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就过了上元节,长安城的年味逐渐淡去,从各地送进京城的奏折日渐增多。
早朝之上,身穿五爪龙袍的大唐皇帝居中端坐,聆听各部官员的禀奏。
今天的早朝缺少了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中书令张九龄。
准确的说,应该是自从过完年之后张九龄就一直抱病在家。
根据太医诊断,张九龄的病因是风寒诱发,但根本原因是急火攻心,内心郁结所致。
李瑛知道,张九皋的英年阵亡对年近七旬的张九龄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年前他一直装作若无其事的参加早朝,主持朝政,实则内心十分悲痛。
可能过年的假期让他紧绷的神经松弛了下来,所以就有些茶饭不思,四肢无力,甚至因为风寒而咳血。
接到张九龄身体不适的消息之后,李瑛立即命令他在家休养,暂时停止手头上的所有差事,安心在家养病,并要求太医院全力为张九龄治病。
李瑛知道,在正常的历史中张九龄病逝于开元二十八年五月,也就是公元740年。
虽然李瑛的穿越已经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却无法阻止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新年过后就进入了公元741年。
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元”这个称谓,但李瑛却知道下去千年之后,现在的“弘武四年”就是历史上的公元741年。
当然,如果机会合适,李瑛并不介意让这个纪年词语提前一千年出现。
李瑛有点担忧,张九龄的寿命不会到此为止了吧?
难道自己扇动的蝴蝶翅膀仅仅只让这位大唐功勋延长了一年的寿命?
李瑛一大早就下定了决心,等早朝结束之后便去通化坊探望张九龄,表达关怀之意。
“诸位爱卿,有本速速奏来!”
李瑛收了思绪,提高嗓门问道。
兵部尚书李泌立刻捧着笏板,出列禀报今天清晨刚刚收到的军事情报。
“兵部今晨接到消息,申王与杜希望据守扬州,与攻占滁州的田神功东西呼应。
又有王难得率部支援,兵力丝毫不在叛军之下。
安庆绪、田承嗣等人屡攻不克,目前正在等待崔乾佑的增援。”
李瑛蹙眉询问:“我军在扬州目前有多少兵力?”
李泌举着笏板道:“根据前线送回的情报,我军在扬州城以及瓜州渡的总兵力大概有六万左右。
另外,田神功率领麾下两万人马攻占了滁州,有力的保障了我军对扬州的钱粮供应。”
“那叛军在扬州战场有多少人马?”李瑛又问。
李泌答道:“根据斥候刺探,叛军方面有田承嗣的三万人马,安庆绪麾下的五万人马,以及正在返回润州的崔乾佑所部,叛军在扬州附近总兵力大概有十万人马。”
“我军八万,叛军十万,兵力相差无几。
我军守,敌军攻,优势在我。
给申王与杜希望写信,告诫他们不要冒险用兵,稳扎稳打的消耗叛军兵力,持续半年左右,叛军定然崩溃。”
李瑛提高嗓门,做出了军事指示,“给安徽布政使田仁琬、浙江布政使许万年、江西省布政使房绾三人传旨,要求这三省全力保障扬州战场的粮草供应,不得有误!”
侍中颜杲卿站出来领旨:“臣遵旨,早朝结束之后门下省即刻发出诏书。”
现在的唐军和燕军就像两个正在比拼内力的高手,双方在中原战场上各自投入了三十万左右的兵力,开辟了济南、睢阳、扬州三大战场。
目前三个战场俱都呈现胶着态势,不管哪方在某个战场吃了败仗,很可能就会带来连锁反应,导致其他战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坍塌。
在济南战场,用兵慎重的郭子仪以守为主,率领十万唐军,凭借城池的优势不断消耗安守忠的兵力。
睢阳方面,仆固怀恩时而进攻时而后退,与史思明斗智斗勇,就算局势处在下风,依旧死死拖住十万叛军。
济南、睢阳、扬州就像棋盘上的三颗棋子,正在逐步合围徐州,等三军合拢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宣告安史叛军的死刑。
形势所逼,叛军只能以攻为守,遏制唐军合围徐州。
三十万唐军背靠长安朝廷,有来自关中、河东、河南、安徽等地源源不断的补充,国力优势愈发明显。
尤其在李瑛做出金融改革,推出大唐宝钞之后逐步解决了经济危机,能够给将士们准时足额的发放军饷,让唐军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叛军没有地盘与人口做后盾,只能采取高压政策,掳掠百姓充军,抢夺百姓粮食,给士兵开空头支票,拖欠军饷,哪个若是敢讨要军饷,直接杀掉掩埋!
