“公子,那弓弩也叫臂弩,可以绑在手腕上携带,设计极其精妙,而且还能连发,就算是女子跟孩童也可以轻松驾驭。若是能用在战场上,可以大大增加咱们骑兵的战斗力。”
他们军中也是有骑兵队伍,马匹也都驯养的很好。只是同胡人一样,骑兵灵活,重视突袭,武器主要为弓箭。
谢三郎眼眉一挑,上辈子他可没听说过什么臂弩,这苏娘子就像是凭空而降,内里究竟有多少乾坤?
他也不是没有怀疑过,苏云是否跟他一样也是重生的?但几番试探下来,对方并不知道未来的走向,重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最近,他已经令武亮将苏云的底细摸了个底朝天。可以说身家清白,并没有什么可疑之处,可这越发让谢三不懂起来。
难道仅仅是因为她天赋异禀,什么都懂?可为何以前没有流露出分毫?
一个小门小户家的闺女,娘家连地主都算不得,更别提藏书了,就算是自学成才,也完全说不通。
就算是本地堪称高门大户的,在谢三眼里也算不得一盘菜。再说,苏云一个农家妇人,怎么可能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看林家的布置,她也是个贪图享乐的,读万卷书的努力那是一点儿都没有的……
苏云:我真是谢谢你咯!
但不管谢三怎么想,萧元朗那边儿是挺高兴的。
“嘿,这苏云娘果然厉害!你们有没有要到图纸?”
萧二拱手道,“公子,听说咱们靖北军有骑兵,苏娘子便将这臂弩的图纸免费送给咱们了。不过……”
“不过什么,说吧。”萧元朗看着那图纸,越发觉得精妙,恨不得立刻拿到大哥跟前卖弄一番!
“她说,若公子能给她派一个看家护院的,那就更好不过了。”萧二道。
“想要护卫?”萧元朗皱眉,这是想挖人呀!他身边可用的人并不多。
萧大道,“公子,土匪当中有人同苏娘子有仇,那人不在俘虏当中,苏娘子担心此人会伺机报复。”
“竟然有这么巧的事。说娘子还真是能捅马蜂窝呀!”
萧元朗转头对谢三郎邪魅一笑,随即目光停留在萧二身上……
“公子?我可没想去,属下萧二誓死追随公子!”萧二急忙表忠心。
萧元朗才不管他怎么说,“行了,就你了,你少在这里油嘴滑舌,我知道你最喜欢吃他们家的饭菜。心里不知道得怎么高兴呢!再说,你家爷可没说把你给她,那可是她付不起的价钱。”
萧二挠挠头,公子别把他送出去就好。
“属下遵命。”
“行,你们先下去休息啊。让老三老四去管教一下那些土匪。”萧元朗摆手挥退。
萧大萧二皆躬身退下,心想老三老四回来了?他们兄弟得回去叙话。
“谢三,你实话跟我说,老鸦山那边你打算干什么?”萧元朗目光灼灼的盯着谢三。
刚开始,他还当这谢家被流放,谢三一个无用书生,自当乖乖本地待着,没想到即使折断了羽翼,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么短的时间,便能将本地最令人头疼的土匪窝给端了!可叹那些土匪,报仇都找不到正主儿。
“你真想知道?”谢三郎回看他。
“自然!心痒难耐!”
“老鸦山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前后都有天然屏障,是个养兵的绝妙地点。”谢三身形放松,斜靠在椅背上。不得不说,这萧元朗也是个会享受的,这么短的时间便能将此处布置舒适。
萧元朗却不淡定了,“腾”的站起来。
“谢三,你不要命了!你想造反?”
他心里虽对朝廷不服,也为父兄感到不平,但造反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可真是从没想过。毕竟,父兄皆以“忠君爱国”为准绳!本以为自己已经是萧家的反骨仔,没想到真正的反骨在这里!一个世家出身的贵公子!京都中人人称道的天才少年郎!
谢三郎嗤笑,“什么叫造反?某只是想要保护家人而已,萧公子未免太抬举在下了。”
“保护家人?用得着借助土匪的势力?”萧元朗沉声质问。
萧元朗终于想明白,谢三郎找自己合作,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让他能够安稳地大把挣银子,以负担养兵的费用。
然自己竟然不知不觉被他吊上了钩!
此刻,萧元朗,真的有些后悔了,甚至不知道若有一日东窗事发,他该如何跟父兄交代?何况,阿珩已经拜他为父子,若有一日蹦出来个谋逆的夫子……
他心里如同一团乱麻,恨不得将眼前的人胖揍一顿。
偏生对方还是气定神闲。
“火气别这么大嘛!你怎能认定,侯府的一时荣光便能长久不衰?想我谢家,也称得上簪缨世家,还不是别人一句话便说倒就倒,容不得你半分挣扎?居安思危,公子就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谢三郎淡淡地说着,给他倒了杯茶。
继续道,“谁无少年时?我当年也同萧公子一般天真。以为祖上有从龙之功,定然高枕无忧,没想到伴君如伴虎啊!靖北军军功卓着,北地百姓将令尊奉为神邸,我离京之时,便有民谣广为歌颂。想必你也明白历代帝王最忌讳的是什么?”
“你是说,有人想对我们侯府下手?”萧元朗很快冷静下来,也开始思索谢三所说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
“在京都之时,便听到石井小儿,争相传唱有关靖北侯的歌谣,想必此时,人人都能耳熟于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