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8年,唐玄宗天宝七年,
长安。
左监门大将军、知内侍省事高力士加骠骑大将军。力士承恩岁久,中外畏之。然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
度支郎中兼侍御史杨钊善窥上意所爱恶而迎之,以聚敛骤迁,岁中领十五馀使。迁给事中,兼御史中丞,专判度支事,恩幸日隆。
以贵妃姊适崔氏者为韩国夫人,适裴氏者为虢国夫人,适柳氏者为秦国夫人。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为姨,出入宫掖,并承恩泽,势倾天下。每命妇入见,玉真公主等皆让不敢就位。三姊与銛、锜五家,凡有请托,府县承迎,峻于制敕;四方赂遗,辐凑其门,惟恐居后,朝夕如市。十宅诸王及百孙院婚嫁,皆先以钱千缗赂韩、虢使请,无不如志。上所赐与及四方献遗,五家如一。竞开第舍,极其壮丽,一堂之费,运逾千万;既成,见它人有胜己者,辄毁而改为。
李隆基最近这两天很高兴,可以说是心情愉快之极,所以李隆基大手一挥就对着亲信们大肆封赏。
李隆基手里的两份捷报奏折都已经快被他翻的秃噜皮了。
奏折一份是李倓的,一份是高仙芝的,李隆基把两本奏折分别给了李林甫和杨钊,让二人分享他的喜悦。
两人看完又换着看了一下,李林甫看完波澜不惊,而杨钊看完则是眉头紧锁。
李隆基看二人看完奏折于是问道:“你们有什么意见没有?如果没有意见你们看该如何封赏他们两个!”
听李隆基的话音,他对李倓和高仙芝很满意,准备进行封赏。
这事对于李林甫来说无所谓,并且似乎是好事,水涨船高李倓受封赏李岫自然沾光,所以李林甫没有意见,因此李林甫一声不吭稳如泰山。
杨钊就不一样了,他思量再三决定出手,因为李倓把天捅了一个窟窿。
杨钊说道:“陛下!臣对高仙芝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对建宁郡王的奏折有点小疑问。”
李隆基皱了一下眉头说道:“哦?你说说看看!”
李林甫看着没动但是一直用眼睛的余光看着李隆基,当他看到李隆基皱眉头那一瞬间,嘴角不由自主的露出一起冷笑。
杨钊说道:“陛下!收回碎叶城和弓月城,安西出力最大,建宁郡王只不过一支偏师,只不过是取了一座空城而已,所以臣觉得应该重赏段秀石和高仙芝,建宁郡王封赏次之。”
李隆基听杨钊说完低头沉思了一下说道:“杨中丞说的有一定道理,李相你有什么意见吗”
李林甫说道:“陛下!杨给事说的是实情,但是整个战术谋划却是建宁郡王,如果按出兵多少,出粮多少,杀敌多少论军功,那么直接把凌烟阁里面的蔡成公(房玄龄)和梁国公(杜如晦)画像取下来就是了,况且最后俘虏骨啜的人可是建宁郡王。”
“俘虏骨啜的不是葛逻禄人吗?”
“但是葛逻禄人是建宁郡王收服的。”
李隆基“哈哈”一笑说道:“杨钊你虽然处理内政可以,但是不懂兵器,建宁郡王为大唐开疆扩土功不可没,这事就不要争议了。”
李隆基发话了,杨钊在这件事上只能屈服,不过好戏还在后头,他就不信李倓后面搞的那一套乱七八糟的东西李隆基会不管。
“臣遵旨。”
“嗯!这就对了!”
李隆基接着看向李林甫说道:“你觉得给建宁什么封赏好?”
李林甫说道:“陛下建宁郡王这人好面!并且一直有封狼居胥的宏远,所以以臣之见陛下嘉赏一个骠骑大将军即可。”
李林甫毕竟最懂李隆基的心思,实权不能给,但是这种虚名李隆基还是很大方的。
“好!正合朕意!那就嘉赏建宁骠骑大将军,赏万金,食邑新增一千户,至于其他属臣奖赏兵部、吏部议定。”
“臣遵旨”
李林甫谢恩之时然后用眼的余光扫了杨钊一眼,嘴角的冷笑更深。
现在的杨钊越来越不懂规矩了,老样子似乎有取而代之的心思。
李隆基对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的争执觉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有争执才有平衡,李林甫现在一家独大,也不是很符合他的意愿。
李隆基接着说道:“对于建宁的新地政策,李相有没有什么意见?”
李林甫说道:“臣无异议,因地制宜是好事情,这样一来楚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将彻底并入大唐……”
“陛下!臣有不同意见!”
杨钊不等李林甫说完就抢了李林甫的话,这不单是不守规矩了,这是要上脸了,李林甫眼中寒光闪烁。
李隆基说道:“说你的意见!”
“陛下!建宁这所谓的新政!这是要祸乱大唐啊!况且杂胡岂能入唐籍?”
李林甫眼中寒光一闪说道:“杨中丞说的严重了吧!”
杨钊接道:“陛下!臣说的一点不严重,这新政绝对会让大唐动荡。”
“陛下!这新政不在大唐境内!臣不知道如何祸乱大唐,反而臣觉得此新政正是祸乱昭武九姓的利器,此政一出昭武九姓必然内部大乱,等他们精疲力尽之时,天朝可随时灭之,蛮夷屡降屡叛就是这些蛮夷贵族出钱出力从中搞事,建宁郡王此举就是挖了这些蛮夷贵族的根,臣觉得建宁郡王此举乃是千秋功业。”
有句话叫姜是老的辣,杨钊毕竟在朝中待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是李林甫的对手。
“那要是新政被传入中原怎么办?”
“怎么?你还想让新政传入中原,你是要祸乱大唐吗?”
“不是!臣不是这意思!”杨钊有点混乱。
“臣说的万一。”
“没有万一!如果这新政传入了中原!那我们这些做臣子都该砍头了。”
“我……”
李隆基一看说道:“好了别争了!李相说的有道理,但是杨中丞的担心也是对的,不过建宁此举对昭武九姓确实诛心,能不费一兵一卒彻底瓦解昭武九姓确实值得一试。”
杨钊还是有点不甘心说道:“陛下!昭武九姓乃蛮夷小国!我天朝大军一处尽可灭之,何须如此折腾?”
李林甫说道:“斩草要除根!你不挖了他们的根!他们过一段时间又会长出来,我天朝虽然富裕但是钱粮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你如果出兵硬来,到时候他们必然拧成一股绳反抗,并且你别忘了还有大食和吐蕃,但是建宁郡王这软刀杀人不见血,他们有力也使不出。”
“好了!别争了!此事就按建宁的建议在西域施行,等彻底把昭武九姓收服再把政策改回来。”
“臣遵旨!”
李林甫和杨钊同时躬身领命。
李林甫眼睛的余光看了旁边的杨钊一眼似乎在说:小样!和我斗你还太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