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现在赵小侯掌握了锗碳芯片技术,也可以借用电磁波超高频震荡模式来制造碳纳米管。
但即便是如此,这个成本也是相当高的。
也就是说,如果用碳纳米管来制作太空电梯的主绳索,那么太空电梯的成本将会大到一个让整个人类都无法承受的地步。
毕竟光是一条绳索的长度就有多公里啊!
何况,太空电梯至少需要两条绳索,并且地面基建,太空基建乃至于绳索上运动的电梯等等,也都不是一笔小钱。
这么说吧,就用现在最先进的硅芯片,铺出一条7万多公里的直线来,需要多少钱?
这个算一算,就知道了。
而由于太空电梯绳索的直径也不可能是小说里说的1厘米。
赵小侯之前就测算过,其直径应该超过50公分,才可能承受住太空端的巨大拉力。
当然具体情况就得看碳纳米管的具体强度了。
毕竟如果强度越高,那么绳索所需要的直径自然就细。
想到这里,既然碳纤维的最高强度暂时有限,那么将碳纳米管加进来呢?
毕竟如果仅仅只是实验的话,这点费用,他还是能够承担的。
随后他就给1号智能AI安排了下一步的实验计划。
简单来说就是做到碳原子组成四面体的同时,在上一级形成碳纳米管。
这个实验的可行性很高,但需要大量实验来验证。
并且这次,赵小侯将1号智能AI实验的碳纤维生成皿数量提升到了3万个。
反正1号智能AI即便是管理整栋实验楼的机械臂之后,剩余的算力还有很多,拿来同时操纵数百条机械臂对3万个碳纤维生成皿进行实验操作,都还有剩余算力的。
只不过,生产碳纤维生成皿的材料又得向外采购了。
毕竟那些材料也不是实验楼仓库里的常储材料。
安排完这些之后,赵小侯就将注意力放回到智能实验室。
实际上智能实验室的技术在系统那里是可以兑换的。
之前,他就看过一次,但兑换价格高达2万自由科研点。
这个兑换价格,他是可以承受的,但兑换之后,自由科研点基本上就清零了。
以后遇上什么搞不定的实验,就麻烦大了。
因而他也没有直接兑换这项技术。
而是准备像碳纤维技术一样,自己先慢慢的搞着,隔一段时间再来看看兑换价格。
如果兑换价格下降了,说明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的。
如果兑换价格不变,那么就说明自己选择的道路错了。
这大概也算是薅系统的羊毛了。
这次,他一看智能实验室的技术,兑换价格就从2万点下降到1万5千点。
这个价格下降,就说明1号智能AI出具的三套建设方案是有用的。
只不过建成之后的智能实验室,比系统兑换的智能实验室技术还是要差上很多很多。
想一想,这也不奇怪。
毕竟系统兑换的智能实验室技术至少是超越现在蓝星技术水平30-50年以上。
但即便是杜欢价格掉落到1万5千点,赵小侯也没有急着去兑换。
还是太贵了。
之后,他又看了看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的兑换价格,此时已经变成了200点。
这就让他有点犹豫了。
毕竟这也太便宜了。
如果直接兑换的话,能够节约自己很多时间。
想到这里,他也没有犹豫下去,而是选择了直接兑换。
毕竟光靠1号智能AI去做实验,也是需要很多时间的。
在兑换了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之后,他脑海里随即就浮现出了大量与之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良久之后,他方才睁开眼睛。
原来如此!
实际上这套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赵小侯研究出来的那套东西。
碳原子构建为三角四面体,再上一层则是由三角四面体构建为一种多壁碳纳米管,这种多壁碳纳米管的壁层可以不断叠加,使得其直径可以达到900纳米以上。
同时其长度也可以延伸到微米级别。
之后再由这种多壁碳纳米管构建成为一种复合螺旋结构的碳纤维。
如此一来,这种碳纤维的抗拉强度就极高。
但由于其只需要电磁波高频震荡即可构建出来,因而其成本也就只是1号智能AI之前实验出来的碳纤维的1.5倍左右。
由于兑换了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赵小侯随即就将1号智能AI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大幅修改。
由于制造碳纤维生成皿的材料尚未运到,赵小侯就只能让1号智能AI先用之前的1000个碳纤维生成皿进行初步的实验,从而掌握相关数据。
次日清晨,赵小侯早早就来到了实验楼。
虽然1000个碳纤维生成皿数量比较少,但一晚上的时间也足够1号智能AI实验出一些成果了。
果然,等他抵达5楼的时候,1号智能AI已经打印好了昨晚的实验报告。
不得不说中智能AI比弱智能AI在这方面强多了。
在赵小侯昨天提出要纸质实验报告之后,1号智能AI就会提前准备好纸质实验报告,不让赵小侯等待。
看过昨晚的实验报告之后,赵小侯还是很满意的。
即便只有1000个碳纤维生成皿,1号智能AI也完成了五万多次实验。
并且初步将形成三角四面体的碳原子形成了多壁碳纳米管。
只不过由于实验次数不够的关系,就现在而言,只形成了3层壁的碳纳米管。
但即便是这样,也已经很不错了。
毕竟如果换成其他科研人员来做实验的话,即便有了超高强度碳纤维技术的资料,想要走到这一步,也需要长达数十年的漫长时间,甚至于更久。
这并不奇怪,科研人员可没有1号智能AI能够同时控制上千个碳纤维生成皿的能力,只能够依靠人数和时间来慢慢的磨。
下午,采购部就将制造碳纤维生成皿的材料运进了五楼的小工厂。
1号智能AI随即操纵机械臂开始迅速制造碳纤维生成皿,并且每做成一个碳纤维生成皿,随即就送到实验室内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