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收到大康皇朝给天龙国的密信顿时呆立当场,手中那封带着大康皇帝御印的亲笔信仿佛有千斤重。大康皇朝密使就候在门外,可她的思绪却乱成了一团麻。
就在几天前,付依天召集四国商议共同对敌的大事,那时大康皇朝的态度还模棱两可,在各方势力间左右摇摆,让人捉摸不透。谁能想到,短短时日,他们竟主动派来了密使,还带来了这般诚意满满的亲笔信。
“这到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苏瑶紧皱眉头,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她在屋内急促地来回踱步,仿佛这样能让她的思绪更加清晰一些。
每一步都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在这寂静的房间里回荡,显得格外突兀。苏瑶的心情愈发烦躁,她实在想不通大康皇朝为何会突然改变态度。
要知道,如今四国上下都知晓,大康皇朝的康才,也就是现在的逍遥王康初仁,已经被联军收买,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汉奸。这样一个叛国之人,竟然在大康朝堂还能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苏瑶不禁开始担忧起大康皇帝的安危来。毕竟,康初仁等人在大康皇朝内部势力盘根错节,如果他们暗中破坏皇帝的计划,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然而,苏瑶苦思冥想,始终无法参透大康皇帝此举背后的深意。她只觉得这其中必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而自己却如同被蒙在鼓里一般,一无所知。
还有那个康初宁,曾经的平贵妃,苏瑶对她的阴狠狡诈再清楚不过。往昔种种恩怨,康初宁对自己恨之入骨,恨不得将她千刀万剐。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轻易放下成见,支持与他国联合对敌?
更让苏瑶揪心的是康初宁和付倚天当年生的儿子付永也被康初宁软禁。当年大康政变,付永坚定地站出来反对,结果却被康家软禁在康宅,至今生死未卜。一想到此,苏瑶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对这个女人恨之入骨。
“母亲。”付显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打断了苏瑶的思绪。他看着母亲满脸的愁容,心中也满是忧虑,“大康密使还在等着,您看……”
苏瑶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显儿,此事太过蹊跷,不得不防。但既然他们来了,我们也不能失了礼数,先去会会这密使,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说辞。”
两人整理好思绪,来到会客厅。密使见苏瑶母子进来,立刻起身行礼。
“苏夫人,付公子,我家陛下诚意满满,特命我前来与贵国共商对敌大计。”密使满脸诚恳地说道。
苏瑶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密使的眼睛:“贵国前几日还态度暧昧,如今突然转变,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况且,逍遥王叛国之事尽人皆知,贵国朝堂如今局势复杂,我们如何能相信这所谓的共商对敌不是一场阴谋?”
密使微微苦笑:“苏夫人所言极是,我大康朝堂如今确实混乱不堪。但陛下已然下定决心,要清除朝堂奸佞,抵御外敌。逍遥王虽有势力,但陛下也在暗中布局,此次联合对敌,便是陛下破局的关键一步。至于当年的恩怨,陛下也深感愧疚,愿在事成之后,给苏夫人和付公子一个满意的交代,我们也将付永皇子带到大付皇朝。”
苏瑶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犹豫。密使的话看似诚恳,可其中真假实在难辨。这背后到底是大康皇帝的真心悔过,还是又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一旦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苏瑶身着华丽的宫装,眉眼间却满是忧虑,她看着眼前风尘仆仆的密使,缓缓开口:“你刚才会见我们国王,你知道国王的意思吧。一旦战争打响,你们大康皇朝必会遭到联军的攻击,请你务必再次对大康皇帝言明,请大康皇帝暂时到我天龙国,待战争结束再回去重建家园。”
密使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眼中透着忠诚与坚定:“谢国王和王妃,我必会转达,但我皇要与大康皇朝共存亡。”
苏瑶微微叹了口气,她理解这份身为帝王的坚守,却也为大康的命运揪心。“你们有什么需求尽可能提出,天龙国虽不算强盛,却也愿尽绵薄之力。”她的声音轻柔却有力,带着不容拒绝的诚恳。
密使思索片刻,沉声道:“王妃,大康如今缺的是粮草与兵器。这漫长的战事,没有充足的物资,战士们怕是难以支撑。”
苏瑶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盘算着天龙国的储备。“粮草方面,我们会尽快筹集一批,三日后便能启程送往大康。兵器的话,我国的铁匠虽日夜赶工,但数量有限,只能先支援一部分,后续再想办法。”
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在国王耳边低语几句。国王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看向苏瑶和密使,沉声道:“联军已经开始调动,前锋部队正向大康边境逼近。”
密使的脸色一变,心急如焚:“如此紧急,我得立刻赶回大康,向陛下复命。”
苏瑶忙道:“我让天龙国最精锐的骑兵护送你,务必安全抵达。”她转头吩咐手下,“挑选五十名骑兵,带上最好的马匹和干粮,即刻出发!”
密使感激地再次行礼:“王妃大恩,大康上下没齿难忘。若有朝一日太平,定当重谢。”
待密使离去,苏瑶看向国王:“这场战争,怕是避无可避了。我们得加快筹备,不仅要支援大康,也要做好自身防御。”
国王握住她的手,神色凝重:“瑶儿,有你在我身边,是天龙国之幸。只是苦了你,要跟着我担惊受怕。”
苏瑶轻轻摇头,眼中满是坚定:“与君同担风雨,是我所愿。”
接下来的日子,苏瑶日夜忙碌。她亲自监督粮草的筹集与打包,查看兵器的质量,安抚国内百姓的恐慌情绪。而在大康那边,密使快马加鞭赶回,向皇帝转达了天龙国的提议与支援。皇帝虽拒绝了避难的建议,却对天龙国的援助深表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