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与学习生活的交织间,李贺的生命正经历着一场凤凰涅盘般的蜕变与升华。这一年多的师范学习,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见证着他的成长。课堂上,教授手执教鞭,指着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抑扬顿挫地说道:“这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作者用简洁却有力的文字,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大家要仔细研读,体会其中的韵味。”李贺坐在前排,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重点,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课后,他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学术问题。同学A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书本,大声说道:“我觉得这个观点有待商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贺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认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思维的火花在你来我往的交流中不断碰撞。在这浓厚的学术氛围滋养下,李贺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稳步提升,就像一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向着阳光奋力生长。
他的出色表现引起了学校团委的关注。学校团委换届选举那天,气氛庄重而热烈。竞选者们依次上台,发表慷慨激昂的竞选演讲。轮到李贺时,他稳步走上讲台,双手轻轻握住话筒,目光坚定地扫视全场,声音洪亮而自信:“同学们,我在过去的时间里,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积累了不少经验。我深知大家对校园活动的期待,若我有幸当选,我会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声音,组织更多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活动,让我们的校园生活更加精彩!”台下的同学们被他的真诚所打动,纷纷投出信任的一票。最终,李贺成功当选为学校团委组织部长。此后,每次筹备团日活动,他都如同一位严谨的指挥官。“这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再紧凑一些,流程会更顺畅。”他一边指着活动策划书,一边对身边的同学说道,“还有场地布置,我们用蓝色和白色的气球,营造出清新、积极的氛围。”活动现场,他时刻关注着每一个细节,一旦出现小状况,他总能迅速反应,巧妙化解,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学校文学社在团委管理下蓬勃发展。出刊前夕,文学社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李贺和成员们围坐一桌,面前堆满了稿件。他拿起一篇稿件,仔细阅读后,指着其中一句话说:“这句‘阳光洒在大地上,世界一片光明’,虽然表意清晰,但稍显平淡。我们能不能改成‘金色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广袤的大地上,让整个世界都焕发出蓬勃的生机’,这样是不是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成员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排版时,李贺拿着尺子,仔细测量每一栏的间距,嘴里念叨着:“这里再宽一厘米,文字分布会更均匀。”学校广播站播送优秀习作时,校园里瞬间安静下来,同学们或坐在教室,或漫步在校园小径,都沉浸在那些优美的文字中,感受着文学的魅力。
在李贺于校园拼搏奋进时,家中生活也在悄然变化。父亲调到乡教育办公室后,工作变得更加忙碌。他常常背着公文包,穿梭在各个小学之间。在小学的教师办公室里,他与老师们促膝长谈,认真聆听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张老师,您说的这个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成绩。”父亲一边低头记录,一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两个妹妹在李家庄小学读书,每天放学后,便坐在院子里的小桌旁写作业,稚嫩的脸上满是认真。妹妹小声嘟囔着:“这道数学题好难啊,我再想想……”母亲则独自承担起家中农活。农忙时节,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太阳渐渐升高,炽热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母亲弯着腰,在齐腰高的庄稼地里除草,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湿透了她的衣衫。她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自言自语道:“今年这庄稼长得真不错,辛苦点也值了。”回到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走进厨房,生火做饭,不一会儿,农家小院里便飘出饭菜的香气。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分享着一天的见闻,父亲笑着说:“今天去了几所小学,和老师们交流了不少教学经验,收获很大。”母亲接着说:“我今天把地里的草都除干净了,就盼着庄稼能有个好收成。”妹妹也兴奋地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作文写得好啦!”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日子虽辛苦,却充满温馨。
大伯在乡里工作同样出色。一次乡里党委换届选举,会场气氛严肃而紧张。候选人名单宣读完毕后,代表们开始认真填写选票。投票结束,计票员紧张地统计着票数。当宣布大伯以全票当选乡党委委员时,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组织找大伯谈话,希望他担任更重要岗位,大伯微笑着婉拒:“领导,我年纪大了,精力有限。年轻人思维活跃,更有冲劲,把机会留给他们,他们一定能为乡里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在背后给他们把把关、出出主意就行。”大伯的谦逊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这一事迹在十里八乡口口相传。堂哥李怪也从管理区林业员调到乡林站工作,一家人在乡里有三人干事,这在李家庄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骄傲。
李贺上师范的第二年,乡里响应全国驻村工作号召,父亲被任命为乡驻上官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上官庄村,东北邻麻园村,西南接大路村,铁山河蜿蜒而过,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河边垂柳依依,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在诉说着村庄的故事。村子在铁山河两岸分布着四个小队,西岸是小河口和上官庄,东岸是老母猪窝和月洼,全村约五六百常住人口,以张、王、李三姓为主。然而,这里民风颇为顽劣。村里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引发纠纷,比如两户人家为了宅基地边界问题,争吵得面红耳赤。“这地明明是我的,你凭啥占我的地!”一方大声怒吼。“你胡说,这地一直都是我家的,你别想耍赖!”另一方也不甘示弱。还有土地分配不均引发的矛盾,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焦点,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严重影响着村庄的和谐与发展。李贺的父亲深知此次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但他没有丝毫退缩,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这个村庄带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