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了,每天都在干活。”陈云实事求是地回答,“我们村要修一条水渠,大齐把拉土方的活全包了下来。我小叔子跟着装车,兄弟俩一起干,也算有个帮手。”
陈风好奇地问:“你小叔子的亲事定下来了?”
“定了,就我们村的。”
李青香知道她小叔子娶的是谁,那位三弟媳比她小叔子大了三岁,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矮挫挫的,皮肤黝黑,脾气还不好,夫妻俩时常打架,吵得不可开交。
后来年纪大了才好些,说起来就是一摊糟污事。
陈风没接着往下问,邱母来找她有事去了。
李青香跟在陈风身后,想去找点活干,晚上有好几桌客人,要做好几道菜,洗的切的,整理菜都得人帮忙。
陈云没去,她是客人,不想去帮二妹妹干活,手里端着茶杯,去刘大齐身边坐下。
厨房里此刻忙得不可开交,整理菜的人全都是陈风的几个小姑子,出嫁的几个大姑子还没回来,估计是家里有事忙。
邱母在一旁指挥,几个小姑子忙得团团转,看见李青香进来,挽起袖子要干活,被她拦住。
“亲家母!我们来就行,你难得来一趟,去外头坐着喝茶。”
“不用。”
李青香知道邱母是一番好意,可她不想光坐着,能帮帮女儿也好,算是为前世的愧疚尽一份心意。
前世她故意避开,没来送陈风进新屋,去三女儿陈霜家了。
陈霜跟她男人牛再为吵架吵得很凶,带着孩子回家来住了几天,她给送回去,刚好避开了二女儿进新屋。
不过这是几年后的事了,前世陈风盖新房子也不是现在,是七年以后。
“有啥活交给我,咱们都是当妈的,做儿女的办喜事,心里头高兴,能帮一把是一把。”
大厨笑着说道:“亲家母!你帮的可不是一把,是二三四五六七八把。惊雷能盖这么好的新屋,全靠你们帮忙。”
“那你错了。”李青香蹲下来收拾蒜苗的黄叶,“我是帮忙了,但帮的是一点小忙。盖房子主要是靠他们夫妻俩自己,再就是靠亲家母和亲家公支持。
你们啥都不知道,就瞧见我们家送来的这几样家具。家具也不全是送他们进新屋的,有一两件是补女儿嫁妆的。
他们结婚那会儿政策紧,啥都不能买。这两年稍微宽松点儿了,就想着给两个女儿补办点嫁妆,算是我们的一分心意。
人家亲家母才是帮了大忙,整天忙里忙外,还费尽心思安排人干活。瞧瞧这一屋子,全都是惊雷的妹妹们在忙。”
听她这么一说,大家都笑了起来。邱母自然知道李青香是什么意思,这是在外人面前给她做脸,让村里人都明白她往日里付出的辛苦。
“我也没帮什么,就是出了点力气。”
邱母蹲在一旁清洗大白菜,这都是晚上和明天要用的。
邱惊雷买了二十颗大白菜,都被她一个一个去了外边的黄叶,清洗出来,用箩筐装着。不管是今晚还是明天要用,都可以随时拿起来用,这样方便。
边上还有一堆花菜,球菜需要整理,清洗,还有芋头需要刨皮,清洗,切块。做这么多人的饭食,杂七杂八的事情多着呢。
尽管人多,做起来也觉得慢。
陈风也不能一直待在厨房,客人来了要包礼,都是她收着。收完了还得登记,到时候好给人回礼。
邱惊雷也有很多事情要做,梁还没上,放在堂屋里摆着,明天上午才能拉上去。
他得去准备粗麻绳,明天要用,得帮着招呼男客。
“瞧你这话说的,出了力气就是帮忙。”李青香快速地整理着蒜苗,完了又开始整理芹菜,整理完洗干净,装进箩筐备用,“帮忙分很多种,不拘哪一种,都是你这个当妈的对儿子儿媳妇的爱护。”
大厨赞同:“亲家母说得对,父母对儿女的帮助,不一定是钱,其他方面也可以。”
厨房里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时间过得很快。
傍晚来临,饭菜上桌。
陈雪和陈德海也到了,姐弟俩都穿着新衣服,瞧着很精神。
陈德海来了后,瞬间成为了孩子王,领着几个外甥外甥女疯玩。
陈雪安静地跟在李青香身边,帮着一起摘菜,也跟陈风的三个小姑子说话。
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年纪,很快能聊到一起。
吃完饭,收碗,洗碗,擦桌子,扫地又是一通忙活。
刘大齐有车,为了彰显优越感,他不在邱惊雷家里住,坚持要回去。
邱惊雷劝他:“大姐夫!天气冷,几个孩子坐拖拉机斗会不会太冷了?还是留在家里住一晚上吧!”
“没关系。”刘大齐丝毫不在意,“我有车,用不了多久就到家了,开车回去很快的。车斗是有风,他们都穿着棉袄呢,不会冷,省的麻烦你到处找床铺。”
他坚持要走,邱惊雷也不能强求,只能打着手电筒送他们到村口,看着他们坐上车,开着离开才回来。
李青香和陈富贵,陈雪,陈德海住在了陈风家里。
床让给了李青香和陈富贵睡,邱惊雷和陈风带着孩子们打地铺。
地上铺着稻草,上边铺着草席,盖着被子就能睡。十一月也不是很冷,没到滴水成冰的日子,地铺就打在对面的屋子里,男的一间,女的一间。
大家很少这么睡,觉得挺有趣,特别是几个孩子,在地铺上滚来滚去,喜欢的不行。
李青香悄悄问陈风:“你姐给你包了多少礼?”
“二十块。”陈风把陈云给的红包拿出来,拆开,里头是两张大团结,“大姐夫挣钱了,包的礼还挺厚的。”
他们本家的人来贺喜,就包一块钱,一共八家人,她收了八块钱。大队长也来了,包了两块钱,算是比较客气的。
李青香没说什么,二十块算说的过去。
“我家三个大姑姐也是二十块,不过人家还买了东西。”陈风跟李青香闲聊,“瞧见我家里的四把藤椅不?那就是她们三姐妹合伙买的。
不止这些,还有明天要放的鞭炮,一人给了二十斤糯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