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得知杨钊的计策后只是微微的一笑,因为这只是开胃菜,况且南诏国绝对不是杨钊想象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要杨国忠踏进这个看起来不是坑的泥潭。张虔陀和鲜于仲通两个儒生就能平定南诏国想多了,行军打仗可不是舞文弄墨。
李林甫在行动,杨钊也在行动,杨钊一边安排云南的事,一边又派人搜出了李林甫心腹谏议大夫宋浑的犯罪证据。
宋浑是宋璟的第四子,从一开始就是李林甫的亲信。宋浑为官不清廉,贪污腐败搞女人样样精通,他在东京洛阳曾指使河南尉杨朝宗为他聘娶美貌性感的寡妇郑氏,并借此贪污了几万贯。后来他又以权谋私,为了感谢杨朝宗给他搞女人,他奏请为杨朝宗升为长安县尉。
人民名义里面赵瑞龙的那句“天下哪有那么多贪官,不都是你们内斗吗!”真是刨到了官场内幕的祖坟上了。
李林甫接到宋浑的卷宗没有直接理会,而是直接让御史台督办,因为宋浑是死是活已经由不得他做主了。
宋浑的罪行被杨钊呈给了李隆基。按照唐律宋浑身为纠弹之官,知法犯法,论罪当处以绞刑。但因玄宗于天宝六载下诏削绞、斩之律,改从庭杖流放,于是玄宗敕令将他流放岭南。
而这个宋浑后来赦还后,再为非法,又遭放逐。
所以说别想着贪官污吏悔过什么的,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明知道贪污腐败是违法,会要了他们命的,但是他们向死而生,死都不怕他们还怕再犯一次法吗?
好人和坏人从娘胎里面出来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只相信有好人变坏,从不相信坏人变好,坏人变好是因为他更会伪装自己而已,骨子里面带的东西那是刻在基因里面的东西,怎么可能说没就没了呢?
杨钊和李林甫斗的不可开交,而杨国忠举荐的云南太守张虔陀和南诏王阁罗凤同样也是各显神通,最终引发了南诏国和大唐的天宝南诏之战。
其实这场战争是双方都希望的,南诏国国王阁罗凤想和李隆基平起平坐,而大唐也看出了南诏国的野心,想通过战争彻底灭了阁罗凤对外扩张的野心。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唐王朝对周边蛮夷的政策是让周边蛮夷并立,相互牵制,李隆基曾经给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王昱下诏,鼓励王昱挑动南诏六国互相攻杀。
唐玄宗给王昱敕文里说:蒙归义效忠出力,讨伐西蛮,“彼(指五诏)持两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残破”。
开元二十六年,皮罗阁听从手下谋士张建成的意见重金贿赂王昱,王昱于是帮着南诏王皮罗阁(阁罗凤的养父)说话(和现在网上的公知替美国说话一样),上表请求李隆基批准六诏合一。
由于当时的其他五诏不停的和大唐冲突,而这个皮罗阁装的十分的顺从,李隆基和李林甫两个人未经思考,就批准了王昱的错误建议,大唐出兵帮着皮罗阁统一了南诏。
《新唐书》记载:“当是时,五诏微,归义独强,乃厚以利啖剑南节度使王昱,求合六诏为一。制可
人都是贪婪的,皮罗阁统一之后就开始想着把大唐赶走,然后和大唐平起平坐,当时南诏刚统一所以就隐藏了自己的野心。并且在天宝五载,皮罗阁不顾朝廷警告,擅自出兵灭了东、西二爨(cuàn),后来他又不断向南扩张,甚至与大唐的安南都护府争夺起地盘来。
天宝四载,当时的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奉旨见了一次皮罗阁,对于南诏国的行为进行警告,但是这个皮罗阁觉得自己翅膀硬了对于章仇兼琼的警告很是不屑。
李隆基看着皮阁罗这么嚣张,于是派左武威大将军何履光攻入南诏国安宁城,并在城中立了一根“马援铜柱”,意思就是南诏国势力范围不准超过这根柱子,大唐可以帮你统一六诏,也可以灭了你,你安生过你的小日子,不要贪婪无度。
