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三年的大海,波澜壮阔,海浪拍打着船舷,发出沉闷的声响。李长风站在船头,海风撩动着他的衣摆,身旁是火器专家孙元化。若不是李长风穿越而来,按照历史轨迹,明年孙元化便会被斩首于西市。如今,孙元化成为了他手中的一张王牌。
从天津往南,船只的第一个落脚点便是登州。登州,这可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地方。它地处山东半岛北端,是重要的军事要塞和海运枢纽,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港湾内樯桅林立,远处的城墙上,斑驳的痕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这里驻扎着登州水师,他们肩负着保卫海域、运送物资的重任。然而,觉华岛一战,给登州水师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当时,登州水师负责给觉华岛运送粮食,可岛被建奴攻破时,外海结冰,船只来不及撤退,许多水师将士就此丧命,那惨烈的场景,至今仍让登州水师的幸存者们心有余悸。
孙元化陪着李长风一同乘船抵达登州。在被阉党弹劾之前,孙元化身为山东右参议,在此地布局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极为熟悉。
二人下得船来,踏入登州城。城中景象,让人心生感慨。街道上,随处可见做火器的匠户,他们大多面黄肌瘦,眼神中透着无奈与困苦。
登州的火器匠户们,日子过得十分凄惨。自从觉华岛一战后,登州水师的订单大幅减少,匠户们失去了生计来源,生活陷入了困境。
在一间破旧的茅草屋里,一对父女相依为命。父亲老张是登州有名的火器匠人,手艺精湛,曾为登州水师制造过无数火炮。然而,如今他却只能靠打些零工维持生计。
“爹,您吃点东西吧。”女儿小翠端着一碗稀粥,轻声说道。
老张摇了摇头,声音沙哑:“小翠,你吃吧。爹不饿。”
小翠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她知道,父亲是为了省下口粮给自己。她轻轻放下碗,握住父亲的手:“爹,咱们的日子会好起来的。”
老张叹了口气,眼中满是无奈:“小翠,爹对不起你。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
小翠摇了摇头,声音中带着几分坚定:“爹,您别这么说。只要咱们在一起,日子再苦也不怕。”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李长风和孙元化走了进来,看到屋内的情景,心中不禁一酸。
“老张,我回来了,是老夫对不起你们!让你们过这种苦日子。这位是李将军,他想请你们去海南岛,帮我们制造火器。”孙元化轻声说道。
老张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真的吗?李将军,您愿意用我们这些匠人?”
李长风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郑重:“老张,你们的技艺是我们最需要的。到了海南岛,每人每月能拿二两银子,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老张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他紧紧握住李长风的手:“李将军,谢谢您!谢谢您!”
小翠也激动地站了起来,眼中满是期待:“爹,咱们终于有希望了!”
李长风微微一笑,目光温柔而坚定:“小翠,你放心,到了海南岛,你们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随后,孙元化带着李长风来到他苦心经营多年的火器作坊。作坊里,机器大多闲置,匠人们神情落寞。孙元化一声令下,告知众人愿意跟随他们前往海南,不仅能继续从事火器制作,而且每人每月能拿到二两银子。匠人们听闻,眼中先是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紧接着燃起了希望的火花。二两银子,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能让他们摆脱眼前的困境。于是,众人纷纷响应,愿意追随孙元化和李长风前往海南。
为表诚意,李长风马当时就为每一位匠人发放了5两的安家费。于是,匠人们高兴的喊着号子,把火器作坊内的机器和工具全部打包抬上了大福船。
忙到中午,李长风发现饿了,他招呼着这群匠人们一同去吃饭。大鱼大肉可劲造,他请客!众工匠闻听欢喜不已,自知跟对了明主。
李长风与孙元化于登州城内一家颇具古韵的酒楼中对坐而饮。酒过三巡,周遭食客们的谈笑声、杯盏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然而,一段对话却如同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李长风的注意。
邻桌一位身形壮硕、满脸胡茬的汉子,正眉飞色舞地向旁人讲述着:“你们可晓得咱登州水师的千总潘大忠?那可真是条响当当的好汉!觉华岛那一战,外海都结了冰,建奴如饿狼般扑向觉华岛。咱登州水师奉命运粮,结果被困在那冰天雪地之中。”
汉子顿了顿,猛灌一口酒,砸吧砸吧嘴,继续说道:“潘千总当时就像那战神下凡呐!他手持长刀,身先士卒,带着兄弟们跟建奴拼杀。那刀光霍霍,建奴的鲜血溅得他满身都是,可他眼都不眨一下。为了给兄弟们杀出一条血路,他一人就砍翻了十好几个建奴。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带着剩余的兄弟们,在那冰面上一步一滑地往回逃。建奴在后面紧追不舍,潘千总边打边撤,愣是带着兄弟们活着回到了登州。”
这时,另一个稍显瘦弱的食客接口道:“可谁能想到,朝廷那帮子人,不但不表彰潘千总的英勇,反倒责备他没有为国尽忠,说他不该从觉华岛撤回,简直是荒谬至极!”
