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推进房屋修补以工代赈项目,帮助黄淮地区灾民重建家园后,陈葭和陈珏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们深知,要让灾区真正恢复生机,实现长治久安,还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让他们能够稳定下来,成为在编户民,融入当地社会。于是,两人将目光投向了更多领域,开始研究利用木雕、烤瓷、烧砖、挖沙等材料供给的以工代赈方式,探索让流民逐渐留下来建立家园的长远之计。
这日,陈葭和陈珏在陈府的书房中,四周堆满了关于木雕、烤瓷、烧砖、挖沙等工艺的资料以及黄淮地区的地理人文信息。陈葭坐在书桌前,手托下巴,率先开口:“相公,如今房屋修补工程虽已让部分灾民有了安身之所,但要让流民真正扎根,还需为他们提供更多稳定的生计。我觉得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展木雕、烤瓷、烧砖、挖沙等工作,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让他们既能获得收入,又能学到一门手艺。”
陈珏在书房中来回踱步,思考片刻后说道:“娘子,你这想法极有远见。木雕、烤瓷、烧砖、挖沙这些工作,不仅能解决流民当下的生计,还能为当地培育特色产业。不过,要实施起来,困难可不少。比如,如何组织流民参与这些工作,怎样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还有如何开拓市场销售这些产品,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陈葭点头表示认同,说道:“相公所言甚是。我们可以先对黄淮地区的流民情况进行详细摸底,了解他们的年龄、身体状况、有无相关技能等,以便合理安排工作。对于原材料供应,我们要勘察当地资源,与周边的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至于市场销售,我们可以借鉴之前推广商品的经验,联系各地的商人,举办产品展销会等。”
陈珏走到地图前,指着黄淮地区说道:“娘子,还有一点很重要。我们要规划好流民定居的区域,建立新的村落或社区,让他们有归属感。同时,要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水井、学校等,为他们的生活和子女教育提供保障。”
陈葭眼睛一亮,说道:“相公说得对。我们可以在开展以工代赈的过程中,逐步引导流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一来,既能增加他们的工作机会,又能加快家园建设的步伐。”
两人商议完毕,立刻开始行动。陈葭安排人手对黄淮地区的流民进行详细登记,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陈珏则带领一队人对当地的资源进行勘察,寻找适合开展木雕、烤瓷、烧砖、挖沙等工作的地点。
数日后,负责流民登记的下属前来汇报:“夫人,经过这几日的走访登记,我们已基本摸清了流民的情况。大部分流民身体状况良好,其中有不少人之前从事过一些体力劳动,但具备木雕、烤瓷等专业技能的人较少。”
陈葭思索片刻后说道:“这样的话,我们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对于没有专业技能的流民,从基础的工作教起,比如烧砖的制坯、挖沙的规范操作等。对于有一定手工基础的流民,可以重点培养他们木雕、烤瓷的技能。你去联系一些经验丰富的师傅,准备开展培训工作。”
下属领命而去。与此同时,陈珏也带着勘察结果回来了。
“娘子,我们在周边发现了几处适合挖沙的河滩,沙质优良,储量也较为可观。还有一座小山,山上的木材适合木雕。另外,在离城镇不远的地方,有一处黏土矿,适合烧制砖块和开展烤瓷工作。”陈珏兴奋地说道。
陈葭听后,说道:“太好了,相公。那我们可以在这些资源附近规划流民定居点,方便他们工作。不过,在开展工作之前,要先和当地的官府沟通,确保我们的开采和建设活动符合规定。”
陈珏点头道:“我明日就去拜访当地官员,商讨相关事宜。娘子,你这边可以着手准备工具和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培训场地的布置。”
陈珏来到当地官府,见到了知县大人。
“知县大人,此次前来,是想与您商讨利用当地资源,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安置流民的事宜。我们已勘察到几处适合开展木雕、烧砖、挖沙等工作的地点,希望能得到官府的支持。”陈珏诚恳地说道。
知县皱了皱眉头,说道:“陈珏啊,你的想法虽好,但这些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涉及诸多方面,需谨慎行事。比如,挖沙可能会影响河道安全,烧砖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
陈珏赶忙说道:“大人,我们已经考虑到了这些问题。挖沙我们会制定科学的开采方案,确保不影响河道安全。烧砖我们会采用先进的技术,减少环境污染。而且,通过这些工作安置流民,不仅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税收。”
知县思索片刻后说道:“既然你考虑得如此周全,本县可以支持你的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如有问题,必须及时整改。”
陈珏谢过知县后,回到家中将情况告知陈葭。陈葭听后,说道:“有了官府的支持,我们的计划就能顺利推进了。我这边工具和原材料的采购已经联系好,培训场地也在布置当中。”
不久后,培训工作正式开始。在木雕培训场地,一位经验丰富的木雕师傅正在给流民们讲解木雕的基本技巧。
“大家看,这木雕啊,首先要选好木材,然后根据木材的纹理和形状构思图案。下刀的时候,要稳、准、狠……”师傅耐心地说道。
一位流民小心翼翼地问道:“师傅,我们从来没接触过木雕,能学会吗?”
