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宁的话说完,在座的所有人都有一种很惊艳的感觉。
季宇宁表达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中外比较文学的观点。
比较文学,在西语系前世是直到80年代初才开始兴起的。
前世中外比较文学这方面的观点,国内近几十年来一直都有论文出现,但是一直是到79年以后,才大量出现这方面的论着,尤其是79年出版的那位钱先生的《管锥篇》后,才真正形成一种声势。
季宇宁的发言,实际上是说到了在场很多人的心坎里了。
随后,朱老先生,李老师等人都对他发言的内容很是赞许。
“季宇宁,你刚才说的那句鹤立蛇行域外传,说的真好。”
班会结束后,坐在季宇宁身边的张隆溪说道。
这位,季宇宁称他为老张。是今天上午报到的时候,刚认识的。
他比季宇宁大九岁,30出头,但头发已经比较稀疏了,个子不高,感觉有点儿粗壮。
这就是这次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的第2名,就是李老师嘴里说的那位来自川省的自学成才的高中毕业生。
他考的是杨周翰老师的研究生。
前世他是这一届英语专业研究生复试的第1名,而且他也是这一届十几名研究生中,后来成就最高的一位。
季宇宁所说的“鹤立蛇行域外传”这一句,就是这位前世的话。在季宇宁穿越的时候,这位刚刚完成了一部用英文创作的专着《中.国文学史》。
他在序言中写了一首七绝。这是七绝中的最后一句。
季宇宁在发言中说的一些观点想法,就是这位老张后来的观点,所以他此时也是心有同感。
从俄文楼出来,季宇宁和老张边走边聊。
过了燕南园,第1个楼,就是29号宿舍楼。季宇宁也跟着上去看了一下,宿舍里油漆味儿还是挺重。
“走,老张,去我宿舍那儿看看,正好把你的入社手续办了。”
季宇宁邀请老张加入五四文学社。老张是川省的蓉城人,性格很是豪爽直率,一口就答应了。
到了32楼334房间,宿舍里其他几个人还都在,正好是周六下午,马上快要吃饭了,所以宿舍里的人也都回来了。
季宇宁连忙把老张向几位室友介绍,老张算是特邀加入文学社的。
他们宿舍现在已经快成了文学社的办公室了。
啪的一声,季宇宁在老张的会员证上盖上文学社的章。
这章是石头的,是季宇宁自己刻的,章上是用甲骨文刻的京城大学五四文学社9个字。
印章是方形的,印文是阳文的,线条挺秀清晰。
“老张,这章是我刻的,这章好,怎么盖都不用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季宇宁的话,让宿舍里其他五人都笑起来。他当时的主意,就是用甲骨文刻个章,不用那种正式的公章。
正式公章,如果盖错了地方,他们五四文学社这个社团弄不好还要承担什么责任呢。这个章,肯定没事儿。
此后,甲骨文的公章,成为五四文学社的一个传统,每一任社长的交接,都是交接这枚印章。
此章在手,季宇宁也被视为文学社的第一任老社长。
10月9日,周一。
下午,季宇宁和陈见功俩人骑车来到京城东城区南锣鼓巷的大跃进胡同。
他们这次是来拜访沈老爷子。
之前已经跟沈老爷子约好了,这次来的目的,就是给沈老爷子拍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将和沈老爷子此前给京城大学五四文学社的题签以及信函,一同登载在未名湖的创刊号上。
来到沈老爷子的小四合院。
他们俩人被领到第二进的书房。
季宇宁这才发现沈老爷子家里有客人。
沈老爷子对面沙发上,坐着一位五六十岁,戴眼镜的男子。
沙发前的茶几上,摊着一本打开的册页。册页上还放着几张印有黑框的宣纸信笺,上面是沈老爷子的笔迹,看着好像墨迹还未全干的样子。
“绍昌,这是小季,季宇宁。”
“小季呀,这是沪上作家协会的魏绍昌。他是红学家。”
沈老爷子精神头儿很足,兴致很高。
见到季宇宁,连忙介绍道。
“季宇宁同志,我们见过一面。去年11月中旬左右,你在沪上作家协会那个院子,就是爱神花园别墅的院子里拍戏的时候,当时我就在现场。
可惜你那时候正在拍戏,现场人还挺多,所以也没机会打个招呼,认识一下。”
这位魏先生非常健谈,也非常热情。一口带有上虞口音的沪上话。这口音跟谢晋很像。
季宇宁知道,这位可是沪上文坛的活地图。
他不仅仅是红学家,他还是着名的现代文学史的文史专家。
他尤其喜欢搜集收藏现代文学史上的各种资料。
前世在新世纪,他去世后曾经向沪上作家协会捐赠了近万册的藏书,这些书基本上都是现代文学史方面的,非常珍贵。
“这是年初的时候,赵丹画的12幅菊花图,白杨为此图题写了红楼梦咏菊诗十二首,合成《红楼梦菊花题咏诗意图》一册,送给了我。
我就想着约请一些名人为这册诗意图题咏。
这不,第1个就来请沈老题咏。”
看着季宇宁一直在关注茶几上的册页和几张宣纸信笺。魏绍昌连忙笑着解释道。
又把几张宣纸信笺推过来,季宇宁连忙俯身细看。
只见宣纸信笺上,是沈老爷子写的一首五言长诗。
“冷艳菊花社,新诗十二章。至今一展诵,齿颊犹余芳。多少传神手,斗巧画红装。寂寞东篱客,怅未染铅黄。何人补缺陷,影坛老搭档。艺苑喧名姓,赵丹与白杨。曾耐九秋冻,傲骨欺风霜。辛烈比姜桂,泰然浴春光。俯仰天壤际,长留晚节香。”
“好诗好字。”
季宇宁脱口赞道。
他又翻看了那本册页。
“小季可是大诗人。而且字也写得很好。
绍昌,你也可以请他来题首诗。”
沈老爷子笑眯眯的说。
随后,那位魏先生坚请,季宇宁也推辞不过。
看着沈老爷子的鼓励的目光,季宇宁也就不好再客气了。
他来到沈老爷子书桌旁,用沈老爷子的狼毫毛笔,在魏先生拿来的空白的信笺上题写了一首五言绝句。
“绍昌先生自沪上来,以赵丹绘、白杨写《石头记·咏菊》诗索题,为赋短句:
觅句婵娟渺,秋花冷艳同。明星多才笔,芳袭此图中。”
“没想到,小季的旧体诗写的也是这样的好。”
一旁的魏先生看了,不禁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