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句话,赢傒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他怎会不知吕不韦的心思。
看似为大秦选拔人才建言献策,实则是想借机安插自己的势力,进一步巩固他在朝中的地位。
赢傒沉默片刻,在心中权衡再三,直言不讳道:“相邦所言看似有理,可细细想来,其中颇有不妥之处。
如今博士官和军中的军侯们,多有相邦门下之人。如此选拔,旁人难免会对选拔的公正性心生疑虑,质疑其中是否藏有私心。”
吕不韦听闻此言,脸色微变,他显然没有预料到赢傒会如此直白地指出问题所在。
正想要开口反驳,为自己辩解几句,可还未等他出声,却被嬴政抢在了前面。
“伯父所言,不无道理。此事关乎大秦未来,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绝对不能有丝毫的私心杂念。”
他稍作停顿,整理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寡人认为,文试可由御史大夫牵头负责。挑选数位不同学派、公正严明的博士共同主持。
如此一来,不同学派的思想得以碰撞,也能确保选拔标准的多元与公正。”
“至于武试。”
嬴政话锋一转:“武试可交由上将军蒙骜来负责,上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且向来公正无私,由他挑选军中那些同样公正且有识人之明的将领来主持武试。
这样一来,各方都能起到监督的作用,方能确保选拔过程公正无偏。”
众人听完嬴政这一番条理清晰、思虑周全的安排,皆觉嬴政此安排甚是妥当,纷纷称是。
吕不韦虽然心中有些不甘,可此时嬴政目光坚毅,众人态度鲜明,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好再继续反驳下去了。
这时,关内侯又提出:“大王,新贤才入秦,待遇、府邸安置等亦是大事。若安排不当,恐寒了贤才报效之心。”
“太叔祖但放宽心,此事交由少府负责即可。视其能力,赐予相称的田宅,授予适配的官职。
定要让这些远道而来的贤才,在我大秦之地寻得归属感,毫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为我大秦效力。”嬴政坚定的说道,透露出他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和决心。
“如此安排,甚善!”关内侯赞同道。
经过一番讨论,纳贤之事的大致框架已经稳稳敲定。
众人开始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如何选拔贤才、如何考核他们的能力、又如何确保他们的忠诚度等等。
嬴政认真倾听着众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他明白,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问题,对于整个纳贤计划的成功至关重要。
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当所有的细节问题都被逐一敲定下来后,嬴政点了点头,宣布散会。
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嬴政的眼神中,既藏着对大秦昌盛的深切期待,又满是一往无前的坚定。
他知道,大秦的崛起之路,离不开这批贤才的汇聚与任用。
唯有将他们妥善汇聚、委以重任,大秦方能如虎添翼。
而他,作为大秦的君主,定要牢牢把握这个机遇,让大秦迈向新的辉煌。
不知不觉,夜幕悄然降临,而对于嬴政来说,这场关乎大秦未来的纳贤大计,才刚刚拉开序幕,往后还有无数挑战与机遇,正等着他去一一攻克、把握。
吕不韦在离开章台宫后殿时,一边踱步,一边在心底默默盘算,这次纳贤之举,虽然未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掌控局面,但也并非全然没有机会。
只要在后续贤才安置和考核过程中,巧妙布局,仍可在朝堂新势力中安插自己的人手,延续并巩固自身权势。
待他回到相府,刚一踏进内室,便疲惫地瘫坐在榻上。
这时候,吕不韦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赵姬的身影。
他闭上眼睛,试图平复内心的不安。若是自己与赵姬之间的私情一旦被嬴政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
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权势、地位,乃至身家性命,都将毁于一旦。
想到这里,他的心中愈发烦闷起来。
就在吕不韦心烦意乱之际,一名门客匆匆走了进来,向他禀报:“相邦,属下刚刚得到消息,大王已经下令,将此次纳贤士子的安置诸事,全权交由李斯负责。
这李斯近来在大王身边颇为得宠,风头正盛,恐怕......”
吕不韦眼神一凛,坐直身子:“密切监视他的一举一动,任何风吹草动都不能放过,一旦有任何消息,立刻前来禀报。”
“喏。”
与此同时,秦臻也回到了学苑。
而当他踏入学苑的大门时,涉英早已等候多时。
涉英见到秦臻回来,急忙迎上前去,面露忧色:“先生,此番百家大会虽收获颇丰,但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我刚听闻,有些老臣对大王广开贤路、破格纳贤之举,颇有微词,恐怕会借机生出事端。”
秦臻听了涉英的话,微微皱起眉头。
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纳贤革新,触动他们的利益,遇到阻力在所难免。秦国若想在这乱世中继续强大,逐鹿中原,就不能因为旧势力的反对而退缩。”
随后他看着涉英,吩咐道:“你立刻派人,多留意一下各方动向,尤其是那些反对之人的举动,一旦发现有任何异常情况,即刻来报,切莫耽搁。”
“喏。”
..........
而在相府之内,吕不韦此时在内室中来回踱步,眉头紧锁,心中反复权衡着局势。
李斯,那个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如今被委以纳贤安置的重任,这让他深感局势紧迫。
他自然并非庸常之辈,因畏惧权势旁落而自乱阵脚。
毕竟,他吕不韦在秦国已经苦心经营多年,根基稳固,岂是因为这等事情就会轻易动摇的。
他所忧虑的,是纳贤一事对于大秦的重要性。
这不仅关乎着大秦兴衰,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作为相邦,自己肩负着辅佐君王、振兴大秦的重任。
每一个决策、每一步举措,都可能改变大秦的发展轨迹。
唯有广开门路,招揽到天下贤能之士,才能为秦国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大秦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