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晚上,陈家兄弟和徐大牛回来把一本名册交给四少,汇报了这两天的招募情况,本来大少安排了前面店铺的人去找了好些个城里相熟的匠人,想着让他们帮着去招募时考校手艺的,没想到听说朱家要招募工匠,他们就都说可以直接介绍人来,且保证个个都是技艺熟练的工匠。
原来很多能够逃难到江南的都还是些有手艺的匠人,他们多少还有点积蓄,想着办法花钱渡过了长江,有的来苏州投奔熟人,而熟人大多也是匠人,有的在城里找些杂活干来养家糊口,这一下子苏州城里多出好多工匠,竞争一激烈,大家个生意都难做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活少人多,这次见有大商家要大批量招募工匠,管吃管住还有不错的工钱,一下子他们就推荐了八十几个各个类型的匠人,这些匠人拖家带口的共有四百多人,等明天大少去官府开了路引和门牙就可以出发去朱桥了,后面据说还会有三四倍的人被推荐过来。
四少翻看了登记名册,见上面不仅详细记录了工匠的姓名,籍贯,年龄,工种及携带人员的详细资料,而且还记录了推荐人的情况,大大表扬了他们三个,然后又要求他们不能仅仅笼统的记录工匠们自己说的东西,还要每个人单独建立档案,包括父母,师承,同门,履历,徒弟等的各种旁证资料都一一记录下来予以存档,而且为了保证资料的安全,每样材料都要有备份并分开保存,以备日后的审查和管理。
这时小书童提醒四少早点休息,明天卯时就要去考场呢!众人马上知趣的散去,四少想想后面的三天日子就头晕,没办法,现在还要靠着朱家上上下下的资源慢慢的把自己后世超前的见识变成这个世界的实力与地位。
第二天,七月初二的寅时,苏州朱府就苏醒了过来,四少吃了一顿可口的早餐,早早地来到了府学考场,考场门外早已经乌泱泱的挤满了学子,江南一地自古文风鼎盛,盛产读书人,一场院试几百上千人很正常,入口处经过衙役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搜身核查后,四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号房,四少放好自己的考篮,直接先去茅房放松了一下,这茅房离四少的号房不近也不远,等回到自己的考棚,天上开始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主考官准时下达了关监的指令后,有小吏高声宣读考场规则,无非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要报告那也要报告,终于到了公布考题的时间,小吏举着一块牌子缓缓地走动,牌子上写着此次院试的试题,包括四书题三取一,五经题四选二,策论题一,律法题一,算学题二,诗歌一首,四少把题目一一抄录了下来。慢慢进入了考试状态。
三天的考试时间,前面两天是不能交卷离开考场的,即使你是一天就写完了试卷,也必须等到第三天才可以交卷离场。
徐大牛自从被徐七爷指派给了四少爷,这一路上算是大大长了见识,他是徐家的家生子,亲生父母死得早,认了徐老三做干爹兼师傅,手底下也颇学了点功夫,再加上有把子力气,颇得徐七爷喜爱,安排他去族里的私塾里旁听,几年下来,他也认得了不少字,本来他已经被七爷放去药铺当伙计学着做账,不用陪着干爹看家护院,可七爷的外甥突然出现了,短短几天就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现在成了四少的贴身保镖,可这几天四少去了考场考试,他失去了保护的目标,只能跟着陈家兄弟去招募工匠,按照四少的要求,他和小书童开始对已经招募的工匠进行详细调查,按自己的理解逐一建立人员档案,竟然在其中发现了三个滥竽充数的混混,这三人年龄不同,都是单身一人,没带家人,虽然籍贯相差很大,却相互担保,都说是木匠出身,再一查三人竟然都牵扯到了店铺里的一个伙计,徐大牛马上把情况告知了朱大少,朱大少把掌柜和管家召集起来后又调查出这伙计和之前的一些店铺里货物失窃隐隐有关系,向大爷汇报后,大爷直接向府衙递了帖子,报官缉拿了这四人,抓去衙门后,经衙役们一顿酷刑逼供,证实这些人都是水匪安排的暗线卧底,而整个苏州城里竟然早已遍布各路水匪暗桩,府衙里的典史隔天让朱家不要声张,私下派手下人了结了这四人,也就销了案。
朱大爷也明白现在天下大乱,各种势力交叉混杂,他们也只能各自扎牢自家的篱笆,暗暗处理了所有细枝末节后,朱大爷专门赏了徐大牛和小书童每人一两银子,两个年轻人欢天喜地的谢过大爷后,拿了银子蹦蹦跳跳的回去继续用心干活。
朱大爷看着他们的背影,心想自己这个侄子果然非同凡响,暗叹道:
果然是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两个小子毛都没长齐呢,竟然能从这么多人里挑出问题,把盗匪给找出来,等明天开棚后,我是要找小四好好聊聊!
大少在旁边听父亲这样讲,赶忙接口道:
父亲,恐怕四弟院试一结束,就要急着赶回去了。今早老宅那里送了两封信过来,是四弟媳妇写来的,一封给她弟弟的信里提到四弟的大舅哥四天后就要拜堂成亲了,让他们赶紧回去。陈家兄弟随后冒雨已经和第一批工匠启程了。
朱大爷听了,也只好无奈地摇摇头,说道:
估计这两天我的任命也要下来了,这崇明岛上我朱家今后怎么经营,我是一点头绪都没有,一定要这小子好好帮我谋划一番。
大少深深点头,从怀里拿出一封信笺,拿给朱大爷看,道:
父亲勿急,四弟向来做事严谨,你看这是他前日交给我的货物清单,让我先按照这信上所列明的产地和集散地在江南各个地面上询价购样,很多物品我都从未听说过,这两天我安排人在苏州市面上打听了一下,才发现我以前真是井底之蛙,而他所指出的产地出处竟然分毫不差,我今天安排了人员按图索骥去办了,给我的感觉,我这四弟有如诸葛孔明之智,无所不通,也未尝有未卜先知之能啊!
大爷借着跳动的烛光,仔细看着手里的信笺,两页纸上密密麻麻的列明着各种品名,产地,规格,特征,采购数量,价格范围,运输周期等等,有些还画了样子。奇道:
这是碳笔写的吗?如此规整倒是不易。
大少回道:
不是,是一种四弟自制的叫铅笔书写,我也拿了两支,用于随时速写或画图记录甚是方便,我等会儿拿来给父亲观赏。
大爷点头感叹:
这小子确实不凡,我朱家能出这样一位奇才真是祖宗显灵,儿啊,你今后一定要紧紧跟随你这个四弟,有事不决就多问他,照着他的意思准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