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这些全球顶尖学府纷纷发来邀请,希望他能前往讲学。
甚至连量子计算领域的巨头企业——谷歌、Ibm、英特尔也递来了橄榄枝,邀请他担任技术顾问。
当林昊兴奋地拿着手机给叶灼看这些新闻时,叶灼只是淡然一笑。
“真没想到会这么受关注,”他耸耸肩,语气轻松,“不过说实话,我觉得那篇文章写得还挺一般的,有些地方其实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林昊无奈地摇摇头:“你这凡尔赛语录又要上热搜了!”
叶灼的《自然》论文发表仅一周,华大校长亲自打来电话。
“叶灼同学,我是华大物理系的陈校长,冒昧打扰了。”对方声音中透着掩饰不住的兴奋。
叶灼正在做物理作业,听到这个名字手上的笔顿了一下。华大,全国排名前三的顶尖学府,物理系更是举世闻名。
“陈校长您好,有什么事吗?”叶灼语气平静,仿佛接到顶尖学府校长的电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是这样的,我们物理系正在举办‘前沿科学’系列讲座,诚挚邀请你来我校作一场学术报告,主题可以由你自己决定。”
叶灼挑了挑眉:“我还是高中生,去大学讲座合适吗?”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叶同学太谦虚了。您的量子计算论文已经在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连哈佛的教授都在研讨会上引用你的理论。我相信,华大的师生会非常期待你的分享。”
三天后,华大物理系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则消息:《前沿科学讲坛特邀:17岁学霸叶灼解析量子前沿》。
配图是一张设计精美的海报,叶灼的照片旁边醒目地标注着“《自然》封面作者”、“最年轻学术讲者”等标签。
这条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了广泛转发。
“这不是那个高考满分的学霸吗?现在都能去华大讲课了?”
“看了他那篇论文的简介,虽然看不懂,但感觉好牛啊!”
“17岁就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还是封面文章,这简直是中国版‘天才少年’啊!”
华大官微评论区瞬间被各种惊叹和膜拜的留言刷屏,阅读量在短短几小时内就突破了百万。
讲座当天,叶灼提前一小时到达华大校园。
陈校长亲自在校门口迎接,脸上带着难掩的激动:“叶同学,欢迎你来到华大!”
走进物理楼,叶灼惊讶地发现,通往报告厅的走廊已经挤满了人。
“我们原计划在小报告厅举行,容纳200人左右。”陈校长有些无奈地解释道,“但报名人数太多,不得不临时换到最大的阶梯教室,可即便如此......”
推开报告厅的门,眼前的景象让叶灼也不禁愣住了。
偌大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甚至连走道和后排站立区都挤满了人。前排坐着一排戴着眼镜的老教授,神情严肃;中间几排主要是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后面则是本科生和慕名而来的外系学生。
“人真不少啊......”叶灼小声嘀咕。
就在这时,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
【叮!】
【检测到:学术权威建立机会】
【分析:顶尖学府讲座,跨年龄跨领域听众,学界高度关注】
【建议:展现知识深度与广度,确立学术新秀形象】
【任务启动:学术演讲大师】
【目标:完成高水平学术讲座,征服顶尖学府师生】
【奖励:学术表达能力+2000,公众演讲+1500,学术威望+2500】
【特别奖励:如讲座视频传播广泛,获得“思想领袖”称号】
叶灼看着系统提示,嘴角微微上扬。正好,他早已准备好了。
陈校长走上讲台,简单介绍后,叶灼在热烈的掌声中站到了演讲台前。
报告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视着这个身材挺拔的少年。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叶灼的声音清亮而沉稳,没有丝毫怯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跨学科思维与科学前沿》。”
台下有人开始窃窃私语。这个题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原以为他会讲解量子计算。
叶灼仿佛看透了大家的心思,嘴角浮现一丝笑意:“可能有人好奇,为什么不讲量子计算?因为科学从不是孤立的孤岛,真正的突破往往发生在学科的交叉地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正是如何突破学科界限,在交叉地带寻找创新的火花。”
开门见山,直指核心,台下的教授们眼前一亮,坐直了身体。
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叶灼没有使用事先准备的ppt,而是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
“我的量子芯片理论,正是从这四个领域的交叉点发现的。”
接着,他开始在黑板上推导公式,从薛定谔方程开始,一步步推导出量子比特的数学表达,然后将其与传统计算机架构巧妙地联系起来。
黑板上的符号和箭头越来越多,却呈现出一种奇妙的秩序感。
“量子隧道效应看似复杂,但本质上可以用一个高中生也能理解的模型来解释......”
他用生活中的例子——“穿墙术”来形象解释量子隧道效应,又通过“多路径同时行走”来类比量子计算的并行特性。
复杂的理论在他的讲解下变得出奇地清晰,深奥的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被他娓娓道来。
随着讲解的深入,台下的氛围越来越热烈。
前排的几位白发教授频频点头,时而交换赞许的眼神;中间几排的研究生几乎是疯狂地记着笔记,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公式或观点;后排的本科生虽然可能听不懂所有内容,但也被叶灼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比喻所吸引。
“关于量子纠缠,爱因斯坦称之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至今仍是物理学最神秘的现象之一。但如果我们从拓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
叶灼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莫比乌斯环,用这个简单却深刻的数学结构解释了量子纠缠的本质。
这一独特视角让前排一位专攻量子力学的老教授猛地坐直了身体,眼睛睁得大大的,似乎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天才啊......”他忍不住小声感叹。
演讲结束,进入提问环节。一只只手迫不及待地举了起来。
“叶同学,你提出的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框架,如何解决退相干问题?”一位中年教授提出了一个核心难题。
叶灼微微一笑:“好问题。退相干确实是量子计算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