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凑近仔细辨认,却发现那些文字似乎是一种古老的密码,难以解读。
“这些文字是什么意思?”辰申子皱着眉头问道。
苏婉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这些文字是通往真相的线索。”她轻声回答,语气中带着一丝戏谑。
辰申子心中一动,他意识到这可能是案件的关键所在≧△≦。
就在这时,苏婉突然转身,手中的匕首直指辰申子的喉咙。辰申子猝不及防,被苏婉的突然袭击惊得目瞪口呆。他试图挣扎,却发现自己的身体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地束缚住了 她还有帮凶!
“苏婉,你这是什么意思?”辰申子痛苦地问道,声音中带着颤抖的绝望。
苏婉冷冷地看着他,眼中没有一丝怜悯。“你已经知道得太多了。”她轻声说道,“为了我的安全,我不能让你活着离开这里。”
辰申子绝望地挣扎着,却无法摆脱他们的控制。
他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了苏婉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而苏婉则在心中暗自得意,她终于可以彻底摆脱自己这个隐患,保全自己了。
随着一声闷响,辰申子的身体被重击击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了任何动静。苏婉收起匕首,转身离开了山洞,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
她的那身白色的服饰,仿佛刚刚发生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她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继续扮演着那个温婉可人的角色。
……………
……………
……………
2104年1月9日,星期四,上午9:30,辰申子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同事小李神色慌张地向他跑来,手里还拿着手机,气喘吁吁地说:“辰申子,你快看新闻,张涛死了!”
辰申子一愣,张涛,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
曾经的张涛,是市检察院的明星检察官,前途无量,意气风发,可后来因为扫黑除恶被判刑五年,如今怎么突然死了?
他接过小李的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一条新闻:“着名律师林风运送检察官张涛尸体,案件引发全市关注。”辰申子心中一沉,这背后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此时,时将北打来了电话。
时将北是他的好友,也是市刑警队的精英,对各种疑难案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电话接通后,时将北焦急地说:“申子,我正在赶往现场的路上。
张涛的尸体是在一个黑布麻袋里发现的,运送他尸体的正是林风。这个案子太复杂了。”时将北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语气凝重:“我需要你的帮助。”
“真的假的,哥们?”辰申子眉头紧锁,林风是当地知名的律师,以辩护技巧高超着称,他怎么会运送张涛的尸体?而且张涛的死因还是自杀,这里面一定有猫腻。
时将北急匆匆道:“刻不容缓。”
“我这就过来。”辰申子挂断电话,拿起外套,快步走出办公室。
10:15,辰申子赶到现场,一栋破旧的居民楼前,警灯闪烁,警戒线已经拉起,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震惊和好奇。
时将北正站在警戒线内,低头查看着什么,听到辰申子的脚步声,他抬起头,神情严肃地说:“申子,你来了。张涛的尸体就在楼下的储藏室里。”
辰申子点点头,跟着时将北走进储藏室,一股刺鼻的血腥味扑面而来。
他看到一个黑布麻袋静静地躺在地上,麻袋已经被打开,张涛的尸体蜷缩在里面,脸色苍白,双眼紧闭,嘴角还残留着一丝血迹。
辰申子心中一阵悲痛,张涛曾经是那么意气风发,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张涛的尸体,发现他的手腕上有明显的勒痕,显然是自杀时留下的。
时将北在一旁说道:“法医初步判断,张涛是服毒自杀,死亡时间大概在昨晚12点左右。林风是今天早上7点左右发现尸体的,他说是张涛约他见面,他来的时候张涛已经死了。”
辰申子皱着眉头,张涛为什么要约林风见面?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将北,你有没有查到张涛死前的行踪?”辰申子问道。
时将北摇摇头:“目前还没有线索,张涛出狱后一直很低调,没有和什么人有过多的接触。不过,我怀疑林风运送张涛尸体的行为有些可疑。”
辰申子点点头,林风的行为确实让人费解。
时将北决定先去见见林风,看看能不能从他口中得到一些线索。
11:30,辰申子和时将北来到林风的律师事务所,林风正坐在办公桌前,神情自若地翻阅着文件。
看到辰申子和时将北进来,他抬起头,微微一笑:“辰申子,时将北,你们来得正好,我正想和你们聊聊呢。”
辰申子心中一凛,林风的态度未免太过镇定,他似乎早已预料到他们的到来。
时将北开门见山地问道:“林律师,你为什么要运送张涛的尸体?”
林风放下手中的文件,双手交叉放在桌上,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时警官,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运送张涛的尸体,是因为他死前给我留了一封遗书,让我帮他处理后事。”
辰申子心中一动,遗书?他急忙问道:“遗书在哪里?”
林风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递给辰申子:“这就是张涛留给我的遗书,你们可以看看。”
辰申子接过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林律师,我因罪恶深重,无法面对自己,决定结束生命。我死后,请你帮我处理好后事,不要让我的家人知道真相。张涛。”
辰申子心中一沉,这封遗书看似简单,却隐藏着许多信息。
时将北沉声问道:“林律师,你和张涛是什么关系?”
林风微微一笑:“我和张涛是老朋友了,当年他出事的时候,我帮过他不少忙。这次他找我,我自然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