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倓的一顿调侃,让李隆基的心情大好起来。
李隆基不由的好奇起来,于是笑着问道:“说的好!朕想知道你这东西都是从哪学的?”
李倓用一种很悲痛的语调说道:“这还用跟别人学吗!我那郡王府邸不就有一位,天天开给我小灶!我这都是自学成才!”
“哈哈哈!”
李隆基被李倓的搞怪逗的大笑了起来。
李隆基笑够了说道:“好了!不提她们了,咱们继续说大食的事情。”
“陛下大食虽然和吐蕃不接壤,但是大食和安西接壤,如果我们不和大食达成盟约,吐蕃必然会和大食勾连在一起,到那时只怕安西四镇会腹背受敌。”
李隆基沉思了一下说道:“大唐在西域是迟早要有一战,想要达成盟约恐非易事啊!”
李隆基担心的也正是李倓担心的,大唐想要和大食和解除非大唐退出西域,或者大唐和大食打一架,胜了就能在谈判桌上获得和解的主动权。
李倓说道:“陛下!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敌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大食是不会和我们敌对下去的,不过我们可以先和天竺,再和大食。”
李隆基低头想了想突然问道:“如果此计成功实施,吐蕃需要多少年才会分崩离析?”
李倓说道:“臣不敢妄言,此事短则几年,长则十几二十年。”
李隆基叹了一口气说道:“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吗?”
李倓看到李隆基的神情,他明白李隆基说这句话的意思,李隆基的年龄等不了这么长时间。
“陛下!大唐此时国力强盛,我们可以两手准备,一方面联合纵横去除吐蕃的羽翼,一方面继续从军事上压缩吐蕃的生存空间。”
李隆基点了点头说道:“朕也认为这样比较妥当,我大唐俾睨天下,四方来朝,唯独这吐蕃从大唐建立之初就居心叵测,实乃我大唐心头之患。”
李隆基说完又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过了一会李隆基抬起头问道:“你回来时陇右情况如何?”
李倓一听知道李隆基问的是王忠嗣的情况,连忙说道:“陛下!陇右进入四月就开始了农忙时间,陇右军民正忙于农事。”
李隆基知道陇右从四月开始到十月将无法在组织军事进攻,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农时,百姓需要忙自己的农田,根本无法征调徭役,士兵也需要要屯田,而且这时候吐蕃还会出来毁坏农田,需要处处提防。要想出兵吐蕃就只能在当年的十月到明年的四月这段时间。
李隆基又想了想说道:“你去过石堡城,你觉得我们有机会重新夺回石堡城吗?”
李倓有点为难了,说不能那是欺君,只要你不怕损失,用人命堆肯定拿下,要说能他又怕李隆基因此和王忠嗣两个人因为自己的建议起冲突。
李倓想了想说道:“如果不计伤亡!没有攻破不了的城池。”
李隆基听李倓说完愣了一下,随后说道:“好吧!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吧,容我自己仔细想一想。”
李倓躬身说道:“臣告退!”
李倓将要出门的时候,身后传来李隆基的声音。
“你明天去杨府帮朕看一下贵妃。”
李倓回过身躬身说道:“孙儿明白!”
李倓出了兴庆宫没有直接回家,而是转身去了翰林院,他已经很长时间没见李泌了,更何况他偷了人家的策略至少也得去看看人家吧。
“天天下棋!也不出去走走看看。”
李倓一屁股坐在了李泌的对面。
李泌放下椅子然后抬起眼皮笑了笑说道:“有什么可看的,前天看到了一群为功名利禄奔波的人,昨天看到的还是一群为功名利禄奔波的人,看多了容易疲劳。”
“那你的意思就是只有你跳出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了?”
李泌没有回答李倓的话而是笑了笑问道:“你的十万天兵呢?”
李倓呵呵一笑说道:“还没呢!”
李泌调侃道:“这好像不是你的性格呀!”
“没办法独木难支!再说事情也得慢慢做吗!”
“现在知道独木难支了?我劝你还是老老实实的每天看我下棋算了,折腾来折腾去,你也折腾不出个什么名堂。”
“看不起谁呢?我还真不认命!”
“我看你还是算了吧!你现在是有家室的人了!你不能老是依着自己的性子折腾,你没问问杨悦心里咋想的吗?你刚走的那段日子没少跑我这里哭,说要去陇右找你。”
“唉……!”
