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以德明联军的辉煌胜利落下帷幕,这场战役取得了重大战果,为联军带来了难以想象的丰厚战利品。
想一想,180万俘虏,光枪支弹药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据统计,共缴获步枪超过90万支。这些步枪款式多样,除了美军提供的m1步枪以外,其中莫辛 - 纳甘步枪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这种步枪以其可靠性和较远的射程,一直是苏军步兵的主要装备。它们枪身修长,木质枪托打磨得略显粗糙却不失坚固,在无数次战斗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却成为了德明联军的“新宠”。
缴获的机枪数量也颇为可观,达到了8万余挺。其中包括dp轻机枪,它那标志性的圆盘状弹盘十分醒目,凭借着较高的射速和较好的机动性,在战场上能够为步兵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还有郭留诺夫重机枪,体型较为庞大,威力强劲,通常被用于阵地防御,能够对敌方集群目标造成巨大杀伤。
冲锋枪方面,缴获数量约为15万支。ppSh - 41冲锋枪是其中的代表,这款名字叫波波沙的冲锋枪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射速极快,近距离作战时能喷射出密集的弹雨,给敌人造成极大的威慑。这些冲锋枪对于增强德明联军的近战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德国与大明王朝的军官们首次踏入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存放地时,无不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德国装甲部队指挥官冯·克莱斯特将军,这位久经沙场、见多识广的老将,在看到排列得密密麻麻的8000多辆坦克时,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喃喃自语:“上帝啊,如此庞大的装甲力量,足以重塑整个东线的战局!”他身旁的副官也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将军,这些坦克若能为我们所用,我们的装甲部队将所向披靡!”
而大明王朝的林虎将军,看到那六万多辆汽车时,也是神色动容。他轻抚着一辆崭新的载重卡车,感慨道:“有了这些汽车,我军的后勤运输将提升不止一个档次,物资补给再也不会如此艰难!”他的参谋在一旁附和:“将军,这简直是天赐之物,咱们在欧洲的军事行动将更加顺畅!”
在火炮存放区,那两万多门火炮,尤其是500余门大口径榴弹炮,让德国炮兵指挥官施密特上校兴奋得满脸通红:“这些重炮,是战场上的王者,它们的威力能让敌人闻风丧胆!”大明王朝的炮兵将领赵刚,同样对这些火炮垂涎三尺,心里盘算着如何能为大明争取到一部分。
随着对各类战利品的深入查看,双方军官们的兴奋逐渐被利益的考量所取代,一场激烈的讨价还价随即展开。
德国方面率先提出:“坦克我们必须多拿,德国一直是装甲作战的行家,这些坦克在我们手中能发挥最大作用,未来对苏作战还得靠装甲部队冲锋陷阵。”
林虎将军自然不会轻易让步,他据理力争:“德国朋友,我们大明军队同样需要增强装甲力量,而且我们后勤运输对汽车需求极大,汽车应该多分配给我们。再说了,这坦克有一部分还是我们大明军队缴获的,理应多分。”
德国代表思索片刻后回应道:“汽车可以适当多给你们一些,但坦克绝不能少。不过,我们可以在火炮分配上做出一些让步,你们大明对大口径榴弹炮需求应该不小吧。”
赵刚将军赶忙接过话茬:“榴弹炮我们当然需要,但数量不能太少。而且飞机方面,我们也希望能多拿一些,空中力量对未来战局至关重要,我们大明在这方面的投入也不小。”
德国空军代表皱了皱眉头:“飞机可是德国空军的核心力量,你们要太多不合适吧。这样,我们可以把一些侦察机和运输机分给你们,战斗机我们还得留着掌控制空权。”
大明王朝的空军将领李云飞立刻反驳:“这可不行,我们也需要战斗机增强空中作战能力。要不这样,咱们按照双方参战兵力比例来分配飞机,这样才公平。”
双方就这样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为了各类战利品的分配争得面红耳赤。但大家心里都清楚,德明联盟还需紧密合作,所以在激烈的争论中,也都在寻找着利益的平衡点。
经过数轮艰难的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共识。由于在此轮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国损失了大部分坦克,而国内又无法及时补充,在曼施坦因元帅的强烈要求下,大明王朝只得忍痛割爱,让德国军队多分到一些坦克。由此德国获得了5000多辆高性能坦克以及一部分飞机、火炮、汽车,用以强化其装甲部队、空军与炮兵力量。大明王朝则得到了3000多辆坦克,绝大部分的汽车和飞机,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口径榴弹炮。此外,双方还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分配了堆积如山的弹药以及各类军用物资。
由于大明王朝在坦克分配方面少分了1000多辆坦克,作为补偿,大明王朝分到了100万俘虏,而德国分到了80万俘虏。
对于这些被俘的苏军士兵,德明联军有着更为深远的计划。除了将部分年轻力壮、具备一定军事技能的苏军俘虏收编,投入到工程建设、后勤辅助等工作外,还精心挑选了一部分有“潜力”的苏军战俘,试图将他们改造成伪军和情报人员。
德国情报部门率先展开行动,他们从俘虏中筛选出那些对苏联政权心存不满,或者意志薄弱容易被策反的人员。这些人被带到秘密营地,接受德国情报人员的洗脑与培训。德国教官们向他们灌输反苏思想,承诺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和地位,试图让他们彻底倒戈。经过数月的训练,一部分苏军俘虏逐渐转变,成为了德国的伪军,被编入德国占领区的治安部队,协助德军维持秩序,镇压当地的反抗力量。而那些具备一定情报收集能力的苏军俘虏,则被培养成德国的情报人员。他们被秘密送回苏联控制区,利用自己熟悉当地环境和人脉的优势,为德国收集苏军的兵力部署、作战计划等重要情报。
对于大部分不愿意为德国服务的俘虏,则大部分被投入到军工生产中,在德国的工厂里夜以继日地劳作,为德国制造武器弹药;另一部分则不是安排去挖战壕,就是安排修建防御工事、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
与德国不同的是,大明王朝对这100万俘虏有着明确而细致的规划,其中50万人被挑选出来改造成伪军,组建了一百个进步团,并将这支部队命名为“归顺军”,寓意着他们归顺大明王朝。
为了激励“归顺军”的士气,大明王朝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承诺条件。只要在战斗中有战功,士兵可以得到晋升,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班长、排长乃至更高的职位。军官若表现出色,不仅能获得更高的军衔,还能得到丰厚的物质奖励,包括土地、财宝等,甚至有机会成为大明王朝的荣誉公民,享受诸多特权。
在训练“归顺军”的过程中,大明王朝派遣了经验丰富的教官团队。这些教官不仅传授先进的军事技能,还向他们灌输大明的文化和价值观,试图让他们从心底认同大明王朝。训练场上,“归顺军”士兵们刻苦操练,学习使用大明的武器装备,熟悉各种战术动作。
“归顺军”被部署在多个战略要地,执行着不同的任务。有些部队负责协助大明军队维持占领区的治安,他们巡逻在大街小巷,确保当地局势稳定;有些则跟随大明军队参与作战行动,在战场上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在将部分苏军改造成伪军和情报人员的过程中,德明联军也采取了诸多防范措施。他们对这些人员进行严密监控,设置多层情报验证机制,防止他们反水或传递虚假情报。同时,给予这些人员的任务也是循序渐进,逐步考验他们的忠诚度。
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不仅让德明联军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通过丰厚的战利品增强了双方的实力,还通过对苏军俘虏的改造,进一步渗透到苏联内部,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埋下了重重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