剿灭海盗的胜利,让整个京城沉浸在一片欢庆之中,革新的浪潮也愈发汹涌。萧宇与诸葛逸趁着这股势头,在朝堂上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国家实力,提升百姓生活。新皇对这些提议十分重视,召集众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廷议。
萧宇站在朝堂中央,身姿挺拔,目光坚定:“陛下,诸位大人。如今我朝在军事、医疗等领域因革新取得显着成效,然国家发展之路漫漫,仍有诸多可精进之处。臣提议,大力发展教育,在各郡县广设学堂,培养更多人才;改良农业技术,推广新式农具,提高粮食产量。”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支持新政的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认为这些举措乃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然而,仍有部分守旧大臣面露难色,一位年迈的大臣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出来:“萧大人,此举虽有其益处,可广设学堂,耗费巨大,且新式农具推广,恐百姓难以适应,还望三思啊。”
诸葛逸上前一步,言辞恳切:“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目光应放长远。培养人才,方能为国家源源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改良农业,百姓富足,国家根基才能稳固。至于耗费与适应问题,我们可逐步推进,妥善解决。”
新皇沉思片刻,开口道:“萧爱卿、诸葛爱卿所言甚善,此事就依二位所奏,全力推行,但务必谨慎行事,不可操之过急。”
得到新皇首肯,萧宇与诸葛逸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组织了一批饱学之士,编写新的教材,涵盖经史子集、算术、农艺等多个领域;同时,挑选经验丰富的官员奔赴各地,指导郡县筹备学堂建设,鼓励有识之士投身教育事业。在农业方面,云树灯与盒子木联手,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改良并打造了一系列新式农具,如适用于山地的轻便犁具、可提高灌溉效率的新型水车等。这些农具被运往乡村,由专门的农技人员向农民详细讲解使用方法,确保他们能够熟练运用。
就在国内新政稳步推进之时,塞外却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原本被中原王朝击败的游牧部落,在一位新首领的带领下逐渐恢复元气,再次对边境虎视眈眈。他们频繁在边境地区进行小规模骚扰,试探中原王朝的防御底线。
边境守将紧急飞鸽传书至京城,萧宇与诸葛逸得知后,立刻进宫面见新皇。新皇面色凝重:“二位爱卿,这游牧部落贼心不死,如今又来挑衅,该当如何应对?”
萧宇拱手道:“陛下,游牧部落骑兵机动性强,难以捉摸。臣建议加强边境巡逻,增设烽火台,确保能及时发现敌军动向;同时,调集附近精锐部队,在边境重镇集结,以逸待劳。”
诸葛逸接着说:“陛下,臣以为还可从外交方面着手。联络周边与游牧部落有矛盾的势力,结成联盟,共同牵制游牧部落,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新皇点头应允:“就依二位所言,务必确保边境安宁。”
萧宇与诸葛逸领命后,迅速调兵遣将。萧宇亲自奔赴边境,指挥军队加强防御工事,深挖战壕,加固城墙,在重要关隘部署强弩、投石机等重型武器;诸葛逸则留在京城,精心挑选使者,前往周边势力处进行外交斡旋。
使者们凭借出色的口才和坚定的信念,成功说服了几个势力,共同签订了针对游牧部落的防御联盟条约。在边境,萧宇日夜巡视防线,鼓舞士兵士气:“将士们!我们身后是无数百姓,是我们的家园。游牧部落若敢进犯,定要让他们有来无回!”士兵们深受鼓舞,士气高涨,时刻准备着与敌军决一死战。
而此时,朝堂上又有一些大臣提出质疑,担心与周边势力联盟会引发新的冲突,且耗费大量的外交资源和财物。萧宇和诸葛逸得知后,在朝堂上耐心解释:“联盟并非挑起冲突,而是以和平的方式威慑敌人。耗费虽有,但相比战争的损失,实乃微不足道。此举可保边境长久安宁,为国家发展创造稳定环境。”
经过一番努力,朝堂上的质疑声逐渐平息。边境的防御也日益稳固,游牧部落见无机可乘,暂时收敛了进犯的念头。萧宇和诸葛逸深知,这只是暂时的平静,他们必须继续努力,不断完善国家的防御体系和发展规划,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