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森教授,我很荣幸接受邀请。”叶灼平静地说,“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汤姆森点点头:“请说。”
“撰写周期是多久?我最近还要准备期中考试。”叶灼看似随意地问道。
汤姆森笑了:“通常这类综述文章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考虑到你的学业,我们可以给你半年时间。”
叶灼微微一笑:“不用那么久,一周足够了。”
办公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汤姆森以为自己听错了:“抱歉,你说..。一周?”
“是的,一周后我会提交初稿。”叶灼的语气中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
汤姆森惊讶地望着叶灼,不知该说什么好。这样的综述文章需要查阅大量文献,梳理复杂理论,精心组织论证..。怎么可能一周完成?
校长也愣住了,悄悄用眼神示意叶灼别太冒进。
接下来的三天,叶灼几乎足不出户。
他的房间变成了临时的“论文工作室”,书桌上堆满了各种参考资料,墙上贴满了思维导图。
每当思路清晰时,他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
而当遇到难点时,系统总会适时给予提示。
【结构优化建议:第三部分可采用“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框架,突出创新性】
【表达提升:第四章关于量子纠缠的描述可更精准,建议参考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罗森悖论】
【逻辑检查:第五部分存在微小矛盾,量子隧道效应的描述与前文不完全一致】
在系统的辅助下,叶灼的文章不断完善,逐渐呈现出一个清晰而深刻的理论框架。
“汤姆森教授,文章初稿已发送至您的邮箱,请查收。”叶灼发出这条信息后,终于倒在床上沉沉睡去。
第二天中午,他被手机铃声惊醒。
是汤姆森打来的。
“叶灼!天哪!”电话那头,汤姆森的声音几乎是在颤抖,“我刚刚读完你的文章——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叶灼还有些睡意朦胧:“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汤姆森几乎是在喊了,“质量远超我的预期!理论框架如此完整,逻辑如此清晰,甚至连许多资深教授都无法达到这种水平!”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中充满了惊叹:“特别是你对量子纠缠与经典计算融合的那部分分析,开创性地解决了学界争论多年的瓶颈问题。”
叶灼坐起身来,嘴角微微上扬:“那么,文章合格了?”
“合格?”汤姆森大笑起来,“这篇文章将会是今年《自然》最重要的综述之一!”
两天后,叶灼收到了汤姆森转发的同行评审意见。
《自然》杂志的评审极其严格,通常需要三到五位领域内顶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叶灼点开文件,映入眼帘的评语让他也不禁感到惊讶。
评审专家A(量子物理学领域):“令人惊叹的综合视角!作者不仅全面掌握了量子计算的前沿理论,更开创性地将其与传统芯片架构融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这篇文章很可能引领未来十年的研究方向。”
评审专家b(半导体技术领域):“作者对半导体物理的理解深入而独到,特别是对量子隧道效应在三维架构中应用的分析,解决了困扰业界多年的技术瓶颈。文章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评审专家c(计算机架构领域):“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位高中生之手!理论严谨,视野开阔,特别是第六部分提出的混合计算模型,或将彻底改变现有的计算范式。强烈推荐立即发表。”
叶灼看完评审意见,终于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这一次,他不仅通过了评审,更赢得了学界顶尖专家的高度认可。
汤姆森再次打来电话,声音中掩饰不住兴奋。
“叶灼,编委会刚刚开完会,一致决定破例处理你的文章!”
叶灼好奇地问:“什么意思?”
“通常从接收到发表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排队时间,”汤姆森解释道,“但编委会决定,你的文章将在下期加急发表!”
他顿了顿,声音更加激动:“不仅如此,你的文章将作为封面文章,配以专题报道!这在《自然》的历史上,对于综述类文章来说极为罕见!”
叶灼也难掩欣喜:“谢谢汤姆森教授的认可。”
“不,应该是我们感谢你!”汤姆森真诚地说,“你的文章将为全球量子计算研究带来新的视角和方向。”
这个消息很快在学校传开。
校长特意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宣布了这一喜讯,全校师生为叶灼欢呼雀跃。
校园电视台的记者守在教室门口,希望采访这位创造奇迹的学霸。
“叶灼同学,能请你谈谈被《自然》接收论文的感受吗?”记者将话筒递到叶灼面前。
叶灼看着镜头,轻描淡写地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把平时的一些想法整理了一下而已,没什么特别的。”
记者追问:“但据说这篇文章连哈佛、麻省理工的教授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叶灼微微一笑:“可能是他们平时太忙了,没时间思考这些基础问题吧。量子计算与芯片融合其实挺简单的,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已有的理论块拼在一起就好了。”
这番话一出,周围的同学都忍不住笑了。
这不就是典型的凡尔赛语录吗?把全球顶尖专家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说成“搭积木”!
晚上回到家,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叮!】
【任务完成:学术巅峰】
【评价:完美完成,远超预期目标】
【获得奖励:】
【1. 学术写作能力+3000】
【2. 理论构建+2500】
【3. 国际影响力+3500】
【4. 说服力+2000】
【5. 特殊称号:学术先锋(待激活:文章发表后引用超过1000次时自动激活)】
【系统评价:宿主短时间内完成顶级学术综述,获得全球学界认可,展现出超凡的学术潜力。此次任务不仅提升了宿主的个人能力,更扩大了国际学术影响力,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周后,《自然》新一期杂志正式出版。
叶灼的文章《量子隧道效应在新一代芯片架构中的应用前景:理论与实践》赫然印在封面上,配以精美的量子芯片三维图像。
这期杂志一经发布,立刻引起全球科学界的轰动。
短短24小时内,叶灼的论文下载量突破十万次,创下《自然》杂志创刊以来的最高纪录。
各大科技媒体纷纷报道这一现象:《17岁少年重新定义量子计算》、《中国高中生震撼全球学界》、《未来科技之星:叶灼与他的量子革命》......
更令人惊讶的是,叶灼的邮箱几乎被各种邀请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