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昆明五华山,万寿宫,皇极殿。
朱雍槺的中华王朝,第一次正式的大朝会,还在持续进行中。
没错,今天的会议,在大明历史上,注定是万众瞩目,意义深远的一次大朝会。
“咳咳”
扩编增兵说完了,威武不凡的朱皇帝,环顾下面的群臣,再次重重的磕了一声,清了清嗓门。
没办法啊,时间紧,任务重,大丈夫只争朝夕。
朱皇帝的大军,回师昆明,湖广在乱战,四川在对峙。
满清鞑子,几十万大军,也在南直隶,长江以南,整戈待战。
明清双方的统治者,都在蓄力准备,等待下一次大决战的来临。
“龚尚书”
“说一说,朝廷,今年的财赋吧”
没错,扩兵了那么多,大殿下面的群臣,看上去都有点忧虑啊。
这不,朱皇帝又把话题,故意拉回来了,竟然破天荒的,说起了朝廷的税收问题。
人之常情的,朝廷扩兵那么厉害,钱粮都拿去养兵了。
下面的朝臣,特别是普通的小官吏,肯定又担心自己的俸禄,还能不能过上小日子。
没办法啊,并不是每一个官吏,都是黔国公沐天波,永昌杨氏,家财万贯,良田十万亩。
“呃”
户部尚书龚彝,刚刚还在劝朱皇帝,不要扩兵的那么厉害,现在也被整懵了。
愣了一会后,还是老老实实的,从怀中掏出一个小本子,大声念道:
“回禀陛下”
“朝廷今年的赋税,折银总计937万两”
“其中,户部这边,收到了782万两,各州府的留存,大概77万两”
“其中,田税折银773万两,普通的商税杂税78万两,海贸关税52万两,盐税34万两”
说到这里,老辣的龚彝,精明谨慎的很,就不再念下去了。
而是,把手中的小本子,高高举起,示意上交给朱皇帝,让他自己看吧。
按照以往的惯例,这种朝廷核心数据,是不可能在大朝会上公布的,特别是朱皇帝上台以后。
所以说,龚彝只说了个大概,不敢说的太详细,以免泄露了朝廷机密。
“嘶嘶嘶”
“咦”
“真的?”
“九百多万两?”
、、、
果不其然,龚彝的话,刚刚停下来,竖着耳朵的群臣们,就差点骚动了,惊喜不已。
特别是小官员,眉笑眼开啊,心中暗道,终于不用饿肚子。
这个太意外了,永历朝廷,这十几年来,刮地三尺,听说也就是800万。
现在倒是好啊,朱雍槺刚刚上台,就搞到了900多万两,破天大喜事啊。
要知道,满清从1657年底,就开始入侵大西南,十几万大军,一下子打穿了永历朝廷。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官过如剃,这可不是开玩笑的,更别说是满清鞑子。
“嗯”
“很好,不错”
“户部立大功了”
“这样吧”
“年底了,户部的所有官员,赏银2个月俸禄”
龙座上的朱皇帝,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大手一挥,下令全体户部官员,加钱赏赐。
大体的数字,他早就知道了,让龚彝说出来,就是为了安抚朝臣呐。
龚彝的小本子,可是记载的清清楚楚,各省的数据,且都非常齐全。
大明中华朝廷,控制的田亩,云南省411万亩,田赋折银164.4万两。
广西省539万亩,田赋折银215.6万两
贵州省和四川省差不多,都是100万亩左右,田赋折银40万两,少的可怜。
广东1800万亩,田赋折银70.2万两
湖广300万亩,赋税收入,等同于零蛋。
上缅甸550万亩,田赋折银220万。
阿拉干57万亩,田赋折银22.8万两。
总计2331万亩,田赋折银773万两,确实也是刮地皮了。
除了刚刚拿下的广东省,正在打仗的湖广省,税制很低,收入就更低。
其他的地方,全都是4成的田税,太残酷了。
这就是大明朝廷的营庄制,442税制,朝廷拿4成,老百姓拿4成,地主拿2成。
“咳咳”
正当朱皇帝,得意洋洋的时候,左都御史邬昌期,突然咳嗽两声,慢慢的站了出来,脸色刚毅,大声请示道:
“启奏陛下”
“老臣邬昌期,有本奏”
“今年,自四月以来”
“都察院收到弹劾奏章,来自各州府县,不计其数,堆满了半个小屋子”
“这些官员,反应的问题,全部都是关于朝廷的营庄制”
“赋税太重,各州府的田主,哀嚎遍野,一贫如洗,养家糊口都是个大问题”
“老臣奏请陛下,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需重新定制税制,彻底安定朝廷的大西南”
没错,这个御史大人,就是这么硬刚,直接要求朱皇帝降低税收。
