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都在琢磨皇帝的意思。
皇帝脑子没坏吧?这么打击江南,是真放心淮西这群手握兵权的家伙?
要知道,相比于一群读书人,手握兵权的武将才应该更被猜忌才是。
不对……换一个角度想,皇帝对文臣都打压至此,那对手握兵权的武将,不得更狠?
嘶~先清理了江南集团,那接下来是不是要轮到我们武将集团了?
“朕接下来要说三件事,其一,大明要迁都北平,金陵降为陪都,建制保留,此后大明将有两京。”李承乾面色凝重地说道,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
众人面面相觑,显然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震惊到了。
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将发生转移。
而且,大家的根基都在南方,这一迁都,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李善长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一脸焦急地说道,“陛下,不能迁都啊!迁都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光是建造新都,国库就难以承受如此巨大的开支啊,陛下还请三思啊!”
他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响起了一片附和声,以胡惟庸为首,哗啦啦站出来一群人,齐声高呼,“臣等附议!”
这些大臣们心中都十分清楚,迁都北方将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影响。
首先,他们在南方的势力和人脉将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其次,北方的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对于习惯了南方生活的他们来说,适应起来也绝非易事。
迁都对他们的利益影响太大了。
李承乾微笑着看向众人,“朕是在通知你们,不是在跟你们商量!
第二件事,大明要修路,工部已经研究出水泥了,要想富,先修路!
朕要将水泥路铺满整个大明,这算在五年计划里面。
大明执行五年计划,新都要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内建成。
这个五年计划,除了修路,还要普及教育和医疗。”
话音未落,李善长只觉得一阵头皮发麻。他不禁暗自思忖,李承乾究竟是受了何种刺激,竟然如此激进地推行这些计划?这步子迈得也太大了吧!
李善长犹豫片刻,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陛下,治国之道,犹如烹饪小鱼,需徐徐图之,切不可急躁冒进。依老臣之见,还是循序渐进为好。”
他的话音刚落,以胡惟庸为首的一众大臣纷纷附和道:“臣等附议。”
李承乾脸色一沉,目光扫视众人,“朕意已决!如今大明初定,南方虽富庶,但北方才是抵御外敌之要地,迁都北平势在必行,至于修路、普及教育和医疗,皆是利国利民之举,若事事瞻前顾后,何时能让大明繁荣昌盛?”
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大臣们面面相觑,不敢再言语。
这时,一直沉默的徐达站了出来,抱拳说道,“陛下圣明。”
有了徐达带头,一些武将也纷纷响应。
毕竟去了北平,就有可能要打仗,而武将就喜欢打仗。
因为如果不打仗,那就得马放南山。
武将只有打仗才能进部啊,大明是以战功封爵的。
而且修了路,大兵团兵马运输也要方便很多,反正赞同又不用花钱。
要愁的是那群文臣。
李承乾满意地点点头,接着说道,“第三件事,朕要推行科举改革,增加实用科目,选拔更多有真才实学之人。”
这句话犹如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大臣们面面相觑,窃窃私语,显然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决定感到震惊和困惑。
然而,李承乾那不容置疑的眼神,却让大臣们明白,这些计划已经是板上钉钉,无法更改了。
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就这样在大明的朝堂上拉开了帷幕。
其实,大明在开国之初也曾尝试过科举制度,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搞得四不像,不得不放弃。
自那以后,大明便一直没有再开设科举。
如今,李承乾竟然要重启科举,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陛下,科举改革,您想如何改革?”李善长作为百官之首,率先发问。
其他大臣们也都纷纷附和,心中暗自揣测着李承乾的意图,难道这次的科举改革会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吗?
若是如此,能够提前了解规则,也好提前安排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卖了个关子,“众爱卿稍安勿躁,具体的改革方案,稍后自然会知晓,不过,朕可以先透露一点,这次的科举将更加注重实用性,不仅要考察文学才华,还要考察实际能力。”
“实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陛下这是要放弃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清流了?”李善长暗自琢磨道。
李承乾环视了一圈朝堂,继续说道:“此外,修路、医疗、教育这三件大事,朕希望能在五年之内完成,李相国,你身为百官之首,要好好地居中调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若遇到问题,你要积极去解决,若不是一味地向朕诉苦喊难,朕知道你难,朕也难,所以我们大家就都勉为其难吧。”
李善长心中叫苦不迭,但也只能硬着头皮领命:“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
李承乾满意地看着他,又道:“朕会安排专人监督各项事务的进展,若有懈怠之人,严惩不贷。”朝堂上众人皆低下头,不敢有丝毫异议。
散朝后,大臣们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胡惟庸皱着眉头道,“这迁都、修路、科举改革,桩桩件件都是大事,陛下如此急切推行,只怕会生出诸多变故。”
李善长叹了口气:“事已至此,只能尽力而为,且看这改革能否如陛下所愿,让大明昌盛。”
此时,一位年轻官员犹豫着开口,“或许陛下此举有其深意,现在北方边患不断,迁都北平可加强防御,修路能促进南北交流,科举改革也能选拔更多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