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的山西气候已经十分寒冷,土地都冻得邦硬,因此想要开荒种地只有等来年春天才行。河曲县人口原本只有五六万人,但是由于日军入侵,战火蔓延,导致不少百姓为了躲避战火逃到这里。难民的涌入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粮食不足。
河曲县不是产粮大县,可耕地面积不多,本身的粮食产量也只够养活本地人。李宏在撤出代县的时候将缴获的大部分粮食都分给了百姓,部队只携带了一月之粮,自身都不够吃。因此现在摆在李宏面前最要紧的问题就是粮食。
李宏这两日由于事情比较多,一时将粮食问题抛在了脑后,直到今日看见难民在军营门口求粮才想起来。李宏自然不可能看着老百姓活活饿死,他当即不顾众位军官的反对,力排众议,在军营外搭起棚子,为难民施粥。但如此一来,军中粮食却大量消耗,并且随着难民不断到来,粮食消耗速度还在攀升。
“老罗,你有什么门道可以买到粮食吗?”李宏急切地问道。
“旅长,我就一个当兵的,遇到你之前只是个籍籍无名的小连长,哪有什么门道?”罗大山苦笑道。
“老罗,我突然想起来,你好像是府谷县人吧?”
“是啊,怎么了?”
“陕西可是一年多来没有经历什么战火,我想这里应该有不少粮食,我想让你回老家府谷县一趟,帮忙采购粮食,你意下如何?”
这个时期陕北地区是在八路军手里,八路军在此成立了陕甘宁特区,神木和府谷被合称为神府区。
罗大山一脸诧异,不敢相信地问道:“旅长,你的意思是让我去府谷买粮?”
“不错,那里是你的老家,我想你在那里买粮应该会方便一些。”李宏点点头说道。
“旅长,你是不是忘了那里现在是八路军的地盘,我们现在是中央军,搁以前那就是敌人。我要是到了那里,闹不好会被人家当敌人抓起来枪毙了。”罗大山一脸担忧。
“老罗,怕什么,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日,枪口一致对外,只要我们表达出诚意,我相信八路军是不会为难我们的。”李宏面色十分轻松。
“旅长,我不是怕死,我是担心会引起两军争端,而且虽然我是府谷人,可能不能买到粮食我也没把握,万一办砸了,岂不是误了大事。”
“老罗,你要对自己有信心,你尽管放手去买,资金方面我全力支持,咱们手里资金很充足,哪怕多花点钱也行,我只要粮食尽快到来。”
“好吧,那我就跑这一趟试试。不过旅长,我还有一个顾虑,咱们现在毕竟是中央军,若是私下里和八路军走的太近会不会引起上面的不满?到时候他们各种为难我们甚至暗地里使阴谋诡计,那怎么办?”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可不是靠他们起来的,他们要是逼急了,大不了我们继续自立,不干这中央军了。不过你的顾虑也有一定道理,他们不管怎么说也是目前世界上列国认可的国家政府,我们确实不能和他们反目成仇。这样,我先去给卫总指挥发个电报,事先和他说清楚,征得他的同意,将来就不会被人拿来当把柄了。”
“嗯,这样最好,我们既然已经加入中央军,多少还是遵守一点人家的规矩,咱们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鬼子,其他的我们能不得罪就尽量不得罪。”
“有道理,这一点我和你想的一样,我加入中央军也是为了更好的打鬼子,若是让我参与国内的政治斗争,我坚决不干。”
李宏在代县一战中缴获了日军两部电台,但是由于军中没人会用,就一直闲置着。如今要和卫立煌联系,就必须要用电台,李宏便再次来到县政府找李渝。
李渝果然没让李宏失望在县政府内找到了一个会使用电台的人。
李宏高兴地连声感谢李渝,随后就带人回到军营,让其操作电台联系卫立煌。
由于不知道卫立煌那边的密电码,李宏只能让其通过联系临汾当地政府,再联系卫立煌。经过十几次失败以后,李宏终于联系上了卫立煌。李宏将自己缺粮的困境以及想要去陕西境内买粮的想法告诉了卫立煌。卫立煌得知情况后,立即同意了李宏的想法,并任命李宏为晋西北抗日游击司令,统一指挥河曲、偏关、五寨、岢岚、保德五县抗日事宜。
得到卫立煌的同意后,李宏立即派罗大山渡过黄河,进入府谷县城。好在卫立煌事先和八路军通了气,罗大山这才能畅通无阻。
罗大山抵达府谷后,先是回了趟老家,随后便和八路军商量起了买粮的事。府谷的八路军已经得到指示,因此对于罗大山予以了积极配合,使得罗大山这边买粮十分顺利。
话分两头,在罗大山西渡黄河后,李宏自己也没闲着,他一面命令县里打开粮仓,接济难民,同时又以抗日的名义到附近几个县去筹粮。除此之外,李宏又找到了李渝,让他帮忙利用自己的关系寻找商人,从外地买粮回来。
经过李宏多种措施一起实施努力,粮食的困境总算是得到了解决。短短二十多天,李宏就买到了粮食一千万斤,这还不算罗大山从府谷带回来的粮食。总计下来李宏一共买到粮食一千五百万斤,花费大洋三百万元。买了这么多的粮食,李宏手里的资金也被花去了大半,从柳家大院缴获的资金以大洋算还剩下了六十多万元。这不禁让李宏感叹花钱如流水。
随着大量粮食的到来,接下来几个月里不用再担心饿肚子的问题。李宏随后派出部队组织难民搭建房屋,将所有难民都妥善安置下来,整个过程仅有二三十人因为身体原因没有熬过去,其他人都活了下来。
李宏这次救济难民的行为让他彻底在河曲以及周围几个县里收获了不少民心,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称赞。李宏就这样在此地开始扎根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