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大都。
闻南明朱逆竟要誓师北伐,朝野震惊,城内百姓也是议论纷纷。
元廷宫殿内,气氛紧张压抑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
一众大臣分成两派,正激烈地争吵着。
主张议和的大臣们,一个个面露惧色,声音颤抖地陈述着明军的强大,认为此时议和才是保全大元的唯一出路。
而主战派以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和纳哈出(木华黎后裔)为首,他们身着华丽的战甲,眼神中透着坚毅与决然,大声驳斥着议和派的懦弱。
王保保眉头紧锁,在大殿中来回踱步,随后猛地停下,目光扫过众人,高声道:
“诸位只知明军势大,便要屈膝求和,可曾想过求和之后又当如何?莫非是天真以为南明政权只想同咱们称兄道弟?汝等可忘宋金旧事?”
王保保这一声厉喝,仿若洪钟鸣响,在空旷的大殿内激荡回响,震得众人耳膜生疼。
一时间,主张议和的大臣们皆被问得哑口无言,面面相觑,神色间满是尴尬与惶恐。
王保保深知如今朝廷腐败丛生,内部党争不断,外部民生凋敝,百姓怨声载道,就像一座根基已损的大厦,摇摇欲坠。
但此时南明大举入侵,若此时不奋起一战,人心只会更加涣散,不出多久,大元便会如蚁穴之溃、堤坝之崩,被这腐朽的大势彻底吞没!
一旁身材魁梧的纳哈出在一旁听得热血沸腾,他重重地一拍手中佩剑,剑身嗡嗡作响,大声附和道:“王将军所言极是!我大元铁骑纵横天下之时,这些南人还不知在何处苟延残喘。如今不过是一时受挫,便要畏敌如虎,实在是丢我大元的脸面!”
“对...对...对...”两人身后,主战派武将们纷纷纷纷附和,声浪一波高过一波,在大殿内轰然作响。
主张议和的大臣们,被这气势汹汹的反驳逼得节节败退,脸上一阵青一阵白。
其中一位身形消瘦、面容憔悴的老臣,哆嗦着嘴唇,好不容易鼓起勇气站出来,声音却还是忍不住发颤:“话虽如此,可明军兵强马壮,又有良将谋士辅佐,我们贸然出兵,胜算能有几何?万一战败,大元百年基业可就毁于一旦了啊!”他说着,眼中泛起了泪光,满是绝望与悲戚。
说话者叫李思孝,元朝末年的进士,曾先后在北元多地担任过重要官职,他清楚了解如今敌我双方的各方面差异。
王保保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这位老臣,李思孝同样无惧对视,正欲剑拔弩张之时,王保保语气却平静下来,缓缓说道:
“李大人,您只看到了明军的强大,却没看到我们的优势。我大元虽如今内忧外患,但军队根基尚在,将士们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且我军骑兵天下无双,在北方广阔的平原上,定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他微微一顿,环顾四周,提高音量,“更重要的是,此战关乎我大元的生死存亡,关乎我等的尊严与荣耀。将士们心中憋着一股气,只要我们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又何惧明军?”
这时,王保保暗中给身旁的亲信武将们使了个眼色,武将们悄然围拢,隐隐对元顺帝形成了压迫之势。
乱世当用重典。
自从脱脱丞相冤死后,他尤为觉得这句汉话振聋发聩。
脱脱何许人也?
蒙古大族蔑儿乞人,但自幼熟读儒家经典,聪颖超常人,他的汉文化修养极高,是二十四史中《宋史》、《辽史》、《金史》的主编。
当脱脱出任御史大夫和中书省右丞相后,便大改伯颜旧政,在任内恢复科举制度,平反了前丞相伯颜时的很多冤案,同时还减轻剥削、放宽税政,深得民心,后世称之为“脱脱更化”。
后来,脱脱还提议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并派贾鲁治理黄河,成绩斐然卓着,赢得水患灾民的民心,被赞誉为“贤相”。
同时,脱脱还曾经修黄河民工起义,镇压抗元红巾军,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
而就这么一位能文能武的“贤相”落了一个什么下场?
1355年1月7日,脱脱接到了一份签署日期为1354年12月24日的诏书,元顺帝就在奸臣哈麻的谗言下,认为脱脱养寇自重,要造反,下令罢免脱脱的兵权和一切职务,并流放到云南。
可笑,可笑,我大元一代贤相竟被这个昏庸无能、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皇帝拖累至死。
元顺帝感受到了这股无形的压力,心中一阵恐惧。
他环顾四周,看到主战派大臣们那坚定的眼神,以及暗藏的涌流,无奈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既如此,便依卿等所言,全力备战吧。”
王保保和纳哈出相视一笑,跪地谢恩。
他们知道,这场与明军的大战已不可避免,而他们,决心为大元的荣耀而战。
王保保心中下定决心:南明伪帝,这次我定让你有来无回。
……
与此同时,南京城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备战景象。
出征在即,朱元璋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身着一袭黑色战甲,头戴金色盔胄,威风凛凛。
这次天子即将亲征的消息,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迅速传遍了整个南京城。
百姓们听闻后,纷纷涌上街头,眼中满是激动与期待。
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即将出征的将士们准备物资,有的送上自家腌制的腊肉,有的拿出亲手缝制的鞋袜,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北伐的支持和对胜利的渴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可不只是陆游一人的抒情诗,而是亿万汉家儿郎这百年来共同的抒情诗。
朱元璋缓缓抬起手,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只有微风拂过军旗,发出猎猎的声响。
“将士们!”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空气中回荡,“元廷暴政已久,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大明,肩负着救万民于水火的重任,此次北伐,是为了天下苍生,是为了夺回属于我们汉人的山河!”
将士们听着,心中的热血被点燃,纷纷振臂高呼:“救万民!夺山河!”那声音震耳欲聋,仿佛要冲破云霄。
“我们的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然而,元人的铁骑踏破了我们的家园,抢走了我们的财物,杀害了我们的亲人。他们的暴行,我们不能忘记!”
说话间,朱元璋回忆起这些年见到的、听到的、甚至闻到的汉人的血泪,眼神中透露出愤怒与坚定,“今天,我们要让他们血债血偿,让他们知道,我们汉人不是任人欺凌的羔羊!”
“宋濂。”
“臣在!”身后文臣中,站出了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人。
“念!”
“唯!”
宋濂缓缓登上高台,站至朱元璋左侧,大声朗诵道: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
“及中国居内以制夷狄”
“夷狄居外以奉中国”
“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