壮硕汉子重重地一拍桌子,满脸愤慨:“就是说啊!潘千总心里头能不憋屈嘛?换做谁,拼死拼活回来,却换来这么个结果,能好受吗?”
李长风听闻这些,心中不禁对潘大忠的英勇和遭遇深感敬佩与同情。他转头看向孙元化,目光中已然燃起了招揽之心,说道:“如此有胆有识之人,竟遭此不公,实在可惜。若能将他招致麾下,必能为我所用,成就一番大业。”
孙元化微微点头,眼中亦是赞同之色:“此人确实难得,若得他相助,于我们的海军建设,定是一大助力。”
登州的海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拂着海岸边的军营。李长风站在登州水师的营地外,目光坚定地望着营门。他已经两次前来拜访潘大忠,但这位登州水师的千总始终没有松口。今天,他决定第三次前来,无论如何都要说服潘大忠加入自己的队伍。
“李将军,您又来了。”营门口的守卫见到李长风,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李长风微微一笑,拱手道:“麻烦通报一声,李某有要事与潘千总相商。”
守卫点了点头,转身进了营地。片刻后,潘大忠走了出来,脸上带着几分疲惫和无奈。
“李将军,您何必如此执着?”潘大忠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歉意,“潘某不过一介武夫,实在不值得您三番两次前来。”
李长风摇了摇头,目光坚定:“潘千总,李某此次前来,是想请你加入我们的队伍,共谋大业。”
潘大忠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李将军,潘某虽有心报国,但登州水师乃潘某的根,潘某不能轻易离开。”
李长风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潘千总,登州水师虽重要,但大明如今内忧外患,单靠一城一地,难以扭转乾坤。若能南下海南,我们便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潘大忠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他低下头,声音沙哑:“李将军,您可知道,觉华岛一战,潘某的同袍们惨死在冰海中。他们的冤魂至今未散,潘某怎能轻易离开?”
李长风的心中一颤,他知道,潘大忠的心中有着深深的仇恨和痛苦。他走上前,轻轻拍了拍潘大忠的肩膀,语气中带着几分诚恳:“潘千总,李某明白你的心情,也知道对你的不公。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南下海南,积蓄力量,为死去的同袍报仇!”
潘大忠的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他抬起头,声音哽咽:“李将军,您真的愿意为死去的同袍报仇?”
李长风点了点头,目光坚定:“李某愿以性命担保,必为死去的同袍讨回公道!”
潘大忠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滑落,他紧紧握住李长风的手,声音沙哑:“李将军,潘某愿随您南下,共谋大业!”
李长风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意,他知道,自己终于为未来的计划找到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潘大忠的加入,不仅为李家军带来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海军人才,还带来了登州水师最为精锐的一群水兵。这些水兵个个身经百战,熟悉海战,是李家军未来海军的中坚力量。
“兄弟们!”潘大忠站在水兵们面前,声音洪亮,“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李家军的一员了!李将军答应我们,南下海南,积蓄力量,为死去的同袍报仇!”
水兵们齐声高呼:“誓死追随将军!”
李长风站在一旁,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些水兵将是李家军未来海军的中坚力量,也是他为死去的同袍讨回公道的重要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