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定了定神:“我可以承诺,哈尼族的孩子们也可以从军,可以做官,所有子民在我眼里待遇都是一样的!”
老族长陷入了沉思。
他当然知道吴三贵也不是善人,而李定国在民间的声望也很高。
李定国继续说:“老族长,你可以考虑一下,当然无论你做任何选择,我都不会干涉,不过是敌是友,就在你的一念之间啊!”
李定国这是下最后通牒了。
如果不归顺,那就是敌人了。
现在的晋军如日中天。
而且没有了大明的累赘,晋军只会越战越猛。
老族长颤颤巍巍的给自己倒了一杯酒,端起来。
“晋王,老朽这杯酒,希望晋王善待我哈尼族人!”
看到这里。
李定国也端起来刚刚勾稽倒的酒,“所有华夏子民,我都会善待!”
老族长目光复杂的看了李定国一眼,一饮而尽。
李定国随后也一饮而尽。
“勾稽……”
“在!”
勾稽来到老族长身边。
“去各个寨子告诉族人们,以后哈尼族愿意跟随晋王殿下征战天下!召集族内好手,从现在开始,你就跟随晋王……”
“老族长,我……”
“去吧!”
李定国点点头。
这老族长还是识趣的,吴三贵看似那么强大,纵横半个华夏,依旧被李定国给灭了,小小哈尼族,根本不具备跟李定国掰手腕的实力。
“老族长,你放心,到我麾下,有功必赏!这历史上,哈尼族还缺少一位镇国大将啊!”
老族长愣了一下,有功必赏的后半句是有过必罚!
不过李定国的后半句让他心里居然隐隐有股豪迈之气奔涌而出。
是啊,历来开国大将都是汉人,还从未出现过一位哈尼族的大将,如果哈尼族真的可以有一位镇国大将军,那未来哈尼族的地位肯定完全不一样……
哈尼族相比汉人来说太小了,没有自立的本钱,无法自立,就只能依附!
但是依附谁这是个学问,之前他看好吴三贵……
但是现在吴三贵没了。
难道指望那些野蛮的满人?
老族长给李定国深深鞠了一躬:“晋王,请您记得今天说过的话!我哈尼族儿郎们就拜托殿下了!”
……
李定国在临安府停留了一天。
勾稽带着三千哈尼族土军,加入晋军阵列。
哈尼族归顺,那临安府就再也不会有反复。
至于临安府的流官,就算有反心也没有实力,这样的人大明在的时候归顺大明,满清来了就剃头,自己收复滇省就剪辫!没有一点节操。
按照李定国的心思,这样的官员肯定都要换掉的,但是现在苦于手里没人,所以地方的流官还是这些官员留任。
从临安府一路向南,就进入昆明地界。
沿途的地方官早早就在路边等候,希望可以给李定国留下一个好印象。
不过李定国一路上根本没有进城,而是直奔昆明。
多年征战,民间凋敝,即便是昆明府附近也有大片荒芜的良田。
看来自己在这次北伐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恢复生产了。
距离昆明,三十里的时候,吴三省和刘子远来了,他们是来迎接李定国的。
当时他们留在昆明,是为了继续清剿滇省的残余吴军势力,巩固大明的统治。
路上,李定国询问了这段时间滇省的局势。
整个滇省十三府,21个土司全都纳入晋军的势力范围。
这里还有三万冲刺军,不过现在已经全部转为守备军。
……
在李定国进入昆明的时候。
新元帝驾崩的消息传到了清廷。
紫禁城里,孝庄正在召开朝会,这时外面一个传令兵,手拿邸报:八百里加急!报!新元帝病亡!报,新元帝病亡!
很快,传令兵进入朝堂,邸报被送到孝庄手里。
“康熙元年,九月初九,伪明掸国境内,白古叛军三十万袭击汉兴,伪明新元帝惧,携诸臣走汉兴,奔昆明!九月十三日晚,伪新元帝身染恶疾,崩!”
孝庄看完不动声色,传给遏必隆。
遏必隆看完给了索尼……
最后是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看完立刻拱手:“臣为陛下贺,为太后贺,伪明少帝身死,这是天意,我大清必定一扫寰宇,千秋万代!”
其他大臣们也开始恭贺,就好像新元帝是他们杀死的一样。
孝庄不动声色的看着下面的大臣:“都平身吧!范大学士……你说说!”
范文程老神在在:“新元帝身死,晋藩李定国必然不会扶持新的明帝,伪明内部必然会产生动荡,不过伪明朝廷势弱,翻不起风浪,但是此事必然会牵扯李定国精力,让他无法继续北伐!之前渝州一役,鄂湘豫秦四地空虚,此天赐良机,朝廷应调兵遣将,重点守住湖广,靖州,永州,宝庆三地,只要这三地不失,湖广则安,湖广安,豫省安!守住汉中,则秦省安!如此,各地皆安!”
“谁可以当此大任?”
湖广是满清粮仓,如果湖广丢了,那漕运就会受到影响,怕是以后京城的贵人们连饭都不够吃。
所以湖广必须保。
“老臣推荐洪督师!”
此时洪承畴已经功成身退,而且这几年,洪承畴身体越发不好了,现在就在家里养病,很少上朝了。
这次直接被范文程给拉出来了。
孝庄沉吟片刻,看看下面的辅政大臣:“诸位怎么看?”
“洪承畴,老成谋国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索尼没意见!
苏克萨哈皱着眉,洪承畴五月疏乞休致。当时他们四位辅政大臣几经争论,最后授以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职,世袭四世。
这已经相当于退休了。
现在再次启用,坏了先例啊。
但是十年前,李定国两蹶名王,顷刻间西南变色,就是洪承畴临危受命,坐镇湖广,经略滇粤黔桂五省总督军务兼理粮饷,统调兵马,稳住战线,直到三王内讧,南明形势逆转!
三年前,才从滇省功成身退,可以说,对西南各地最了解的就是洪承畴了。
满洲大兵在西南各地根本施展不开,这次鳌拜身死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是在北方大平原上,就算战败,也能保住大部分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