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排长,快给我贴上去,别让里面的鬼子再把人给顶出来!”
这个门很大,对于过来办理业务的人来说足够4人并排进出,但是对于1营长来说,这个门太小了,一个连挤进去都要好长时间。只能一个排一个排的上,用这种添油战术上去堆人命。
“轰隆隆~”
街道旁边的车辆轰鸣声越来越大,这个声音不像是鬼子的卡车或者轿车能发出来的。
陶营长顺着声音的方向看清楚后,嘴里不由破口大骂起来,“鬼子的91装甲车,妈的!传令兵,去给2营长说,再给我20分钟时间!”
马路上出现2辆鬼子的91式装甲车,随同过来的还有鬼子的援兵猫在装甲车后面,车上配有两挺轻机枪,就是个移动的机枪阵地,这玩意在用在巷战里就是个杀戮机器。
2营孙营长也看见了过来的这玩意,装甲车后面的大量鬼子步兵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怎么打着打着变成这样了?
更糟糕的是鬼子装甲车来了后,藏在周围房子里的伪军本来都不怎么露头,现在也开始不断地从四处向着1营和2营的方向打冷枪。
“去一个排把这两辆车给炸了!不能再叫他们向前移。”
若是任由鬼子的装甲车向前推进,1营和2营所在的地方将会被鬼子分成小块包围起来,那时候别说打句容城了,跑都跑不出去。
这时候1营的传令兵也过来了,请求2营顶住20分钟,1营全力把合作社攻下来,孙营长不由得暗骂一句,这时候就算把合作社打下来了又能怎么样?他2营人死的差不多了靠你1个营能把城里的鬼子和伪军全吃了?
他看了看1营的方向,那边已经和房子里的鬼子胶着在一起,不断地有士兵冲过马路去填合作社那个窟窿,被炸毁的大门就像一张血盆大口,吞噬着1营官兵的生命。
这一个排的士兵冲了几次都没有靠近装甲车,对面房子里藏着的伪军不断的用枪声给过来的鬼子报信,原本想靠着一间一间连城排的房屋作为掩体穿过去,等靠近了在用手榴弹把车辆逼停。
在对面伪军的提示下,鬼子早就做好了防备,一个个的都蹲在房子后面等着,只要房屋里传来声响就有手雷扔进去,国军士兵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只能无奈的退了回来。
“营长,右边钻出来一群警察往我们这边摸!”3连连长跑到陶营长身边说了一句。
“警察?妈的鬼子的饭挺养人啊,什么时候警察也干这事了?你小子看错了没?”陶营长很是不相信他的话。
“那能错吗?那身黑皮那么显眼!”
“大概有多少人?”
“得有200来人!”
陶营长用手枪顶了顶帽子,今天算是邪了门了,保安团的能和他们打的有来有回就算了,这警察怎么也全体出动了?出动就算了,还敢往这边进攻?不应该找个地方躲着吗?他们天天在鬼子这吃的都是狗胆子吗?
前面的合作社里藏着鬼子和伪军,迟迟攻不下来,马路对面的建筑物里都猫着保安团的人,鬼子的装甲车没来的时候大家都还好,你不打他他也不理你,你别往他那边攻就行,所以陶营长能集中精力攻打合作社这栋楼。
自从鬼子的装甲车和步兵增援到了以后情况就变了,保安团的伪军不再和他们玩井水不犯河水那套了,只要自己这边的人一露头他们就从马路对面的建筑物里开枪,本来就被合作社上面的火力压的抬不起头,这下更是连马路都跨不过去了。
“2营那边什么情况?”
“2营情况也很糟糕,那边全是鬼子,估计也有200来人,还有装甲车!哦对了,刚孙营长派过来的通讯员说有保安团的往我们身后边去了,叫我们注意点。”
城里1、2营正在激烈的战斗,俞连长此刻也被城墙上的伪军挡在北门外,他按照张团长的命令在他们那边枪响后第一时间发动了攻击,早就藏身在城门附近的侦察连士兵引爆了炸药,木质的城门被炸塌一半。
南门和西门传来的枪声让北门的守军已经有了警觉,在城门的爆炸声响起后,伪军的抵抗远远比南门、西门来的强烈的多。
城门内本身就有伪军在城门处架设的有机枪阵地,再加上墙头上的火力点,俞连长带着侦察连冲了好几次也没把北门夺下来,张团长说的从城内支援也迟迟没到。
“连长,撤吧,张团长他们肯定被挡在城里了,我们这么攻全死在这也攻不进去!”副连长在一边焦急的说着。
“怎么撤?墙外那么一大片开阔地还有护城河,这么跑回去要死多少在路上?就在门洞这守着,等张团长他们过来。”
副连长嘴巴动了一下,俞连长开口打断了他,“有些事你能想,但不能说!这么多人听着,说出来回去追究你一个扰乱军心的罪。”
俞连长和他的副连长心里都知道要是张团长他们能过来支援的可能性不大,要是能过来他们早就应该到了,不至于打了半天还没见人影。
“班长,怎么办?咱过不去啊!”
北门附近的一个民房旁边,几个鬼鬼祟祟的人影躲在暗处看着被照的灯火通明的城门口发愁。
他们几个是俞连长事先安排进来的侦查员,目的就是配合侦察连夺取城门。
“在看看,只有他们乱了咱才有机会。”
句容城枪响开始,城内的百姓就紧闭着大门,生怕被殃及鱼池,这时候还在路上闲逛的人,除了日军和伪军,还有警察这种穿着制服的人,其他的不是奸细就是奸细,他们几个要是敢在街上冒头,指定被乱枪打死。
在日军、伪军、警察所的警察三方围攻下,309团活动的范围被压缩的越来越小,随时都有可能被三股敌人分割包围,趁着目前的局势还能把握,张团长下达了撤退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