陈珏在一旁鼓励道:“大家不用担心,只要认真学,一定能学会。学会了木雕,以后就有了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
在烤瓷培训场地,陈葭也在鼓励着流民们。“烤瓷是一门很有魅力的手艺,烧制出来的瓷器精美绝伦,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大家用心学,将来我们一起把黄淮的烤瓷产品推向各地。”
然而,培训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些流民对复杂的烤瓷工艺感到吃力,学习进度缓慢。
陈葭见状,对烤瓷师傅说道:“师傅,您看能不能把工艺分解得更细一些,一步一步教,多给他们一些练习的时间。”
师傅点头道:“夫人放心,我会调整教学方法,让他们尽快掌握。”
随着培训的深入,流民们逐渐掌握了相关技能。与此同时,陈葭和陈珏开始组织大家开展工作。在烧砖场地,一块块砖坯在流民们的手中成型,然后被送进砖窑烧制。
“大家注意火候,这砖烧得好不好,火候很关键。”陈珏在一旁指导着。
在挖沙场,流民们按照规范的流程挖沙、筛选。陈葭则在一旁叮嘱:“大家干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按照规定操作。”
产品生产出来后,陈葭和陈珏开始着手市场销售。他们联系了各地的商人,邀请他们前来参观产品。
“各位老板,这是我们黄淮地区流民制作的木雕和烤瓷产品,工艺精湛,品质优良。而且,购买这些产品,也是在帮助流民重建家园。”陈葭向商人们介绍道。
一位商人拿起一件木雕作品,仔细端详后说道:“这木雕确实不错,只是这价格方面……”
陈珏笑着说道:“老板,我们的价格一定公道合理。而且,我们可以长期稳定供应,保证产品质量。”
经过一番努力,陈葭和陈珏成功与不少商人达成合作,产品有了销路。
随着工作的开展,流民们的收入逐渐稳定,生活也越来越好。陈葭和陈珏开始规划建立新的村落。
“相公,我们要给新村落取个有意义的名字,让流民们有归属感。”陈葭说道。
陈珏思索片刻后说道:“就叫‘新生村’吧,寓意着流民们在这里获得新生,开启新的生活。”
陈葭点头表示赞同:“这个名字好。我们还要规划好村里的布局,建设好道路、水井、学校等基础设施。”
在陈葭和陈珏的带领下,流民们纷纷参与到村落建设中。大家齐心协力,道路修通了,水井打好了,学校也建起来了。
在学校建成的那天,孩子们兴奋地在校园里奔跑。一位流民激动地对陈葭和陈珏说:“陈大人、夫人,多亏了你们,我们不仅有了工作,有了家,孩子们也能上学了。”
陈葭微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以后,大家就在这里好好生活,把新生村建设得越来越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村的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流民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了在编户民。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了从流民到安居乐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