李倓长叹了一声,当时自己确实走的有点决绝。
“你不是去陇右了吗?为什么回来?”
李倓又叹了一口气说道:“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不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
“到最后除了杨悦那傻丫头跟着你,恐怕没有人和你一条道。”
“那又如何?我至少还有一个人跟着,你呢?谁和你一条道?我看没人傻不拉几的跟着你做神仙,你还不如我呢!”
李泌被李倓一顿怼,拿在手里的棋子半天放不下。
李倓呵呵一笑说道:“如何?是不是无道可走了?”
李泌将棋子丢进罐里,起身伸了一个懒腰问道:“我是不是真的需要换条道成仙了?”
李倓起身拍了拍李泌的肩膀说道:“你想成仙,你的有人间的香火供奉,别人给你香火你才是仙,没人给你香火你就是一座烂泥像。”
李泌笑了笑说道:“你似乎说的很有道理啊?”
李倓说道:“那是必须的!武庙里面的太公望才是神仙,懂不懂?”
李倓怕火候不够于是又添了一把火,说道:“好好想想!你是想做一尊泥像,还是想被人请进武庙做神仙?”
李倓出了翰林院准备回家,但是刚出宫门就看到一老翁和一壮丁在互相吐口水,李倓一看认识并且还是亲戚,更重要的是二人还是亲戚里面的一对卧龙凤雏。
一个是太子李亨的老丈人赞尚大夫杜有邻,另外一个是太子李亨的连襟左骁卫兵曹柳积(ji)。二人既是翁婿也是冤家。
“你管好你自己就行!我的事你休要多管闲事,你这人天天唯唯诺诺,总是前怕狼后怕虎。”
“放狗屁!你如果不是我女婿我闲的管!我也不知道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竟把女儿嫁于你这憨货。”
“老匹夫!你住口!我忍你很久了,如果不是看在你女儿面子上,我早就揍你了。”
“竖子猖狂!老夫和你拼了。”
……
吵架、互殴对于唐朝人来说跟每天喝水吃饭一样平常,下面普通百姓如此,到了朝堂上一样,一言不合就开始互殴。
说实话李倓和杨慎矜关系也不咋好,可能是由于身份的原因,两个人还没发生过过激的冲突,但是杜有邻和柳积翁婿两个人半斤八两,因为相互看不上对方的所作所为经常发生口角,甚至在李亨面前都直接动过手。
李倓看两个人要动手于是说道:“赤拳互殴怎么能决生死,要不我给你们两个每人找把趁手的兵器如何?”
二人听到有人说话,扭头一看是李倓立刻就停了下来
“郡王殿下!”
李倓走到二人跟前说道:“翁婿互殴吐口水传出去丢不丢人?”
李倓身份在那,他说话他们两个只能听着。
李倓看二人不打了于是就问起了事情的缘由。
原来是柳积的好友北海太守李邕(yong)最近送给他了一匹好马,柳积这人喜欢张扬于是天天向别人显摆自己的马,并且说马是他的好友李邕送的。
杜有邻作为东宫属官经历太多,就劝柳积不要和李邕走的太近,李邕有事没事就上奏折弹劾李林甫,并且李邕和李适之关系亲密,现在李适之那帮人很是不安分,所以杜有邻就劝柳积离他们远点,而柳积却认为自己的岳丈多管闲事,胆小迂腐,于是二人就吵了起来。
一对翁婿因为李倓的劝解总算没在大街上再打起来,但是二人分开的时候怨气并没有消散。
李倓有点头疼,自己老爹身边到底都是些什么牛鬼蛇神,这些人除了写诗作文互相吹牛逼,然后就是一脖子的犟筋,没有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谋士,脑子里面全是浆糊,怪不得他们斗不过李林甫,
pS1:历史上杜有邻和柳积这对卧龙凤雏就是翁婿不和,柳积为了报复自己的岳父杜有邻,就写了一篇诬告状给李林甫,柳积状告杜有邻的罪名是“亡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
杜有邻和柳积是翁婿,就算有怨也不过是口舌之争,又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但是柳积这是把杜有邻往死里整,并且还把李亨也牵扯进来。
这柳积可是读书人,他这样诬告的时候,难道他就没想过自己是杜有邻的女婿,甚至都没想如果杜有邻罪名成立,他就能独善其身吗?
