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一日,船队抵达扬州码头。
这座运河畔的繁华城市早已得到消息,大小官员、士绅代表齐聚码头迎驾。
新任扬州市长吴继明率领众官跪拜:
\"扬州市长吴继明恭迎陛下圣驾!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身着龙袍,缓步下船:
\"平身吧。朕此次南巡,不欲扰民,诸位不必多礼。\"
\"陛下体恤民情,实乃万民之福,大明之幸。\"
吴继明谄笑道,
\"臣已在瘦西湖畔备下行宫,请陛下移驾休息。\"
崇祯摆手:
\"行宫就免了,朕住驿馆即可。明日召集扬州士绅,朕要听听他们对新政的看法。\"
吴继明脸色微变,很快又堆满笑容:
\"臣这就去安排。\"
当晚,驿馆内灯火通明。
阉应元和刘兴祚正在向崇祯汇报国安部和情报总局探查的情况。
\"陛下,扬州盐商郑元昌今日宴请了多位官员,席间多有议论新政之言。\"
阉应元低声道。
\"哦?都说些什么?\"
崇祯挑眉。
\"郑元昌称摊丁入亩与收取商税是与民争利,还说...\"
阉应元犹豫了一下。
\"直言无妨。\"
\"还说陛下年轻气盛,不谙江南实情,新政恐难持久。又说陛下有违祖训,乃---\"
“乃什么?尽管说!”
“乃不孝子孙!”
崇祯不怒反笑:
\"好个郑元昌,胆子不小。他名下有多少田地?\"
\"据查,仅扬州附近就有良田万亩,皆挂在各种名目下逃避税赋。\"
崇祯冷哼,
\"明日朕倒要会会这位扬州首富。\"
“让税务总局和审计署后面重点照顾一下他家的纳税情况!”
魏忠贤站在旁边微笑了起来。
次日清晨,扬州众士绅齐聚驿馆。
郑元昌作为盐商代表,站在最前排。他约莫五十岁上下,衣着华贵,手指上戴着一枚硕大的翡翠戒指。
崇祯端坐厅堂之上,目光扫过众人:
\"诸位都是扬州贤达,朕今日召见,是想听听大家对朝廷新政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说无妨,言者无罪。\"
一阵沉默后,郑元昌上前一步:
\"草民郑元昌,斗胆进言。陛下圣明,推行新政本为利国利民。然江南地狭人稠,商贾众多,摊丁入亩和收取商税恐加重商人负担,不利货物流通。\"
崇祯不动声色:
\"郑先生所言不无道理。但朕听闻扬州盐商富可敌国,名下田产无数,却多逃避税赋。如此一来,税赋重担全落在小民肩上,这又当如何?\"
郑元昌脸色一变,随即陪笑:
\"陛下明鉴,商人确有田产,但多为祖业,且经营不易。若骤然加税,恐难承受。\"
\"是吗?\"
崇祯从案上拿起一份密报,
\"据朕所知,去岁盐商们新建的园林倒有十余处。郑先生的'小有天',据说比朕的御花园还要精致三分?\"
郑元昌额头渗出冷汗,跪倒在地:
\"陛下恕罪!草民...草民...\"
崇祯起身,走到郑元昌面前:
\"朕不是来问罪的。新政推行,难免阵痛。但国之大计,不容阻挠。尔等若真心为国,就当顺应时势,配合新政。否则...\"
他没有说下去,但话中的警告意味不言而喻。
\"草民明白!草民定当全力支持新政!\"
郑元昌连连叩首。
其余士绅见状,纷纷表态支持。
崇祯满意地点头:
\"如此甚好。吴继明。\"
\"臣在。\"
吴继明急忙上前。
\"朕命你彻查扬州隐田,重新丈量土地,按实征税。若有徇私舞弊...\"
崇祯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
吴继明身子一颤:
\"臣...臣遵旨!\"
“魏忠贤,你安排专人到扬州,协助吴市长好好的查查当地的实际情况!”
“请皇爷放心,老奴定全力以赴!”
税务总局局长魏忠贤对着吴继明露出迷人的微笑。
然而吴继明却仿佛看见了死神在对自己招手。
“给北京发个电报,让审计署、监察委都派出工作组到扬州来,协助吴市长展开工作!”
崇祯对着身边的东方不败说道。
会见结束后,崇祯回到后院。
周皇后正在赏花,见他回来,笑道:
\"陛下今日可是给了那些士绅一个下马威?\"
崇祯摇头:
\"不过是敲山震虎罢了。江南士绅势力根深蒂固,不会这么容易就范。而且杀了他,还有后来人。\"
“太祖爷当年杀了那么多官员,也没能阻止官员前仆后继的贪污腐化,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和机制才能长久。”
“如果单单杀人就可以解决问题,那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问题了。”
阉应元匆匆走来:
\"陛下,刚收到密报,郑元昌离开驿馆后,直接去了吴继明市长的私宅,闭门密谈多时。\"
崇祯冷笑,
\"派人盯紧他们。朕倒要看看,这些人能玩出什么花样。\"
“拿些那些银子,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受!”
“人心不足蛇吞象呀!”
三日后,龙舟离开扬州,继续南下。
运河两岸,稻田连绵,农夫们正在插秧。
崇祯站在船头,望着这派农忙景象,若有所思。
\"陛下在看什么?\"
周皇后走到他身旁。
\"看这天下百姓。\"
崇祯轻叹,
\"朕常想,若天下士绅都能体恤民情,何至于有陕西之乱?如今新政初行,阻力重重,但为了这些百姓能安居乐业,朕必须坚持下去。\"
周皇后柔声道:
\"陛下仁心,上天必佑。只是改革之事,不宜操之过急。\"
\"皇后放心,朕自有分寸。\"
崇祯握了握她的手,
\"此次南巡,就是要实地了解情况,调整政策。既不能因士绅反对而退缩,也不能不顾实情强行推进。\"
龙舟行至一半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转眼间大雨倾盆。
船队在风雨中艰难前行。
\"陛下,风浪太大,是否靠岸暂避?\"
阉应元顶着风雨前来请示。
崇祯摇头:
\"不必,继续前进。这点风雨算不得什么。\"
“人生,哪里又没有风雨呢!”
于是乎,风雨中,一支庞大的船队沿着长江开往南京下关码头。
南京就这座千年重镇,一直担负着压制整个江南的中心城市,繁荣了上千年,还将一直繁荣下去。
崇祯前世就是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在南京生活了整整四年,再次回到南京,自己忍不住还是激动万分。
今生的皇帝也是第一次来到南京,大明的首都!
“南京,我来了!”
(南京在大明是个特殊的存在,直到1441年叩门皇帝堡宗正式废除南京的首都名义!但是南京作为留都,依然保留着部分政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