在安禄山看来,能让这些叛军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还发什么军饷?
如果叛军能够一直打顺风仗,就可以靠着烧杀掠夺鼓舞士气,就算不发军饷也能维持强势,因为叛军可以抢!
打下一座城池抢一座城池,抢金银财宝,抢绫罗绸缎,抢少少妇少女……
所以历史上的安史叛军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从范阳打到洛阳,再打到长安。
因为一路披靡,不断的沿途抢劫仿佛给叛军注射了一针强心剂,使得他们战无不胜。
但自从灭掉洛阳朝廷之后,唐军集中了二十多万人马讨伐叛军,并不断的增兵,与叛军形成了僵持之势。
在过去的一年之内,除了崔乾佑、安守忠、安庆绪在江南打下了十几个州之外,包括史思明、李归仁、田乾真等人在内,几乎寸土未得,与唐军一直焦灼纠缠。
这样的战况让叛军无法掳掠财富,不能持续打鸡血,长此以往,必然会军心低靡。
长期不能获得收入,叛军就会向安禄山索要军饷,而安禄山又无法满足他们,最后势必会产生矛盾。
李瑛深信,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叛军应该不会坚持太久。
长则一年,快则半年,中原战场上就会出现决定性的战果!
而获胜的一方,只能是大唐!
除非安守忠、史思明等人能够打出惊天战功,逆转局势,才能让叛军逆风翻盘。
在这种局势下,唐军最好的战略就是求稳。
不要轻敌冒进,不要急功近利,要一点点的磨,要一天天的熬,用大唐的国力耗死“伪燕”朝廷,耗到叛军军心崩溃。
“目前长安城外各营兵马扩充到多少人了?”
李瑛目光扫向李嗣业,高声询问。
李嗣业抱拳出列:“启奏陛下,经过四个多月的招募,我军又新增了三万兵马。加上原先的京军,以及臣从四川带回来的一万人马,城外目前已经有五万将士厉兵秣马,等候差遣!”
李瑛抚须颔首:“一定要严加操练,关键时刻,这支人马或许会成为决定胜利的奇兵!”
“陛下放心,臣每天都会严加操练,让将士们苦练杀敌之术。”
李嗣业抱拳领旨,一脸求战之意,“只等陛下一声令下,臣定当率将士们奔赴沙场!”
随后,户部尚书裴宽、军器监监正宋钧,财政大臣刘晏又陆续出列禀报了一些重要事宜。
就在今天的早朝即将结束之时,守卫宫门的内侍忽然前来禀报。
“启奏陛下,荣王殿下出巡陇右归来,此刻正在丹凤门外等候召见。”
按照大唐律制,外地官员进京,不管品级多高,就算你是正二品的大都护、节度使,也要在丹凤门外等候召见,不得直接入宫。
李琬虽然是亲王,但也属于从外地进京,因此他在丹凤门外下马等候,请求圣人召见。
“哈哈……皇弟出巡四个多月,总算回京了,快快让他来含元殿见朕。”
李瑛闻言面露欣慰之色,吩咐李亨与李琰道,“忠王、棣王,你们二人代表朕这位皇帝兼兄长出门迎接六郎进宫,以表彰他的功绩。”
身穿紫袍的李亨与李琰一起出列,举着笏板领命:“臣遵旨!”
两人虽然嘴上答应,但心里却有些不服气。
老六就这么出去转了一圈,既没打仗也没杀敌,既没开疆也没拓土,他有什么功绩?
陛下有点偏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