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巳时……
阳光透过云层,暖暖地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奉天殿内灯火依旧通明,与窗外的日光相互映衬。
文武百官身着朝服,整齐排列在大殿两侧,神色庄重。
朱雄英端坐在专属的储君座位上,起初还带着几分慵懒,身子微微后仰,一只手随意地搭在扶手上,眼神时不时在殿内游走,透着几分漫不经心,引得一些大臣暗自摇头。
朱元璋神色威严,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缓缓开口:“诸位爱卿,今日早朝,朕要与大家商议一件关乎我大明江山社稷的大事 —— 削藩。”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朱元璋接着神色凝重地说道:“自朕分封藩王以来,本意是让他们拱卫皇室,保我大明江山稳固。然而如今,藩王郡王数量日益增多,已成为诸多问题的根源。随着时间推移,皇室宗亲繁衍,藩王郡王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仅在洪武二十多年间,藩王数量便增长了数倍。”
“在经济上,藩王开支激增,短短二十年,支出竟翻了两番。新增的藩王郡王都需大量的土地、俸禄供养。以湖广地区为例,当地藩王数量增多后,不仅坐拥大量肥沃土地,还肆意征收各种名目的赋税,导致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大量农民因无法承受沉重税赋而背井离乡,原本富饶的农田大片荒芜。这不仅使得朝廷从该地获取的赋税锐减,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藩王数量增多,朝廷财政用于供养他们的支出也水涨船高,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在地方治理上,藩王肆意干预地方司法。蜀地藩王曾为抢夺民间田产,私自扣押地方官员,逼迫其篡改田产文书,致使当地司法秩序混乱,百姓告状无门,对朝廷的信任大打折扣。藩王还凭借特权,垄断地方商业,如在江南地区,藩王把控着丝绸、茶叶等重要贸易,挤压普通商贾的生存空间,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而随着藩王郡王数量的增加,这种乱象愈发严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藩王滥用权力的情况,地方治理变得愈发艰难。”
“从朝廷政令推行来看,藩王时常对朝廷政策阳奉阴违。朝廷推行新的水利修缮政策,要求各地藩王协助出资出力,部分藩王却以各种借口推脱,导致水利工程进度缓慢,许多地方农田因得不到及时灌溉而歉收。长此以往,朝廷权威受损,政令难以有效施行。藩王数量的膨胀,使得朝廷在下达政令时,需要协调的利益关系愈发复杂,藩王们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政令的执行态度不一,严重影响了朝廷政策的落实。”
新任户部尚书夏元吉上前一步,心中有些忐忑,毕竟秦王、晋王就在现场。
他深吸一口气,神色凝重,拱手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臣掌管户部,对财政数字极为敏感。经臣仔细核算,如今藩王的开支已然是朝廷财政的一大重负。若不削藩,按照如今的增长趋势,不过百年,朝廷一年所有的税收都将不够供养藩王,后果不堪设想。”
话一出口,他微微抬眼,悄悄观察着秦王和晋王的脸色,心中默默祈祷不要因此得罪藩王。
大臣们听闻,纷纷露出震惊之色,朝堂上的议论声愈发嘈杂。朱元璋顿了顿,目光坚定地说:“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推行削藩之策。具体而言,藩王的嫡长子继承爵位时,三代之内仍为亲王,超过三代则降为郡王,再往后其嫡长子依次降为镇国将军等。而庶子则直接降级,不再享受原本较高等级的待遇。随着爵位的降低,其对应的封地规模、俸禄数额、府邸规格等一应享受的权限也相应降低。如此一来,藩王的势力会逐步得到削弱,朝廷的财政压力也能得到缓解。”
这时,兵部尚书齐泰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削藩之事确实刻不容缓。
然而,臣有一事担忧。秦、晋、燕王地处边境,肩负着抵御外敌的重任。如今若贸然削藩,万一外敌入侵,藩王实力不足,该如何应对?”
此言一出,朝堂上再次陷入了沉默,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朱元璋。
朱元璋微微皱眉,神色凝重。他深知齐泰所言有理,削藩虽好,但不能危及边境的安全。
就在众人都在思考之际,朱雄英像是突然换了个人,瞬间坐直身子,收起了那副吊儿郎当的神态,神色变得异常严肃认真。他从座位上站起,步伐沉稳地走到大殿中央,向朱元璋行礼后,说道:“爷爷,孙儿有个好方法,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眼中露出鼓励的神色:“雄英,你但说无妨。”
朱雄英挺直腰杆,朗声道:“孙儿提议,在济南和开封各常备五万两白银,粮草若干。平日里,若无战事,这些钱粮不得动用。一旦秦王和晋王之地有战事发生,可直接从开封调集钱粮;若燕王处有战事,可从济南调集。如此一来,既能保证藩王在抵御外敌时有充足的物资支持,又能推进削藩之策的实施。”
朱雄英在心里说道:“爷爷,你这大棒下去了,我这甜枣给了。坏人你来做,好人我来。”
听到朱雄英这番话,晋王朱棡心中猛地一震,眼中满是感动与感激。他心想:“这孩子,平日里看着没个正形,关键时候竟如此靠谱,还能为我们这些藩王考虑周全,真是有心了。”
燕王朱棣也在心中暗自感叹:“雄英这孩子,聪慧过人,年纪轻轻便能想出如此周全之策,不仅化解了削藩的难题,还保障了边境安危,日后必然是一代明君啊!以前的我,是不是想得有点太多了……”
此言一出,大臣们纷纷点头称赞,朝堂上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皇太孙此计甚妙啊!”
“是啊,这样既能削减藩王开支,又能保障边境安全,一举两得。”
朱元璋听后,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雄英,你这主意确实不错。如此一来,朕的削藩之策便无后顾之忧了。”
然后朱元璋似乎想到了什么,瞬间一脸黑线……
朱雄英谦逊地说道:“孙儿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能为爷爷分忧,为大明江山社稷出一份力,是孙儿的荣幸。”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心中满是感慨:“这兔崽子,坑起爷爷真是毫不手软啊,但是我好像还是很开心。”
朱元璋也知道,朱雄英年纪虽小,但聪慧过人,心怀天下,日后必能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
随后,朱元璋又与大臣们商议了削藩的具体细节,如削减哪些藩王的封地、如何安置被削减的藩王等。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确定了削藩的方案。早朝结束后,大臣们陆续离开奉天殿。
朱雄英望着大臣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削藩之策已经确定,实施起来以洪武大帝的手段,必然不是问题。
回到东宫后,朱雄英并没有休息,而是继续查阅各地的民生资料,为即将到来的税务改革做着准备。
朱雄英知道,税务改革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