能坐上左都御史的邬昌期,可不会为了小小的俸禄,就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劝谏朱皇帝。
太狠了,442税制,地主老大爷,都要喝西北风了。
现在可是封建社会,皇权不下乡,所有的基层统治阶级,都是各州府县的地主老爷们。
所以说,这帮人,损失巨大,肯定会给朝廷上眼药,大家一起上书弹劾嘛。
“启奏陛下”
“老臣杨昌彦,附议”
“今年,刑部的案件,增加了几十倍”
“全是州府县,乡镇村,聚众斗殴,抗拒缴纳赋税的大案件”
邬昌期刚刚说完,一直不说话的刑部尚书杨昌彦,这时候,也跟着站出来,附议降税。
没错,刑部也不好过啊,被搞的焦头烂额。
特别这几个月,到了收缴赋税的时间,全是械斗,聚众抗税。
没错,杨家是朱皇帝的姻亲,但更是云南的本地豪族。
别说是自己的田产,就是一堆亲朋好友,也少不了田产啊。
两成的田税,那是打发要饭子,地主吃什么啊,更要养活家族一大堆人呢。
“启奏陛下”
“老臣张佐宸,附议”
“老臣扶纲,附议”
“老臣毛寿登,附议”
“老臣程源,附议”
“老臣沐天波,附议”
、、、
哗哗哗,又是一大堆人,基本上六部的主要官员,还有黔国公沐天波,都跟着站出来了。
这帮人,目标一致,就是想劝朱皇帝降田赋,别收那么狠了。
没错,这帮人,基本上都是进士出身,也就是大西南的地主阶级代表,当然很清楚营庄制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他们是为了自己,都在担心朝廷稳定啊。
田赋收的那么狠,失去了地主阶级的支持,再强大的朝廷,也不可能长治久安。
毕竟,这些地主乡绅豪族,是统治基础,本地势力很强大,是杀不完的。
“陛下圣明”
“吾皇万岁”
“微臣附议”
“小臣附议”
、、、
哗哗哗,更多了,有模有样的,瞬间跟着站出来,有几十个朝臣,都跟着一起附议降低赋税。
没错,只要有人带头了,就会有更多的人,跟着站出来。
没错,能站上朝堂的文官,基本上都是读书人出身。
在大明朝,读书人,意味着就是地主阶级,寒门出贵子,太稀缺了。
他们的目标,也是一样的,希望朝廷能降赋税,别搞的太狠了。
他们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可不是九品小芝麻官,看不起那几个俸禄。
说实在,朝廷的俸禄,才几个铜子啊,还不够他们吃喝花酒,玩弄官妓女。
“哦”
看到这么多重臣,基本上都站出来了,朱皇帝哦的一声,脸上瞬间也没了笑容。
特别是看到沐天波和杨昌彦,也跟着站出来的时候,心中更是一肚子邪火啊。
心中暗道,这帮地主阶级,确实不是省油的灯啊,逮着机会,就会跟着冲出来。
好不容易,收到了七八百万田赋,难不成又要腰斩?脚斩?
“龚尚书”
“你怎么看?”
沉思暗骂了一会,面瘫着脸的朱皇帝,把目光看向龚彝,想听一听他的看法。
没错,这个大明天下,是朱雍槺自己的。
同样,也是整个朝廷的,因为他们也是利益共同体,怎么能独善其身呢。
特别是户部,是朝廷的钱袋子,肯定得拿出意见来吧。
老辣的朱皇帝,就让龚彝这个铁头娃,地主阶级读书人,去对付大殿里的其他地主阶级吧。
“呃”
老狐狸,铁头娃龚彝,一下子被难住了,脑门又发蒙了。
这个问题,不好解答啊,是要人命的问题啊。
他怎么也想不到,朱皇帝如此精明,瞬间就扭转矛头,对准了户部钱袋子。
“回禀陛下”
“今年的田赋,收缴起来,确实是困难重重”
“朝廷的各州府县,出现过不少的抗缴事件”
“自先帝入西南以来,朝廷就采用了营庄制”
“刚开始的时候,采用五五制,就是朝廷和农户,各占五成”
“后来,执行的时候,又改了一点”
“朝廷把收上来的五成,再拿出一成,还给田主地主”
“也就是说,最终朝廷收了四成,农户得五成,田主剩下一成”
“3月的时候,陛下荣登大明监国”
“陛下仁慈,体恤大明的田主,又多给了一成”
“所以说,现在的营庄制,是442制,已经没那么苛刻了”
没错,最开始的营庄制,才是真正的苛政重税。
朝廷和农户,直接五五分账,田主一分没有。
那时候的大西军,都是一群农民起义军,等同于抄了地主的良田。
后来实施的时候,才改回来,留给地主一成。
孙可望降清以后,李定国执政,选择废除了营庄制。
但是,朱雍槺做了监国后,朝廷没有钱粮,于是又改回了营庄制。
当然了,老辣的他,选择多拿出一成,还给地主阶级,不想做的太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