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人也一样
要说这水泥路的制作方法,其实白寒并不是完全清楚,只是知道个大概。
多亏了高中时候地理老师突发奇想的拓展,才让她如今能有办法将路修的结实一些。
那是个闷热的初夏午后,老式吊扇在天花板上吱呀转着,地理老师突然丢开课本,用粉笔在黑板上重重画了个圈。
";知道为什么古罗马混凝土能撑两千年不塌吗?";
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粉笔灰簌簌落在深蓝色中山服上,";火山灰、石灰、碎石——黄金三角比例。";
记忆依然鲜活,是白寒无论如何怀念都回不去的过去。
白寒苦笑一下,从未想到以前学得这些东西居然真有用得上的一天。
还是在另一个玄妙的时空。
或许这就是让我来的意义?
传递新知识,并利用新技术造福这个时代?
将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甩出去,白寒定了定神。
此刻蹲在黄泥坡上的白寒攥着木棍,就着烈日在泥地上反复勾勒记忆中的公式:水泥40%、砂石50%、水10%。
可当真正抡起锄头搅拌灰浆时,才发现实际远比数字复杂。
前夜暴雨冲垮了试验路段,泥浆裹着碎石顺着山坡往下淌,活像条灰褐色的巨蟒。
跟着她一起办事的官吏们跑上跑下,有不少从最开始的阿谀奉承到现在变成了抱怨不断。
";是黏土含量太高。";
她抓起把湿漉漉的泥土,忽然想起老师曾带他们去后山取样的场景。
当时他教大家用";搓条法";判断土壤质地,能搓成细条不断裂的才是适合烧制水泥的黏土。
白寒咬咬牙,连夜带人翻过两座山头,终于在石英岩断层带挖到了浅灰色的高岭土。
“张大人,钟大哥,这土能用,派人去联络官衙那边派人过来取土,就说——
就说明日寅时开窑修路,烦请郡守大人挑选可靠的精壮力。”
被她吩咐的张霖是个身材健壮,眉眼憨厚的女人,在府衙里负责统领工部官吏。
因为往日工部并不像户部、礼部等其他部门那般,大展身手的时候并不多。
如今白寒这个郡守大人跟前的红人,俨然是要带着他们工部作一番大事的模样,自然让张霖十分敬重,马不停蹄地上赶着。
近日里为白寒马首是瞻,还把钟力也安排进了工部当了个小吏。
虽然这水泥路,张霖也从未见过,更从未听说过,心里也十分犹疑能不能成功。
但是,看着白寒每天这样在毒辣的日头下奔走,她心里也是十分感动——毕竟,现在这些当官的,愿意为老百姓做实事的人可不多。
“大人,这土真的能用吗?”
白寒屈指弹去掌心的土屑,细碎的颗粒在阳光下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泽。
";你且看这土——";
她将高岭土块举到张霖眼前,指尖顺着断面摩挲,";搓不散、碾不粉,正合了';鸡骨白';的品相。";
张霖粗糙的手指捻起一撮土,细细感受这土的不同之处。
她正要开口,却见白寒已俯身抓起三块碎石,在夯实的黄土地上摆出三角阵型。
";火山灰、石灰、碎石。";
白寒用木棍依次点过石块,棍尖悬在三角中心画着圈,";但我们的土里含硅量不够,得用这个补——";
身边的人已经习惯了白寒最近嘴里时常冒出来的这些听不懂的词句,只当这是什么方子里的专有名词。
白寒从褡裢里掏出个粗布包,抖落出几片青花瓷碎片。
钟力突然闷笑出声:";我说前日白姑娘为何要收罗全城的破碗碟,敢情是学女娲补天呢?";
人群里泛起涟漪般的笑声,连日来紧绷的气氛稍稍松动。
白寒却将瓷片狠狠砸向青石,飞溅的碎屑在日头下闪如星子,
";瓷胎里的石英砂遇水生成硅酸盐,比火山灰还强三分。";
张霖望着满地晶亮的光点,忽然记起幼时随父亲烧窑的场景。
那年她偷偷把河滩捡的贝壳掺进陶土,烧出来的陶瓮竟泛着诡异的虹彩。
此刻白寒衣摆沾满泥浆的背影,与记忆中父亲佝偻着研究釉方的身形奇妙重叠。
白寒将黏土攥紧,指尖传来的粗粝感让她恍惚回到高中时光,地理老师握着他们的手感受不同矿石标本。
那个总爱把";格物致知";挂在嘴边的老先生,此刻他教导的知识正透过时空,在这片土地上发挥余热。
“我们寻个村落,歇息一番,待明日,就可以开工了。”
“下官领命,这就去附近村落寻一户人家落脚,大人先稍等片刻。”
张霖恭恭敬敬地将泡了薄荷的水囊递给白寒,自己并钟力带了几个人一同往南边最近的荷花村而去。
白寒力竭,干脆席地而坐,打开水囊大口大口地吞咽。
薄荷的清凉直窜脑门,让她在七月暑热中昏沉的脑袋也难得的舒爽了一下。
“老师,您还好吗?”
绾君一张小脸汗津津的,伸手一摸,谁料到手上不是泥就是土,摸得一张脸小花猫一般,倒是惹得白寒笑了一会。
“带你跋山涉水这几天,也是辛苦你了。”
白寒从怀里拿出帕子给绾君擦了擦。
望着绾君澄澈的眉眼,白寒想起了那日与郡守不欢而散的暗室之谋。
";白大人政见智谋令人钦佩,不如趁了这孩子的意,好好教导,毕竟和氏璧剖开前,也不过是块顽石。";
白寒指尖停在绾君眉心的泥痕上,忽然抓起地上一把混着碎瓷的黏土:";你看这泥胚子——";
她将土块掰成两半,露出内里星星点亮的晶砂,";三成高岭土,两成碎瓷末,经了窑火便是能扛百年风雨的硬骨头。";
人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