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3日,皖北小城阜安镇的集市上,王建军正站在自家新开的电器店里,熟练地向顾客介绍智能家电。玻璃柜台下,存折里躺着280万存款,这是他去年在京城五环工地当包工头攒下的。一年前,他带着同乡们灰头土脸地挤在工棚里,如今却成了镇上人人羡慕的“大老板”。
“建军,你这店真气派!”隔壁五金店老板探进头,盯着墙上的8K电视,“听说你在京城用的都是会自己盖楼的机器人?”王建军笑着关掉全息展示屏,摸出手机调出工地旧照:画面里,戴着VR头盔的工程师在临时板房里“捏”着建筑模型,工地中央,机械臂如钢铁森林般自动拼接预制件。“现在建楼跟玩游戏似的,我们就管看着机器干活。”
千里之外的川南小镇,钢筋工老张正在自家新建的三层别墅里收拾行李。他刚拒绝了本地工地开出的月薪8000元的邀约——去年在星宁工地,他靠着操作智能钢筋弯曲机,存款突破120万。“现在回去绑钢筋?”老张对着镜子刮胡子,电动剃须刀自动贴合他的面部轮廓,“我要跟着镇上年轻人学VR建模,听说星宁在招建筑虚拟施工员。”
这场由科技引发的蝴蝶效应,正在全国小镇掀起波澜。星宁集团总部的大数据中心里,大屏幕实时跳动着务工人员返乡数据:仅京城五环项目完工后,就有3.2万名工人带着平均158万的存款回到家乡。更惊人的是,这些返乡者中,67%选择自主创业,23%报名参加线上技能培训,小镇上的VR体验馆、智能家居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沈总,地方政府发来感谢信了。”助理递上文件,某省扶贫办的红头文件上写着:“星宁智能建造模式带动217个贫困县劳动力增收,建议全国推广……”沈浩然看着文件,思绪回到一年前的工地——那时,传统施工队需要上百人搬砖运瓦,如今工程师戴着VR设备,在虚拟空间里调整建筑结构,量子传感器自动校准误差,机械臂按照AI指令完成99%的施工工序。
在滇西山区,曾经的塔吊司机李建国正在给乡亲们演示“空中造楼术”。他打开手机App,调出星宁施工模拟器:“看见没?这根梁歪了0.5毫米,系统会自动报警。”围观的年轻人发出阵阵惊叹,几个大学生掏出笔记本记录。李建国拍着胸脯:“跟着我学VR施工,以后去大城市,保底月薪2万起步!”
而在星宁建筑学院,一场特殊的毕业典礼正在进行。3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经过系统培训,成为首批“数字建造师”。他们头戴VR头盔,在虚拟世界里完成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全流程操作考核。其中一位52岁的老瓦工摘下设备,眼眶泛红:“我干了半辈子泥瓦匠,没想到临老还能在‘电脑里盖楼’。”
随着智能建造技术的普及,建筑行业的生态正在重构。传统建筑公司纷纷转型,某央企建筑集团斥资20亿引进星宁智能建造系统,裁员30%却实现效率翻倍;建材市场上,预制建筑模块销量暴涨500%,而红砖、水泥等传统材料无人问津。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城市与乡村的界限正在模糊——偏远小镇的年轻人通过VR技术,也能参与一线城市的超级工程。
这天傍晚,沈浩然收到王建军发来的视频。画面里,阜安镇的街道张灯结彩,王建军的电器店门前摆着VR体验区,孩子们戴着设备“建造”自己的梦想家园。“沈总,多亏了你们的科技,我们这些泥腿子也能当‘城里人’!”王建军举着家乡特产,身后的智能广告牌自动切换着星宁的宣传语。
夜色渐浓,星宁集团的量子计算机仍在高速运转,为全球237个在建项目提供技术支持。而在千万个小镇里,那些曾在工地上挥洒汗水的人们,正带着科技赋予的力量,在故土上书写新的传奇。当传统建筑思维彻底被虚拟建造取代,改变的不仅是建造方式,更是无数普通人的命运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