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基辅的曙光:罗斯人的黎明
第三章 弗拉基米尔的抉择:当罗斯人遇见拜占庭圣火
第三节 蜜与灰的冠冕(1015 - 1019年)
公元1015年至1019年,对于基辅罗斯而言,是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岁月。弗拉基米尔的离世,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在这片土地上引发了一系列权力的争斗、信仰的碰撞以及命运的交织,而蜜与灰所象征的甜蜜与苦涩、新生与毁灭,也如影随形地贯穿了这一时期。
一、王座下的蜂巢
当弗拉基米尔的遗体被庄重地葬入基辅洞窟修道院时,一场隐秘的诅咒也悄然降临。修士们在棺椁底部暗藏了十二罐蜂蜜,这是旧教祭司施展的邪术,妄图让他的灵魂永困于甜腻的混沌之中,无法得到解脱。然而,新晋大公雅罗斯拉夫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阴谋。他果断命人凿穿石棺,让浓稠的蜜液缓缓渗入地脉。
他轻轻抚摸着棺椁上那道十字剑痕,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说道:“父亲的灵魂会顺着蜜痕游遍罗斯疆土,而我的剑,将替他收割未尽的野心。”在他心中,父亲的遗志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激励着他去开拓更广阔的疆土,实现罗斯的崛起。
蜂蜜在地窖中蜿蜒流淌,形成了一条独特的“蜜河”。当它流经修道院的经卷库时,竟意外地蚀穿了藏有希腊火配方的铅盒。这一看似偶然的巧合,却在二十年后成为了罗斯舰队突袭君士坦丁堡的导火索,仿佛命运的齿轮在这一刻悄然转动,为未来的波澜壮阔埋下了伏笔。
二、兄弟的蜜酒宴
1015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雅罗斯拉夫与兄长斯维亚托波尔克在诺夫哥罗德举行会盟。宴会上,银质的酒杯闪耀着光芒,杯身刻着拜占庭的双头鹰标志,彰显着高贵与威严。然而,杯中盛装的却并非单纯的蜂蜜酒,而是掺了毒芹的致命饮品。
斯维亚托波尔克举起酒杯,虚伪地说道:“为父亲的遗产干杯!”就在他即将将酒送入口中时,雅罗斯拉夫突然出手,打翻了酒盏。酒液泼向火盆,瞬间腾起绿色的火焰,映出两人扭曲的影子,也映照出他们内心的阴谋与挣扎。
雅罗斯拉夫抽出短刀,割开鹿腿,让鲜血滴入自己的杯中,冷冷地说道:“你的毒药和你的虔诚一样拙劣,真正的权力,喝的是血,不是蜜。”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他早已识破了兄长的诡计,并且毫不畏惧地表明了自己对权力的追求与态度。
三、冰湖审判
1016年,楚德湖战役前夜,气氛紧张得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雅罗斯拉夫将三百名旧教信徒绑在冰面上,拜占庭牧首手持《圣经》,声嘶力竭地高呼:“忏悔者可得救赎!”然而,一名老祭司却发出了轻蔑的大笑:“佩伦的雷会劈碎你们的伪神!”
雅罗斯拉夫面无表情地挥斧劈开冰层,一道裂隙如闪电般迅速窜向人群。落水者的惨叫在夜空中回荡,他凑近牧首,低语道:“现在,他们的忏悔会随冰水流向上帝。”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旧教信徒的审判,更是对新信仰权威的一次彰显。
此役,斯维亚托波尔克的波兰联军在冰面上滑倒溃散,而雅罗斯拉夫的战士靴底却钉着教堂铜钟熔铸的防滑钉。十字凹痕在冰面上刻满了“阿门”,仿佛是上帝的旨意,指引着他们走向胜利。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雅罗斯拉夫的智慧与谋略,也象征着新信仰在战争中的力量。
四、焚经之乱
1018年,基辅市民因“什一税”过重而发起了抗议活动。愤怒的暴民冲进圣索菲亚教堂,将《圣经》书页撕下,裹着蜂蜜投入火堆,他们高呼:“让上帝的言语化作我们取暖的烟!”在他们心中,沉重的赋税让他们对所谓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雅罗斯拉夫策马踏过灰烬,马蹄铁上沾着焦黑的“马太福音”残片。他举起一卷烧焦的羊皮纸,上面依稀可见弗拉基米尔的笔迹:“蜂蜜黏合信仰,火焰考验忠诚——暴民的火,正烧出真正的信徒。”他深知,这场动乱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只有通过严厉的手段,才能筛选出真正忠诚于新信仰和他统治的人。
当夜,三百颗头颅被插在教堂围栏上,发间塞着浸蜜的《诗篇》残章。乌鸦在啄食时,喙上沾满了经文与血,这血腥的场景既让人感到恐惧,也让人看到了雅罗斯拉夫维护统治和信仰的决心。
五、黑海的琥珀
1019年,雅罗斯拉夫在基辅举行了盛大的加冕仪式。王冠上的琥珀并非来自波罗的海,而是君士坦丁堡的赠礼。琥珀内封着一只公元前希腊火盆中的焦黑蜜蜂,拜占庭使节谄媚地笑道:“它被烈焰焚烧,却因树脂永生,正如罗斯在圣火中重生。”
雅罗斯拉夫却将王冠浸入蜜罐,看着气泡从琥珀中渗出,冷静地说道:“不,它只是提醒我——最甜蜜的陷阱,往往诞生于最炽热的毁灭。”他明白,君士坦丁堡的赠礼背后或许隐藏着更深的阴谋,而罗斯的未来不能仅仅依赖于表面的荣耀与恩赐。
加冕钟声响起时,多布雷尼亚在修道院地窖发现弗拉基米尔的蜂蜜棺液已干涸,地面只留下一行斯拉夫符文:“蜜尽之日,狼群归来”。这符文仿佛是命运的预言,预示着罗斯在经历了蜜与灰的洗礼后,即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而未来的道路,也将充满未知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