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撼山身处在堆积如山的尸体顶端,脚下踩着鲜血染红的土地和破碎的盔甲,他的目光如鹰隼一般锐利地扫视着前方。只见远处那原本气势汹汹、旌旗飘扬的满洲部队突然出现了异动,前军开始迅速转向后方,与后军相互交替位置。
穆撼山心中一沉,凭借多年征战沙场的经验,他瞬间明白了敌人此举意味着什么——他们要撤退!这个念头刚一闪过,他便紧紧握住手中染血的长刀,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然之色。因为他深知,如果不能趁此机会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旦让其安然撤离,那么日后必将带来更大的威胁。
但是目前的情况太糟了,第五军军长蒋子强生死不知,只剩下三四千残兵了,加上来助战的老百姓一万人都凑不齐,就算和第三军的几万人合师一处也不足七万人马!
况且那第三军,在历经几场惊心动魄、浴血奋战之后,将埋伏的足足二十万满洲大军全部歼灭后,他们根本没有停歇,甚至来不及喘口气儿,便又马不停蹄地向着青龙关疾驰而来。一路上风尘仆仆,士兵们个个疲惫不堪,胯下的战马也都累得气喘吁吁、口吐白沫,但他们依然咬紧牙关坚持着赶来青龙关支援!此时的这支军队,可以说是人困马乏到了极点!
想到这里,穆元帅不禁轻皱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坚毅的面庞上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忧虑。随后,他抬起头来,目光坚定地看向远方正在激战中的战场。
只见穆元帅右手轻轻一挥,一名训练有素的传令兵迅速来到了他的身旁。穆元帅神情严肃地对传令兵下达命令:“速速向第三军打出旗语,令他们立刻撤回青龙关!不得有误!”
传令兵得令后,立即转身奔向高处,手中紧握着鲜艳的旗帜,熟练地舞动着旗子,通过特定的动作和信号向远处的第三军传达着穆元帅的指令。
战场上,沙尘飞扬,喊杀声震耳欲聋。然而,第三军的将士们在看到那熟悉的旗语后,毫不犹豫地开始执行撤退的命令。他们有序地收拢队伍,边战边退,逐渐向着青龙关的方向靠拢。……
穆元帅神情严肃地坐在案前,提起毛笔,饱蘸墨汁后,开始奋笔疾书。他那铿锵有力的字体如行云流水般在纸上流淌开来,不一会儿便完成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详细地描述了当前敌军撤退的具体情况,包括敌军撤退的方向、人数以及所携带的物资等重要信息。写完之后,穆元帅仔细检查了一遍奏折中的文字和数据,确保没有任何遗漏或错误之处。随后,将奏折小心翼翼地折好,装入信封,并盖上自己的印章。接着,穆元帅唤来一名亲信侍卫,郑重其事地将奏折交给他,并嘱咐他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送达京城,呈给当今圣上。
紧接着,又下了一道命令,传至青龙关、白虎关和玄武关。三关守将得令后,立刻行动起来。士兵们纷纷投入到清扫战场的工作之中,他们手持各种工具,忙碌地穿梭于那堆积如山的尸体之间。这些尸体有的残缺不全,有的已经面目全非,但士兵们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之意。
战场上弥漫着浓烈的血腥气息,令人作呕。然而,将士们咬紧牙关,强忍着不适,认真地清理每一寸土地。他们将一具具尸体抬走,集中掩埋或焚烧,以防止疫病的传播。同时,还仔细搜索着可能遗漏的伤者,并给予及时救治。
除了清理战场,各关卡也张贴出了招兵布告。布告详细说明了军队的待遇和要求,吸引了众多热血青年前来报名参军。负责征兵的官员们严格筛选,挑选出身体强壮、意志坚定的新兵,补充进军队,增强战斗力。
与此同时,当地官员们积极开展安抚百姓的工作。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众的需求和困难,发放救济物资,帮助重建家园。对于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更是给予特别关怀和照顾,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安慰。
这次如果不是苏瑶带领老百姓们在最后关头挺身而出的话,青龙关早就失守了,战局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蒋子强军长醒过来后就想找到苏瑶向她致谢,可是苏瑶姑娘在战斗结束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问了全城仅剩的百姓们,谁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更不知道她是如何出现的!
老百姓们只知道街上的人群都蜂拥的往战场而去,边跑还边宣传敌人攻下城后会屠城,一个活路都不留,被逼急的人们就纷纷加入了队伍赶往城墙前线!
穆撼山元帅听了蒋军长的汇报后,觉得这个苏瑶确实立了大功,想嘉奖她又找不到人,只好又写了封奏折上报皇上,让陛下找到她后再说吧!
……
三天后的中午,大周帝国国都。
金鸾殿上,气氛庄重而肃穆。然而,当那令人振奋的消息——青龙关大捷传来时,整个朝堂瞬间被喜悦所淹没。
只见传信使者高举着八百里加急的奏折,匆匆奔入大殿内,他满脸激动地高声喊道:“陛下!大喜啊!青龙关一战大获全胜!满洲大军撤退了!”这声音犹如一道惊雷,在群臣之间炸响。
一时间,原本安静的朝堂变得喧闹起来。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兴奋与欣喜。有的大臣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这个好消息;有的则紧握双拳,激动得微微颤抖;还有的直接站起身来,向身旁的同僚拱手相贺。
此时,站在前列的几位重臣也难掩心中的喜悦之情。他们互相对视一眼,眼中满是欣慰和自豪。其中一位老臣颤巍巍地走出队列,向着龙椅上的皇帝躬身行礼道:“恭喜陛下,此乃我朝之幸事啊!此次胜利实乃陛下英明神武、将士们英勇奋战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