《新唐书》记载:“初,安宁城有五盐井,人得煮鬻自给。玄宗诏特进何履光以兵定南诏境,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马援铜柱”是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安南征氏叛乱后,立铜柱为界碑。
到了公元749年,天宝八年南诏一切准备就绪,并且暗地里和吐蕃勾搭上了。而唐朝对于南诏国的狼子野心也心知肚明,并且也获得了南诏国和吐蕃勾搭的消息。
阁罗凤利用自己的妻子(又说小妾)慕容玉珠对云南太守张虔陀使用“美人计”,准备借此发难。而张虔陀因为受到了朝廷的指示挑起战火,于是就和慕容玉珠暗地里就郎情妾意,想着给阁罗凤带个绿帽子,双方都想着逼迫对面先兴不义之事,其实双方这样都是为了出师有名。
就是现在发动战争也得出师有名,要不然美国会抓本·拉登,联合国大会上把洗衣粉说成是生化武器。
到了公元750年,天宝九年,阁罗凤带着妻子慕容玉珠去拜会献于仲通,回来时路过云南姚安县(有说祥云县)时留宿。而这个张虔陀将阁罗凤和慕容玉珠二人分开居住,然后张虔陀半夜去私会慕容玉珠。
以前两人私会都是你依我侬,这次慕容玉珠却一反常态,慕容玉珠竟然死活不同意了,接下来慕容玉珠又给了张虔陀一顿大嘴巴,把张虔陀轰了出去,张虔陀被打的晕头转向落荒而逃。
张虔陀吃了大亏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第二条一早带着大军围了云南王众人,说南诏王妃无辜殴打大唐太守,索要巨额赔偿,罗阁凤不给,并且指责张虔陀对其王妃慕容玉珠图谋不轨。
张虔陀于是就骂阁罗凤诡计多端,得位不正,并说要上奏朝廷阁罗凤同吐蕃勾结,要废了阁罗凤拥立皮罗阁的亲子诚节(当时诚节争位失败被唐朝保护了起来)上位。
阁罗凤借张虔陀欺辱南诏国王妃为由反唐,带五万大军攻陷姚安,攻取西南夷三十二羁縻州。而张虔陀在阁罗凤攻陷姚安时疯狂大笑,并且喝毒酒而死,用死证明我没侵犯南诏国王妃,你阁罗凤是兴无义之兵,为大唐出兵获取主动权。
都是狠人为了达到目的一个用自己妻子使用“美人计”,而另一个直接用自己的死来达到目的。
从双方的表现来看阁罗凤作为一个南诏小国短时间征调五万(有说三万)大军怎么可能?必然是早有准备,整个剑南道兵力不过四万人。
而太守张虔陀睡了云南王老婆,不但不觉得理亏,还出兵围了云南王,还要勒索,然后辱骂,还敢上奏朝廷,这事如果没有朝廷撑腰可是严重的外交事件,这是要掉脑袋的。
并且他死前的疯狂举动,给了唐军师出有名的机会,他自己也好流芳千古,只不过献于仲通和杨国忠是两个菜鸟,张虔陀白死了。
后来阁罗凤在取得了对唐胜利以后,立了一块《南诏德化碑》来阐述自己是正义的,是大唐在欺压他。
整个碑文没有这场战争的导火索张虔陀欺负慕容玉珠,因为张虔陀以死自证,你还想诬陷一个死人吗?反而是罗列了六项毫无关系的大唐罪状。
这块碑存放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村西面的南诏太和城遗址内,碑的内容和译文可以百度。
其实整个碑文总结起来就一点,是大唐先对我不义,我才出兵占了大唐的国土。
李林甫收到云南的消息只是冷笑了一下,随后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再一次要求召回建宁郡王李倓。
勤政务本楼。
杨钊看着着李隆基递给他的两本奏折,一本是李林甫的,一本是云南的,两本奏折杨钊早已经看完了,只不过为了拖延时间他只能假装还在看。
杨钊只是让他们二人在南诏虚以委蛇,哪想到张虔陀这货竟然敢来真的,更没想到张虔陀这个沙雕会自杀,自己死的是挺高尚的,但是你却把问题扔给了我,让我犹如灯箱里面的老鼠被李隆基和李林甫两头堵。
李隆基没有再给杨钊过多的思考时间。
李隆基阴沉着脸说道:“我们的云南太守都被逼自杀了,阁罗凤已经占了姚安,后占了整个羁縻州!你当初是怎么和我说的?”
