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三人谈兴正浓时,小团子与周道通将收拾妥当的鲜鱼拿了过来。
还未等他们走近,便听见老道士朗声说道:
“其实你们谁也不真正了解我这徒弟,他最出众的并非习武练剑之能,亦非诗词歌赋之才,更不是传经悟道之学。他最为拿手的,当属制作美食。他能做出琳琅满目的佳肴,每一道都令人垂涎欲滴。谁若能常伴我这徒弟左右,此生可就有口福咯!”
言罢,老道士爽朗的笑声回荡开来。
公孙易赶忙上前接过鱼,在盆中细心地撒上调料,准备腌制片刻。
小团子则手脚麻利地将竹桌放好,又搬来几块平整的石头,权当坐凳,招呼众人就座。一切准备就绪,一场篝火晚宴正式开始。
公孙易将烤好的肉串,整齐摆放在桌中央,随后把腌制入味的鲜鱼放上烤架上。
陆金锁眼疾手快,拿起一串蘑菇就送入口中。鲜嫩爽滑的口感瞬间在味蕾绽放,感觉真的好吃,又拿起一串递给上官明月,兴奋地嚷道:
“上官,快尝尝这蘑菇,又嫩又滑,味道绝了!”
上官明月接过去咬了一口,瞬间被美味征服。原本不太适应微辣口味的她,此刻越吃越上瘾。一串蘑菇下肚,她又兴致勃勃地拿起几种蔬菜品尝,每一种都风味独特,让她赞不绝口。
与两位女子的大快朵颐不同,周道通尽显悠然。他缓缓倒上一碗酒,先置于鼻下轻嗅酒香,再浅抿一口,细细品味后,才拿起肉串,不紧不慢地享用起来,那副怡然自得的模样,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小团子向来不沾酒,一门心思扑在美食上,还不时帮公孙易翻动架上的鱼。
公孙易心情大好,陪着师父共饮一碗。他喝酒不急不躁,对他而言,酒的品质和食物的味道并非关键,能享受这份难得的美好时光才是最珍贵的。
陆金锁见二人喝得有滋有味,好奇心顿起,也想小酌一番。公孙易担心她不胜酒力,只给她和上官明月各倒了一点点。
这酒是于贵和老管家依照公孙易传授的方法酿造的烧酒,度数远比寻常的酒高得多。两人刚喝一口,便被烈酒冲得有些难受。上官明月连忙把酒碗推给公孙易,陆金锁却不肯示弱,小口小口慢慢品尝,几口之后直呼过瘾。
不知不觉间,周道通已有了些许醉意。起初他喝酒还慢条斯理,可随着又香又辣的烤串下肚,喝酒的速度也渐渐加快。鱼还未烤好,他已连干好几碗。兴致一起,便拉着公孙易陪他喝,到后来,连公孙易也有了几分醉意 。
不多时,鱼也烤得金黄喷香。小团子手脚麻利地将烤鱼摆上竹桌,众人纷纷动筷。上官明月格外细心,小心翼翼地挑出鱼刺,把鲜嫩的鱼肉盛到公孙易面前的碗里,柔声道:
“公孙师弟,多吃点鱼,解解酒,别喝太多了。”
公孙易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笑道:
“放心,这酒是我自家酿的,我有数,不会喝多的。”
然而,他说话时舌头已经有些打结,身体也有些摇晃,显然已有几分醉意。
上官明月担心他再喝会真的醉了,灵机一动,提议道:
“公孙师弟,今晚月色这么美,氛围又这么好,你不如作首诗,为大家助助兴。”
陆金锁也在一旁跟着起哄:“对呀对呀,都听闻公孙师弟才思敏捷,今晚可得让我们开开眼!”
此时的陆金锁,双颊泛红,大脑异常的兴奋,似乎喝的也有点儿多。
公孙易借着酒劲,微微眯起眼,自信一笑:“作诗我不在行,背诵一首倒是没问题。”
说罢,他端起桌上的酒碗,步伐虽有些摇晃,却仍带着几分洒脱,缓缓走到空旷处。
他仰头望向那轮高悬的明月,月光洒在他身上,宛如披上一层银纱。他高举酒碗,朗声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声音在夜色中回荡,仿佛将众人带入了苏轼笔下那空灵的意境。诵完诗,他毫不犹豫地将碗中的酒一饮而尽,大半碗酒瞬间下肚,尽显豪迈。
此刻,众人的注意力大多被他的吟诵吸引,唯有小团子还专注于美食。
而上官明月,更是完全沉浸在那首诗的韵味之中,眼神中满是陶醉。她反复回味着诗句,低声呢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明月,仿佛有着特殊的魔力,上次公孙易为她作的诗中便融入了她的名字,如今这首关于明月的词,又让她心潮起伏。她暗自思索,诗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究竟所指何人?是那位遥不可及的人,还是自己?上官明月的心,如同被这月色搅乱的湖水,泛起层层涟漪 。她既盼望着公孙易心中所念之人是自己,又隐隐有些担忧。她不明白,为何自己会如此在意,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个机会,让公孙师弟说清楚,这“共婵娟”的人,到底是谁 。
上官明月下意识地回过头,只见公孙易脚步虚浮,一个踉跄便朝着一旁倒去。小团子眼疾手快,连忙上前扶住他,朝着小溪边走去。上官明月心头一紧,急忙站起来跟了上去。
到了溪边,两人合力将公孙易搀扶蹲下。公孙易双手颤抖着捧起一汪清水,凑到嘴边喝了几口,随后又用凉水洗了把脸。清凉的溪水让他稍稍清醒了些,可依旧感到头晕目眩,脑袋里像灌了铅。
确认公孙易状态稍有好转后,二人又将他扶回火堆旁。上官明月注视着公孙易,眼神中满是急切与期待,开口问道:
“你刚才吟诵的那首词,最后几句所指何人?”
公孙易眼神迷离,满脸茫然,舌头打着结含糊不清地说道:“师妹,你在说啥,我没明白。”
上官明月气急,提高嗓音道:“我是你师姐,不是师妹!我问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的到底是谁?”
她紧紧盯着公孙易,不得到答案绝不罢休。
公孙易却越发迷糊,眼神游离,嘴里嘟囔着:
“你们明明都比我小,怎么都想当我师姐,这次说什么也得让你当我师妹 。”
上官明月又气又怒,若不是看他醉得站都站不稳,真想踹他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