栋哲一路上眉眼都飞起。
大家都以为是因为他考得好,不知道是因为考得比某些人好。
他刚才除了找自己的名字、鹏飞的名字,也没有忘记找陈书睿的名字。
陈书睿在他后面好几名。
扬眉吐气啊!
最好高中分班,他和筱婷不要和陈书睿分在一班就好了。
大家坐下来,选好想吃的面,四个大人一桌,三个孩子一桌。
栋哲憋了半天,忍不住问道:“筱婷,你看到陈书睿的名字了吗?”
筱婷睨一眼他,答道:“他和你一样直升,有什么好看的?”
鹏飞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扫了一眼两人,忙问:“陈书睿是谁?”
“她好朋友。”栋哲朝筱婷一甩头。
“什么好朋友,同学而已。”筱婷皱着眉瞪他。
“啊,对对对,同学,同学,我们班的一个同学。”栋哲就改了口。
面送了上来,鹏飞和栋哲一个捡起自己碗里的排骨放到了筱婷碗里,一个扒开自己碗里的焖肉、把瘦的那部分放到了筱婷碗里。
接着,两人熟练地移开碗,并且用手挡住,阻止筱婷把肉拿回来,才开始吃。
刚才两人就看到了,筱婷没有叫爱吃的大排面,叫的清汤面。
“面条多了。”筱婷说。
两人又同时把碗递了过去。
筱婷给他们碗里一人挑了一筷子面条,这才开始吃。
宋莹看着筱婷碗里没剩下什么面条,就要起身,却被黄玲给按住了。
黄玲低声道:
“爱漂亮,说最近有些胖,要减肥。”
宋莹也压低声音:“哪里胖了?还减就瘦得跟柴似的了。”
“随她随她,你吃你的。”黄玲笑着摇摇头。
两人说话这会儿,自己碗里已经多了不同的浇头。
宋莹高兴又得意。
下午去上班,一副春风满面的样子让见到她的人都问起有什么喜事。
她就答:
“哎呀,没什么,我们栋哲直升一中高中部了,全年级二十二,还不是很好,还有努力的空间。”
大家羡慕不已。
周怀熠也是同样的状态。
同事问起,他就答:“女儿直升一中高中部了,全年级第三,她还不是很满意,我挺满意的。”
大家同样羡慕不已。
吃了饭,栋哲邀鹏飞去玩,鹏飞摇摇头:
“今天不玩了,我要给我妈打电话去!”
“那我也去!”栋哲想到一件重要的事情,两人找了一个有长途电话机的小卖部打长途电话。
庄桦林并不知道出榜的时间,但是今天不是每月固定的通话时间,所以她感觉是成绩出了,于颤抖地声音问道:
“怎......怎么样?考上了吗?”
鹏飞深吸了一口气答道:“考上了,就是擦线。”
庄桦林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声音更加颤抖了:
“考上了就行!在一中哪怕是尾巴,也比别的学校的头强!儿子,别怕,还有三年高中,肯定能考上大学的!考上大学就好了。妈不求你像图南一样上名牌大学,但是大专得要上......大专就行,分配个工作,在苏州扎下根就好了。”
她有很多话想和儿子说,但是却说不出口。
“妈,暑假我想回来看你们,还有,栋哲想跟我来贵州玩两天。”最后,鹏飞询问道。
“好好,你带栋哲回来。你钱叔叔本来四月份就要回来,他后来想想就等你放假了一起回来,我们就不用接你了。”庄桦林一口就答应了。
鹏飞过年没有回去,她又何尝不想。
两人挂了电话。
栋哲一脸期待地看着鹏飞。
“我妈说欢迎你去玩,钱叔叔就等着我放假一起回去呢!”
“太好了!”栋哲很高兴。
“现在主要是宋阿姨要同意才行,你回去申请一下,不行我教你个法子。”
“什么法子?”
“曲线救国。”
“曲线......”
“宋阿姨最疼谁?最听谁的话?”鹏飞提示。
“我妈最疼筱婷,最听我黄阿姨的话。”
鹏飞点点头,栋哲恍然大悟。
鹏飞回家,栋哲二话不说去了服装厂。
他开始磨筱婷和黄玲。
在黄玲身上倒是没有费什么精神,她觉得多出出门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筱婷说,她不会帮着栋哲劝宋阿姨,她站在宋阿姨这边,宋阿姨不答应,她也就不答应。
栋哲至少有了一个支持对象,晚上回家以后就鼓起勇气跟宋莹提了去贵州的事,还把黄玲给搬了出来。
果然,宋莹不同意。
她对栋哲说:“肯定不行,你和鹏飞俩个去了贵州,还不翻天?那遭罪的是你庄阿姨和向叔叔。不比图南跟鹏飞去,完全不一样。”
无论栋哲怎么保证,宋莹就是不同意。
最后,宋莹退了一步,说再看一年两人的表现,如果表现不错、成绩也有进步,那明年暑假就能去。
栋哲一听,只好同意。
一周后,他泪眼汪汪地送鹏飞上了回贵州的火车。
快乐的暑假来临了,这个暑假没有升学压力,补习课程就没有没有安排得那么紧张了。
暑假时间挺长,鹏飞又回了贵州,不用再担心他的学习,所以图南准备留在了北京。
他将跟着系副主任常北谦教授参与到一些建筑工程项目中,常教授带着一批学生,但是大一的只有他一人。
这些实习的机会对于建筑系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实习机会,除了图南自身业务水平以外,还因为冯首长去北京看儿子女儿时特地去学校看望了图南。
图南知道,这是周怀熠拜托的。
冯首长既然去了,那就不单单只看一看。
那几天时间,图南跟着她吃了好几次饭,见了很多人。
与他不同,谢哲宇一放假就迫不及待地回了苏州。
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高考前三天,他就回到了苏州,但是他待在家里哪里也没有去,直到高考结束那一天。
一中是考场。
很多人因为第一天数学考试受了打击,连带着今天也没有什么精神。
只有吴姗姗没有。
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向注重全科的黄玲今年把补习重点放在了数学上(据查,84年的数学是灾难性的,平均分才二十多)。
考完数学,吴姗姗才知道很多人考试时大题几乎动不了笔。
而她,却成竹在胸。
最后一科是外语,抓耳挠腮的人也不少,因为外语是今年才加进来的科目。
当大家高二开始恶补外语时,她已经默默学了好几年。
别的不说,就数学和外语多出来的分数,成绩足以甩同学十万八千里。
铃声响起,她长长吁了一口气。
结束了。
终于结束了。
当走到校门口时,就看到一个穿着白衬衣的少年倚着自行车朝她笑。
笑得比阳光还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