面对李隆基的质问杨钊反而没有惊慌错乱。
“陛下!这其实是臣的计谋,一切都是臣安排的。”
杨钊的话把李隆基逗笑了,冷冷地质问道:“计谋?张虔陀自杀也是你安排的?杨钊欺君可是大罪。”
杨钊虽然心里慌的不得了,但是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表现的胸有成竹。
“陛下!张虔陀的死确实出乎臣的意料之外,但是阁罗凤以张虔陀欺辱南诏王妃侵唐,而张虔陀以死证清白,我大唐就师出有名了!”
“嗯!”
杨钊的这个说法让李隆基很满意。
杨钊出了一口气,算是躲过了一劫。
李隆基接着说道:“李林甫建议召回建宁你觉得呢?”
“陛下!臣不同意!”
“说你的想法!”
杨钊冷静的说道:“南诏撮尔小国!何须劳师动众,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破之足矣,而大食才是重中之重,况且臣听说黑衣大食已经击败了白衣大食,昭武九姓正在同其勾结,一旦他们联合起来,如果再和吐蕃勾连,安西危矣!”
李隆基对于杨钊的表现十分满意,这次和上次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杨钊!你进步很快!朕很欣慰!你去做吧!朕全力支持你!”
“臣谢陛下信任,定然全力以赴!”
杨钊想了想接着说道:“陛下!三月高仙芝已经破朅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商路已通,为了围困吐蕃的大计,臣请陛下下旨安西和碎叶立刻给天竺送盐。”
“朕准了!还有什么事一起说了。”
“陛下臣觉得为了以防万一,我们需要先下手为强!昭武九姓里面就石国一直不安分,并且要断了朝贡,看情形是真的要投大食了,所以臣觉得需要碎叶和安西出兵整治一下,不然其他人有样学样,我大唐天威何在?”
“朕也准了!我会让李林甫拟旨的!”
按照杨钊的本意是让李倓在西域脱不开身,这样李林甫就不能老用召李倓回长安来威胁自己了。
而李倓想着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瓦解昭武九姓,但是长安城里面李林甫和杨钊的内斗,逼着李倓和高仙芝对昭武九姓动武,如此以来昭武九姓诸国不得不倒向大食,然后引大食军和唐军火拼,最后致使历史上的怛罗斯之战不可避免的爆发。
杨钊出了兴庆宫连忙擦了擦头上的汗,心道:“还好最近彻夜恶补,不然就坏事了!现在回去继续读书。”
不得不说杨钊这人很有恒心,为了心中理想真的是排除万难,迎难而上。
而李林甫作为内斗高手在不知不觉中给杨钊和李隆基挖坑。
pS1:李隆基随着年纪的增大,越来越堕落,把杨钊这个破坏之王扶上了高位。
杨钊这个人除了破坏就是破坏,大唐本来就非常严重的阶级矛盾,在杨钊的豁豁下彻底爆发。
李林甫虽然也内斗,但是他治国,而杨钊、王鉷、杨慎矜、宇文融、韦坚这些人为了给李隆基搜刮钱那是无所不用其极,完全就是在破坏国本。
如果说李隆基真的是老糊涂了,但是李隆基晚年说的话表明他一点都不糊涂。
唐玄宗在成都曾与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他提到当时被肃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乱。如果姚崇尚在,叛乱早就平定了。宋璟则是沽名卖直之人。”而后又对所有宰相一一点评。当提到李林甫时,玄宗道:“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裴士淹趁机道:“陛下既然知道,为什么还要让他当这么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语。
李隆基虽然不糊涂,但是到了后期太过感情用事,已经失去了理性,所有的行为全依自己的喜好而定。其实这也很正常,老年人都是这样,越老越执拗越倔,越不听劝诫,心里总想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你还来指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