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会儿,张廷玉与王清晏便神色匆匆地踏入养心殿。
一入殿内,瞧见静姝面色如纸般苍白,气息微弱地斜躺在榻上,两人心中皆是猛地一震,忙不迭跪地,声音中带着几分惊惶与关切,齐声道:“陛下万安!”
“都起来吧。”静姝轻轻摆了摆手,那声音虽低弱,却裹挟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毅劲儿 ,“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为储君之事。”
张廷玉和王清晏闻言,迅速对视一眼,彼此的眼眸中都映出了凝重之色,心中暗自揣度,皇上的龙体竟已到这般田地了吗?
二人心里都清楚,储君之事关系重大,关乎着大清的未来,一时间,面上皆是慎重之色。
“陛下,臣以为四皇子聪慧过人,心怀天下,在诸位皇子之中,表现最为出挑,实乃储君的不二之选。”张廷玉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沉稳有力,掷地有声。
毕竟皇上膝下子嗣不多,长成的皇子仅有三阿哥和四阿哥,相较而言,四阿哥三阿哥更具明君的风范。
王清晏听了这话,心里却“咯噔”一下,储君一事,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便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可她对四皇子实在不太看好,抬眸间,目光触及静姝那憔悴苍白的面容,又迅速垂落,殿内顿时安静得有些压抑,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静姝见王清晏一直垂着眼帘,迟迟不语,便开口问道:“清晏,你可有什么看法?不妨直言。”
王清晏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缓缓说道:“陛下,臣斗胆进言,淑和公主或许才是储君的合适人选。”
此言一出,仿若一颗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殿内瞬间陷入死寂。
张廷玉满脸惊愕,眼睛瞪得滚圆,不可置信地看向王清晏,仿佛在看一个天外来客。
静姝也微微一怔,心中从未有过这样的念头,不由得喃喃自语:“淑和……”
王清晏趁热打铁,接着说道:“陛下,淑和公主虽为女子,却才情卓绝,心怀苍生。这些年,公主潜心在女学求学,又频繁深入民间,真切地了解百姓的疾苦。她所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担当,远超常人,丝毫不逊色于男子。”
“如今,我朝大力推行女学,女子地位日益提升,在朝堂之上也开始崭露头角。若能立淑和公主为储君,不仅能将陛下的革新之政延续下去,更能向天下昭显我朝不拘一格任用人才、倡导男女平等的坚定决心。”
王清晏目光如炬,神色坚定,字字句句都似重锤,敲在众人的心坎上。
张廷玉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急忙上前一步,大声反驳道:“王大人,此举简直荒谬至极!祖宗规矩传承数百年,皇位向来由男子继承,这是铁打的定律,关乎社稷的安稳和人心的向背。若贸然打破,恐怕天下大乱,大清危矣!”
王清晏神色平静,不卑不亢地看向张廷玉,缓缓说道:“张大人,时代在变,祖宗规矩也并非亘古不变。如今女学盛行,女子也能入朝为官、参与政事,为何就不能有女帝临朝?至于子嗣问题,女帝同样可以招婿,延续皇室血脉,又有何困难可言?”
静姝靠在榻上,手指不自觉地轻轻敲击着床沿,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他的目光在张廷玉和王清晏之间来回游移,思绪如麻,权衡着利弊得失。
张廷玉见静姝沉默不语,心中愈发焦急,又向前紧走几步,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自古以来,皇位皆由皇子继承,这是祖宗用血泪立下的规矩,是维系社稷安稳的根基。若轻易打破,天下臣民恐难接受,朝堂必将陷入动荡,望陛下三思啊!”
王清晏毫不退缩,挺直脊梁,目光直直地凝视着静姝,言辞恳切:“陛下,如今已然今非昔比。您大力推行女学、革新吏治,不就是为了让大清挣张廷玉和王清晏闻言,只得跪地行礼,缓缓退出养心殿。脱旧制的枷锁吗?淑和公主若登基称帝,定能将陛下的革新理念贯彻到底,带领大清走向前所未有的辉煌。说到人心所向,公主这些年在民间广施善政,百姓们对她感恩戴德、衷心拥护。只要陛下圣意已决,百姓定会追随。”
静姝长叹一声,神色疲惫却又透着几分慎重,缓缓开口:“二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只是这立储一事,实在太过关键,兹事体大,容朕再细细斟酌一番。”
张廷玉和王清晏闻言,只得跪地行礼,缓缓退出养心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