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7年8月9日晚上八点,津海的夜色被霓虹灯光点亮。沈知意驾驶着黑色奥迪行驶在滨海大道上,车窗半开,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城市的喧嚣涌入车内。前方路口,一辆电动车突然急刹,她轻踩刹车,目光不经意间扫向路边——那里,一群外卖员正围在星宁公寓住宅区的户外宣传屏前,热烈讨论着。
“你们看这个数据,一年前50万买的房子,现在涨到420万了!”一位戴着头盔、皮肤黝黑的外卖员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他叫李强,跑了五年外卖,手掌上布满老茧。“我送十年外卖也攒不到这么多钱!”另一位年轻外卖员附和道,眼中满是向往,“听说不光房子增值,还能靠光伏板和种菜赚钱,就算不送外卖也饿不着。”
沈知意停好车,悄悄走近人群。宣传屏上,动态图表清晰展示着公寓的收益模式:每月光伏板发电收益8000元,无土栽培蔬菜销售收入5000元,再加上社区商业分红,综合月收入轻松过万。评论区里,已经入住的业主纷纷晒出账单和生活视频:有人在自家阳台采摘有机蔬菜,有人展示着银行账户里不断增长的能源收益。
“大姐,您也是来看房的?”李强注意到沈知意,热情地问。沈知意点点头,笑着反问:“你们真觉得这房子值得买?”“当然!”李强掏出手机,翻出自己的存款记录,“我攒了20万,再贷点款,咬咬牙就能上车。我媳妇怀孕了,以后孩子上学、老人养老,这房子都能派上用场。”
一旁的滴滴司机王师傅也凑过来:“我有个老乡买了星宁的房子,现在天天在朋友圈晒收益。他说光卖菜一年就能赚六七万,比我跑车还轻松。”他顿了顿,语气有些感慨,“咱们干服务行业的,风里来雨里去,就盼着能有个体面的家,这房子不光是住的地方,更是一辈子的保障。”
沈知意正想开口,突然有人指着她惊呼:“哎!她是不是星宁的老板?我在新闻上见过!”人群瞬间骚动起来,外卖员和司机们围拢过来,眼神中既有惊讶又有期待。“沈总!这房子真像宣传的那么好吗?”“我们贷款买,真能回本吗?”问题如潮水般涌来。
沈知意站在路灯下,看着眼前这些充满渴望的面孔,心中泛起一阵暖流。她打开手机,调出星宁社区的实时数据:“大家看,这是今天的能源收益总额,超过300万,这些钱最终都会分配到业主账户。”她又展示了房屋的纳米自修复技术、智能能源管理系统,“房子的寿命是110年,越住越值钱。你们买的不仅是房子,更是一个能持续生钱的资产。”
人群中响起阵阵惊叹。李强握紧拳头:“沈总,我信您!我明天就去售楼处!”王师傅也连连点头:“我也买!就当给孩子攒未来了。”沈知意看着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突然想起创业初期的艰难——那时,她就发誓要用科技改变普通人的生活。
“这样吧,”沈知意提高声音,“为感谢大家的信任,凡是外卖员、网约车司机购房,额外享受9折优惠,并且提供专属贷款通道。”人群瞬间沸腾,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一位年长的外卖员红着眼眶说:“沈总,您这是给我们穷人一条活路啊!”
夜深了,人群渐渐散去。沈知意站在原地,看着远处星宁公寓住宅区的灯光。那些窗户里,有的亮着温馨的暖光,有的闪烁着智能设备的蓝光,每一扇窗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梦想。她知道,这些房子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居住环境,更是无数个像李强、王师傅这样的普通人的命运。
回到车上,沈知意收到助理发来的消息:津海市政府计划将星宁模式推广到保障性住房领域。她嘴角上扬,回复道:“准备团队,我们要让更多人住得起‘会赚钱’的房子。”发动引擎时,后视镜里,几位外卖员正骑着电动车远去,车灯在夜色中划出希望的光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