李林甫得了诉状差点乐疯了,立刻让京兆府士曹参军吉温和御史台联合审讯,柳积这货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的,竟然把着作郎王曾和北海太守李邕拉出来帮他做伪证。
好家伙!牵扯的人越多李林甫越高兴,李林甫恨不得把他们一窝端了,就继续让这群人互相指证。
而这群人就像疯狗一样开始互相咬,最后咬的李亨的太子之位都有可能被废,而朝中大臣到地方官员都有牵连。
后来李隆基一看再不制止就天塌了,于是李隆基亲自出面停止了这件事,将挑起事端的柳积和杜有邻乱棍打死在大理寺。
李邕因为屡次弹劾李林甫,并且李邕自己也身上不干净,七十多岁的老头哪里受的了衙役的杀威棒,受审过程中被李林甫打死。
李亨因为怕被这一对卧龙凤雏牵连,也不得同杜良娣离婚撇清关系。
pS2:李邕可是个名人,唐朝书法家,写的一手好字,行书碑文大家,书法风格奇伟倜傥,史称“李北海”、“李括州”。
李邕的好友都是名人,比如李白、杜甫、高适、李之芳等。并且还是杜甫的伯乐。
李邕有个优点就是头铁。
武则天时期他拜左拾遗,在朝堂之上当着武则天的面,就敢于和御史中丞宋璟一同指责武则天的心腹张昌宗兄弟以权谋私。
李隆基时期他继续发扬他头铁的本事在朝堂上不畏惧死亡,屡出诤谏之言,指责李林甫排除异己,因此得罪了李林甫。这也是他最后被杀的根源。
李邕也有缺点就是只允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他虽然怼张宗昌兄弟以权谋私,弹劾李林甫排除异己,但是他自己却是个大贪官,贪污腐败挪用公款吃喝。
李邕后来又在众人面前吹牛逼说自己有宰相之才,而他吹牛逼的时候被中书令张说听到了,张说脸立刻就拉了下来,你当宰相那我做什么?张说就派人查他,一查可不得了这货居然是个巨贪,并且证据确凿,这货就被抓了起来准备秋后问斩,后来还是一个叫孔璋的人上书李隆基替他说话才逃脱了死罪,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屡教不改,恢复官职以后继续贪污腐败。
历史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看待任何历史人物都需要用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他。很多人物的行为看起来热血彭拜不畏强权,其实说到底不过是党争而已,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可能都是一群狗官。
pS3:武庙是指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的庙宇。
隋唐时期,人们对战神的崇拜不仅仅局限于他的孔武英勇,也非常重视他的谋略智慧和赫赫战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就专门给周朝的军事家姜太公建立了一座祠庙。
武庙以周朝开国太师军师姜尚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称谓武庙十哲。
武庙十哲分别是: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武乡侯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积,汉留侯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楚令尹吴起、赵望诸君乐毅。
唐肃宗上元元年尊太公望为武成王,祭典与祭孔子的文宣王庙相同。太公尚父庙更名为武成王庙,简称武庙。
武成王庙,当时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张良为副祀,包含张良在内的历代名将十人坐像分坐左右。唐德宗时期,颜真卿建议增设古今六十四名将为从祀。宋真宗时,又追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又重新整改增设古今七十二名将为从祀。
自此形成了武庙四圣十哲七十二名将。武庙战神最认可的是唐朝的“亚圣十哲”。
到了后面的统治者为了政治目的改来改去,把武庙折腾的不成样子。
白起曾经就被宋太祖赵匡胤踢出武庙,赵匡胤说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军,不符合儒家的“仁义”。
妈蛋的!打仗还给敌人讲“仁义”,脑子有病。宋辽战争中战死和被俘的大宋将士被契丹砍了脑袋做成“景观”,大宋的众臣也能看的下去。
在战争中坚持“仁义”原则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更是成了千古笑柄。
宋朝以后,孔子的徒子徒孙们进入权力阶层,开始全力打压武将,从此以后尚武精神在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中消失,代之以舞文弄墨,卖弄风骚、纸醉金迷的奢侈之风。
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尚武精神崇拜更是被打压,战功赫赫、善用谋略的姜太公及“亚圣十哲”被请出了庙堂,并且废除了武庙。然后弄了一个“关岳庙”把关羽和岳飞搬了进去。
清朝时期,满清一看岳飞待在庙里怎么能行,当时岳飞可是痛扁的我们祖先,于是把岳飞也搬了出去,庙里就剩了一个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