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索额图便又去毓庆宫给太子提意见了 ,“殿下,此次大阿哥随军出征的事情,你可千万不能再放任了。大阿哥本就是皇长子,又有明珠等人的支持,要是再在军中掌握大权,只怕对殿下不利啊!”
此刻太子的情绪其实并不算好,倒不是因为大阿哥胤禔要开始领兵,还直接为一路兵马副帅的原因。
以前的太子,确实是把大阿哥这个对他不服气的兄长,当成最大的敌人在看。
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压过大阿哥,绝对不能输给他这个讨人厌的大哥。
但是已经知道未来的太子,他心里面最大的敌人早就不是大阿哥了,根本就没有怎么把大阿哥放在心里面。
现在太子发愁的是,不管从瓜尔佳舒雅还是从乌拉那拉慧心那里探听到的消息,都表明了这一段时间,是康熙帝对他态度的转折点。
虽然都说是因为他对康熙帝的态度不够关心,才引得康熙帝对他不满,并且他为此也做过一些准备。
按理说来,他到时候只要表现的比三阿哥更伤心,就不会让康熙帝觉得他不够孝顺,开始对他心生不满了。
也就能避过这一劫。
可是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太子知道,很多事情,尤其是大事,真正的情况,和最后流传出来的情况,极有可能未必会一样。
也有可能,他确实是因为这一次才让康熙帝对他心生隔阂,开始不满起来了。
但是原因的话,却未必真是流传出来的这个原因。
不管怎么看,流传出来的这个原因,也显得太过于儿戏,简直都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一样。
在这种事关他命运转折点的大事之下,大阿哥领不领兵,就是小事了。
更何况太子还知道,大阿哥这一次领兵,不但没有能够立功,反而还犯了大错。
尽管最后他那一路人马的主帅裕亲王福全不得不出来承担了责任,没有把责任归到大阿哥身上。
但是实际上究竟是谁的错,大家都明白。
大阿哥这次领兵,不但没有能得到什么 ,反而还得了一个做事鲁莽 ,误了军机大事,并且承担不起责任的印象,并没有讨到好,根本就不需要担心什么。
不过太子也知道,索额图尽管多事了一些,也确实是在为他着想。
他能够稳得住,是知道后面的事情,索额图又不知道。
哪怕对索额图也不是一点儿隔阂都没有,都在开始想办法压制所索额图了,现在的太子对索额图也是当自己人在看。
所以还是耐着性子安抚道:“叔公不用担心,你觉得以老大的本事 ,去了军中,就一定能立功吗?”
当然不可能!
其实大阿哥也没有正式参政,这一次也是第一次站在人前,关于大阿哥究竟有多少本事,索额图也不是真的清楚。
但是作为太子一系的人马,他还是坚定不移的认为大阿哥就是草包,也就是占了皇长子的名头,要不然什么都不是。
再加上大阿哥各方面表现,确实也不如太子亮眼,索额图就更加坚定不移的这样想了。
在这种心态之下,听到太子这样说,索额图倒是真的安心不少,却也不是没有顾虑。
“殿下 ,就算大阿哥没有本事 ,明珠尽管一直和奴才不合,奴才也不得不承认明珠是有真本事的人,有他替大阿哥谋划,再加上裕亲王也是老成持重之人 ,就算大阿哥在军中什么都不做,也少不了一份功劳,还是不可轻忽啊!”
太子摇了摇头,“叔公,你也说了要老大什么都不做,才怎么也少不了一份功劳。你觉得以老大的性子,好不容易得到领兵的机会,能够忍住什么都不做?到时候还不知道得惹出什么岔子来,你不用担心老大的事情,看着就行了。”
索额图听到这里,顿时觉得太子的话也对。
现在圣旨已下,想要阻拦大阿领兵出征,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还不如就让大阿哥领兵出征,看他年轻气盛,想要做出一番成绩来,最后却惹出祸事来。
哪怕大哥没有这个心思,想要他起这个心思,也比拦着不让大阿哥领兵容易。
于是索额图也就不再劝说太子了。
太子这边没有什么动作,其他人就更不会有什么动作了,于是事情也就算定下了。
很快,大军就出发了。
一开始,康熙帝倒是并没有随军。
不过就像太子已知的消息那样 ,大阿哥胤禔惹事了 。
本来康熙帝派大阿哥出征,也没指望大阿哥能立什么功劳,只是想着他跟着走一趟,身上就有战功了,也就更好封爵。
为此,他还让大阿哥跟在裕亲王福全身边,就是看重裕亲王福全老成持重,身份又足够,大阿哥跟着这一路人马,不会出什么事。
康熙帝最疼的肯定是太子,但是对于大阿哥这个活下来的长子,也不能说就不疼爱了。
第一个活下来的孩子,还是在死了无数孩子以后,第一个活下来的孩子,大阿哥的分量怎么可能也不可能轻得了。
但是康熙帝的想法,大阿哥不理解啊!
作为第一个走到人前的皇子,又还是有雄心壮志,想要争夺储位的皇子 ,大阿哥想的就是要好好表现自己,让朝野内外都看看他这个皇长子的优秀。
对于裕亲王福全很多求稳妥的做法,大阿哥都看不上眼,根本就不听裕亲王福全的命令,都是由着自己的心意做事。
虽然还没有惹出什么大事来,可是一直这样下去,绝对会惹出大事来。
裕亲王福全在劝过几次以后,看着大阿哥还是不改,依旧我行我素,根本不听令,没有办法就写折子给康熙帝告状 。
要不然以后真出事了,谁来担这个责任?
刚好,大阿哥也嫌裕亲王胆小怕事,在战场上缩头缩尾的,同样看不上眼,也写折子回京告状了,想要取代裕亲王福全成为主帅。
于是很快,康熙帝就收到了两封说同一个事情,意思却完全不一样的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