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有企业改革陷入困境之后,国家开始将改革的重心转向非国有经济,其中又以乡镇经济因改革,出乎意料地极大刺激了中国经济增长。
包产到户推广开以后,大多数农村还是保留了生产队和集体财产。
这些集体财产中就包含了规模较小的社队企业。
在此前的三线建设背景下,国家强调地方自给自足,发展五小工业有助于建立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减少对外部物资的依赖,提高应对战争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同时五小工业小而全的生产内容,又正好能与侧重重工业的大型国企形成互补。
这就是社队企业广泛存在于农村和地方的由来。
他们涵盖小煤矿、小钢铁厂、小有色金属矿、小化肥厂、小电站、小砖窑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等,突出的就是一个小而健全。
但是随着国家原有的体制出现弊端,财政赤字压力越来越大,国企效益越来越差,经济危机到来了。
为了避免社队企业跟国企争夺资源,政府对他们进行了非常多的限制。
社队企业只能使用国企生产剩余或难以利用的边角余料等资源,或自行采购市场上的零散资源进行加工生产。
并且社队企业的产品价格,由物价部门审定,防止其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生产设备本就陈旧、产能低下的社队企业,再遭到这么一限制,处境就真的艰难到快要无法维持的地步。
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
于是国家稍微放开了对社队企业雇工人数的限制,以此增加农民的就业和非农业收入。
社队企业才又一次迎来发展的机会。
到了1978年,全国的社队企业职工有两千八百多万人,占到了全国就业人员的百分之7,产值占到了国家总经济的百分之13.5。
但是当时国家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资源分配主要还是以大型国企为主。
于是国家限制社队企业必须遵循“三就地”原则,也就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
资金也是资源的一种,所以国家还加重了对社队企业的税收,限制了社队企业的贷款。
社队企业无奈又一次面临发展艰难的境地。
不过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渐转型,社队企业很快迎来了巨大发展机遇。
因为家庭联产承包制全面推广以后,使得原本被国家用集体化高度榨取劳动剩余的农民,重新拥有了财产支配权和土地使用权。
并且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农村劳动力剩余,政府对人口流动态度由“堵”转“疏”。
户籍制度开始松动,国家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
由此广大农民又拥有了支配自己从事任何劳动的权力。
同时政府还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的价格。
如此一来农民更愿意种粮食了,手里也开始有存款可以消费了。
不过毕竟是才开始积蓄不久,农民手里的存款有,但不多,能够承担的消费主要还是低档商品和生活品。
但这却是从没有到有的巨大转变。
一个巨大劳动力市场和低档消费品市场被快速释放了出来。
而且当时的城市工业还是以军工和重工业为主,低档消费品供不应求,有多少老百姓都能买了去。
本就以小工业小制造为主的社队企业,在这一领域简直没有对手。
就这样,社队企业、集体资金、劳动力、市场需求,几大生产要素凑齐了。
一个潜力无比的经济增长动力被释放了出来。
随着农村各种联营企业、合伙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
以社队企业为基础的经济获得了一个新名称,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九十年代中后期达到巅峰,1998年实现增加值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为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9%。
到了2005年,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更是达到亿元,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8.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到31.1%。
在那个“时势造英雄反”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仅没有被政策限制住,反而迸发出了无比的活力。
他们利用本地资源生产向本地销售的产品,提供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低档消费品,填补了大国企忽视的民生市场。
而且由于市场上的商品流通量增加,吸纳了大量因财政赤字超发的货币,显着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乡镇企业正在以极快的速度进行工业发展所需的原始积累。
产业不断扩大,生产设备不断革新,个体私营企业、集体股份合作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又吸纳了大量待就业人口,还贡献了更多税收。
改变集体化,放开私有制限制,短时间就让国家经济迸发出了巨大的动力,可这样的结果却与国家单纯预料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差别极大,或者说效果好到出乎预料。
所以经过财政税收增长和经济统计,当时的领导人才说:“没想到农村改革,一镢头下去刨了个大金娃娃。”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此迈入了一个新台阶。】
古人看着天幕中,后世热闹繁荣的市场和吃穿住行体现出的百姓生活变化,不禁感叹道:
“这样的意外之喜不知是可贺还是可叹,若是一开始经济没有被计划体制限制,新民主主义被延续下来没有中断,或许后世像今天这样的繁荣能更早到来。”
“倒也不能那么绝对,当时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物资匮乏,又有美苏两大霸权国家当道,集中力量办大事仍然是必要的。
民营经济高速发展依靠的资源、基础建设、和平发展环境,都依托了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建立的基础工业和国防工业。
没有这些基础,民营经济也发展不了那么快。
而这样的基础工业,在逐利的市场经济下,并不会完全像国家那样有计划有远见地侧重发展。
不过若是没有因为激烈地路线之争应发的十年动荡,而是在基础工业发展足够后,平稳有序地转入市场经济,想来后世的今天会比天幕中更繁荣,与外部发达国家的差距也能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