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微微点头,眼中的赞许之色,更浓了几分。
接着,乾隆又出了几道简单的算术题。
永珩眨巴眨巴大眼睛,小脑袋飞速运转,不一会儿,便将答案准确地报了出来。
一旁的萧云瞧着,不禁掩唇轻笑,眼中满是对儿子的骄傲。
要知道,普通阿哥年满六岁才能去上书房启蒙,接受系统的教导。
可年仅三岁的永珩,在乾隆的悉心教导下,已然掌握了不少知识。
这可是他们父子之间的小秘密。
乾隆早就叮嘱过永珩,在外面千万要藏拙,切不可锋芒毕露,让旁人察觉出异样。
在这深宫内苑,风云变幻莫测,各方势力盘根错节。
永珩虽在文武之道上,都已有了不小的进益。
可在众人眼中,他终究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粉雕玉琢,天真无邪,还远未到让人视作威胁的年纪。
乾隆深知,过早地展露锋芒,只会为永珩招来无端的祸患,唯有韬光养晦,方能护他周全。
抽查完毕,乾隆轻轻摸了摸永珩的头,柔声道:“不错,不过切不可骄傲,日后还需勤加练习。”
永珩挺直了小小的脊梁,站在一侧,脑袋随着乾隆的话语轻点,脸上满是认真与专注。
见他这副模样,乾隆心中满是欣慰,微微抬手。
将一本古朴的《孙子兵法》从书案一角拿了过来,轻轻翻开,纸张摩挲间,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来,永珩,朕今日便与你讲讲这《孙子兵法》中的精妙之处。”
乾隆的声音低沉而醇厚,在静谧的房间里缓缓流淌。
永珩眼睛一亮,小步凑上前,目光紧紧锁住书页,满是好奇与渴望。
乾隆修长的手指轻点在书页之上,开口道:“此兵法开篇便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你可知其意?”
永珩眨了眨大眼睛,略一思索,脆生生地回道:“皇阿玛,我认为,这是说打仗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定要慎重对待,不可随意妄为。”
乾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轻轻点头,“嗯,所言不差。
这用兵之道,恰似这朝堂局势,风云变幻,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着,乾隆抬眼望向殿外沉沉夜色,思绪仿若飘远,“就如今朝,我朝边疆时有蛮夷侵扰,我大清虽兵强马壮,但亦不可贸然出击。
需先探清敌军虚实,如同这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若不知对方兵力部署、粮草储备,贸然而动,只会损兵折将。”
永珩听得入神,小脑袋跟着不住地点,突然。
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眼睛亮晶晶地开口,“皇阿玛,儿臣听闻,上次边疆急报,朝中大臣有的主战,有的主和。
可您却迟迟未下决断,可是在等探马来报,以做到知己知彼?”
乾隆微微一怔,旋即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在殿内回荡,“朕的永珩,果真是聪慧过人!
正是如此,朝堂之上,众人各执一词,朕若轻易被他人言语左右,未明敌我,这一仗必败无疑。”
乾隆兴致愈发高涨,继续翻着书页,指着“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一句说道:“这兵家谋略,运用在朝堂之上,亦有奇效。
朕欲推行新政时,诸多守旧势力反对,朕便暗中培植新锐力量,待时机成熟。
一举推出,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方能成事。”
永珩小手托着下巴,若有所思,片刻后,他歪着脑袋说道:“皇阿玛,儿臣觉着,这和下棋也有共通之处。
儿臣与太外公下棋,太外公每每落子常规。
儿臣便故意卖个破绽,待他中计,再从他意想不到之处落子,便能反败为胜。
这是不是也是‘攻其不备’?”
乾隆闻言,不禁拍案叫绝,“妙啊!朕的永珩竟能由此及彼。
这般独特又另辟蹊径的见解,当真是聪慧过人!”
乾隆的眼中满是震撼之色,他原以为 三岁的孩子,不过是懵懂听学,却未料到永珩竟能举一反三。
此刻,烛火摇曳,映照着永珩那张稚嫩却充满智慧的小脸,也照亮了乾隆心底深处对这个幼子的厚望。
在这权谋诡谲的深宫之中,永珩仿若一颗璀璨新星,正冉冉升起。
而他所展现出的惊人才华,注定会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别样的波澜。
刚才探讨完《孙子兵法》,乾隆兴致不减。
他微微侧身,“永珩,朕今日再与你讲讲古之帝王的典故,你可要仔细听了。”
乾隆的声音低沉而醇厚,在静谧的房间里缓缓流淌。
永珩眼睛一亮,小步凑上前,目光紧紧锁住书页,满是好奇与渴望。
乾隆率先讲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你看这唐太宗,以‘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
虽手段略显狠辣,却在登基之后开创了贞观之治,让大唐国力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他深知用人之道,广纳贤才,不论出身,唯才是举。
就如那魏征,本是李建成的谋士,曾多次劝谏李建成除掉李世民。
可太宗登基后,不但不记前仇,反而重用魏征,朝堂之上,常听其谏言,这才有了政治清明之象。”
永珩听得入神,小脑袋跟着不住地点,突然,他像是想到了什么,皱着小眉头问道:“皇阿玛,那李世民弑兄夺位,这等行径若是传出去。
百姓岂不是会觉得他心狠手辣,如何能服众呢?为何还能开创盛世?”
乾隆微微一怔,旋即笑道:“永珩,你这问题问得好!
李世民虽手段有亏,可他夺得皇位后,一心为国为民,推行仁政。
百姓最是实在,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他们便拥护谁。
他重用贤臣,减免赋税,兴修水利。
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自然就忘了那些过往的纷争。
这便是为君者,需以大局为重,以百姓之心为心。
百姓如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接着,乾隆又讲起了汉武帝刘彻的故事,“汉武帝在位时,大汉国力雄厚,可北方匈奴时常侵扰边境,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
刘彻力排众议,决定对匈奴用兵,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出征,经数年苦战,终将匈奴击退,保大汉边疆百年安宁。
但这连年征战,也使得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好在后来他及时悔悟。
颁布轮台罪己诏,反省自身,与民休息,才使得大汉,又慢慢恢复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