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余烬:反攻之议
孙元良站在指挥部内,看着地图上那片用鲜血染红的淞沪大地,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与壮志。他刚刚向众人宣布日军全面撤退的喜讯,可此时,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悄然萌生——提前反攻,夺回淞沪的绝对控制权。
片刻后,孙元良毅然拿起电台,向上级发出了询问:“报告,日军在淞沪地区已现颓势,全面撤退。我部请示,是否提前组织反攻,一举夺回淞沪控制权?” 电波带着他的决心,迅速传向远方。
在等待上级回复的间隙,指挥部内的气氛既紧张又兴奋。
参谋们围在地图旁,开始热烈地讨论反攻的可能性。年轻的参谋小张指着地图上日军的撤退路线,兴奋地说道:“师长,日军如今士气低落,且物资匮乏,我们若此时反攻,定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仿佛胜利已然在望。
朱赤却微微皱眉,冷静地分析道:“虽说日军处于劣势,但我们也不可掉以轻心。经过连日激战,我军同样伤亡不小,兵力和物资都需要一定补充。而且,日军撤退途中必然会设置重重防线,以防我军追击。” 他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让热烈的氛围稍稍冷静了下来。
孙元良点了点头,目光深沉:“朱赤说得在理。我们不能盲目冲动。但此次日军败退,确实是我们收复失地的绝佳时机。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制定详细的反攻计划。” 他转身看向作战参谋,下令道:“立刻统计我军当前的兵力、武器弹药以及物资储备情况,越快越好。”
与此同时,日军营地内,指挥官们正为撤退的事情焦头烂额。“将军,中国军队似乎有反攻的迹象,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名军官焦急地问道。日军指挥官脸色阴沉,咬牙切齿地说道:“中国军队果然不会轻易放过我们。命令部队在撤退沿途设置坚固防线,埋设地雷,布置铁丝网,绝不能让中国军队轻易突破。” 他心里清楚,这一场撤退,必将是一场艰难的断后之战。
在苏州河沿线,中国军队的士兵们也得知了可能反攻的消息。新2独立旅的士兵们虽然疲惫不堪,但依然士气高昂。“弟兄们,要是能反攻,咱一定要把小鬼子彻底赶出淞沪!” 一名士兵大声喊道,周围的战友们纷纷响应,呐喊声在阵地上回荡。
而在后方的医疗营地,医护人员们也在紧张地忙碌着。受伤的士兵们被源源不断地送来,医生们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一定要让这些战士们尽快康复,他们还要参加反攻,保卫我们的国家!” 一位老医生一边给伤员做手术,一边坚定地说道。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上级的回复终于来了。“孙元良部,反攻之事需谨慎斟酌。虽日军败退,但仍有相当战力,且国际形势复杂。现命你部继续监视日军动向,加强防御,同时做好反攻准备,等待进一步指令。” 孙元良看完电文,微微叹了口气,他明白上级的顾虑,但心中那股反攻的火焰却并未熄灭。
他召集军官们,传达了上级的指示:“诸位,虽然暂时不能立刻反攻,但我们要做好万全准备。各部队继续加强训练,提升战力。后勤部门要加快物资调配和补充,确保我们有足够的弹药和粮食。情报部门要密切关注日军的一举一动,一旦有可乘之机,我们绝不放过。”
接下来的日子里,淞沪战场上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充满期待的氛围。中国军队一方面严密监视日军的撤退行动,另一方面积极进行反攻准备。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不断演练各种战术动作;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运输物资,将一箱箱弹药和粮食送到前线;情报人员深入敌后,收集日军的最新情报。
在一次侦察任务中,情报小组发现日军在一处山谷中设置了一个临时弹药库,防守相对薄弱。这个消息迅速传回指挥部,孙元良和朱赤等人立刻展开讨论。“师长,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派出一支小分队,突袭这个弹药库,进一步削弱日军的战斗力。” 朱赤建议道。
孙元良思考片刻后,点头同意:“好,就这么办。挑选精锐士兵,务必行动迅速,一击即中。” 很快,一支由五十名精兵组成的小分队在夜色的掩护下出发了。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小心翼翼地靠近日军的弹药库。
当小分队接近目标时,发现日军的警戒比想象中还要松懈。原来,日军指挥官认为这里地处偏僻,且中国军队忙于准备反攻,不会有精力来进行小规模的突袭。“弟兄们,看准时机,行动!” 队长低声下令。士兵们如鬼魅般迅速接近日军岗哨,三两下便解决了守卫。
随后,他们在弹药库中安置好炸药,迅速撤离。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日军的弹药库被炸毁,火光冲天。日军指挥官得知这个消息后,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这一次成功的突袭,让中国军队的士气更加高涨。而孙元良也在等待着那个合适的时机,准备向上级再次请命反攻,彻底将日军赶出淞沪,夺回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的控制权。在这片弥漫着硝烟与热血的土地上,中国军人的信念如钢铁般坚定,他们坚信,胜利必将属于自己,属于伟大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