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虽然是从1978年就开始了,但计划经济一直要到1992年才正式结束。
后世中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间隔的十四年,中国为经济改革做出了非常多的尝试。
所以从经济账面上来看,给人的观感就是一直到2000年左右,也就是步入二十一世纪时,中国的经济才开始突然腾飞。
从1978年开始,国家下定决心要进行经济改革,但怎么改是个问题。
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运行很长时间了,但是没有明确的成熟市场经济方案作为参考,为避免陷入资本主义那样的制度弊端,所以一开始大家还是想要在不动摇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前提下,以调动企业生产效率保障盈利为目的的试点改革。
当时领导层认为国企缺少活力和效率,是因为政府管得过多,利益又都归国家支配,所以应该对企业放权让利,让他们有更多自主空间和盈利空间积极生产,且迎合市场灵活调整。
所以第一次国企改革还是从微观经营机制入手,在维持企业国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了以往企业利润全部上交的做法,给予企业更多经营自主权,国家以分成的方式收取企业部分利益,并承当部分成本。
如果利润大于成本,企业盈利了,那就把新增的百分之12利润留给企业,用来给工作积极的工人发放奖金,以及用来增加企业投资,扩大再生产。
剩下的百分之88国家再拿走。
如果企业是亏损的,那亏损的部分由国家来承担。
国企的第一次改革就叫做“利润留成制度”。
这样一来企业能够靠经营为自己增加收益了,而不是以前那样做多做少都是国家的,生产积极性自然迅速提升,并且努力控制成本和生产浪费,努力扩大盈利额。
这次改革首先在四川的六家国企试点进行。
试点的效果可谓非常好。
1979年头八个月的产值和利润,分别比1978年同期增长了14.1%和21.8%。
与全省其他非试点企业相比,平均增长幅度高出了39.3%,部分甚至达到一倍以上。
企业有了更多的钱,工人的工资也得到不小增长,工人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也得到很大改善。
利润做多的同时,分成百分之88的国家也能赚得更多,企业盈利国家就不用承受亏损了,财政压力也就能快速降低。
试点效果一看这么好,国家立即就在次年将这项改革推广开来了。
可是一推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的确激发出来了,可是国家的收益却变少了。
因为这项利润留成制度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那就是企业会瞒报利润。
如果企业这个季度实际盈利了一万块,按照留成制度企业只能留下一千两百块,但如果实际盈利一万,却只上报五千,那么就能瞒报下来五千,再加上留成获得的六百块,就是五千六。
这可比如实上报赚的要多太多了。
上报五千还是为了避免被注意,毕竟企业明明调动了国家那么多原材料和资源,生产积极性也那么高,可到头来却没赚到钱,那当然会被国家审查。
而当国家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想要审查还无从下手,因为假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不好查出来。
比如采购原材料价格多个一块两块的,每个工人每天餐费多吃了一毛两毛的,只看账目根本就看不出问题。
这还是个普遍问题。
可试点的时候为什么效果那么好呢?
很简单,试点嘛,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在那几家企业上,他们哪敢搞小动作?而且谋利的流程也是一点点积累出来的,胆子也是一点点变大的。
国家渐渐也明白了问题所在,一时之间改革陷入两难。
如果继续坚持利润留成制,那国企就会渐渐变成内部人员控制的企业,如果取消留成制度,那么更好的改革方案是什么?
直到1983年到1984年,国家开始推行“利改税”改革。
既把国营企业过去上交利润的方式,改变为按国家规定的税种及税率缴纳税金,税后利润再完全归企业支配。
看上去利改税和留成制好像没什么区别,只是将分成改为了税收的方式。
但是重点在于利润因为虚报可以是浮动的,但税种和税率却是相对固定的。
利改税之后,企业必须按规定纳税,不论经营状况如何,税收的强制性和固定性使企业面临更硬的预算约束。
虽然企业仍有虚报利润侵吞国家利益的空间,但这次改革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国家行政更加标准化,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利改税的同时,国家又推行了“拨改贷”改革,既由原来国家无偿拨付给企业填补亏损或基础建设的投资,改为了企业向银行贷款。
贷款是要还的,还不上企业就有可能倒闭,如此一来企业为了仍能生存下去,自然会努力经营,毕竟国家已经不是无条件给企业钱了。
不过基于企业可能对国家的重要性和实际难处,国家仍然可能通过财政支持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但在国企遍地的时代,很多国企并非不可取代,不能倒闭。
这两条改革施行下去后,国企才真正开始走上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道路。
兼顾了国有经济性质,又有市场经济下私营企业的自生能力。
提高了国家投资的效率和收益。
能够盈利的国企便良性发展下去,经营不善又不是不可或缺的国企,便会逐渐被市场淘汰,进而被市场经济下的私营经济填补。
从此开始中国才逐渐由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逐渐转变。
但是在初期的时候并没有明确允许国企倒闭,经营不善的国企依然能够从银行借贷大量贷款维持。
真正让国企放开市场,国家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是1995年的“抓大放小”政策,允许经营不善的中小国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完全走向市场。
但在此之前,非国有经济的民营经济,在改革道路上却已经先国企一步进入了市场经济,并且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