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李铁船携着仆人老范,毅然踏上了那漫漫长途,每一步都似承载着无尽的希望与艰辛。他们一路向西,先是艰难地攀爬华蓥山,山风呼啸而过。二人手脚并用,在崎岖的山路上奋力前行,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未曾有丝毫停歇之意。终于成功翻越后,他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广安渠江,登上一艘略显破旧的船只。船只顺流而下,江水滔滔,拍打着船舷,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旅途的故事。一路舟行,途经诸多风景,最终抵达重庆长江朝天门码头。稍作休整后,他们又换乘江轮向东进发,江轮在波涛汹涌的浪尖上起伏颠簸,让人惊心动魄。历经风雨,终于经过上海到达天津港。上岸之后,他们又匆匆备好马匹,向着北京疾驰而去,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在夕阳的余晖中,留下一路奔波的身影。
李铁船家中虽有田有地,然并非富裕殷实之家,根本无力承担长期住客栈的高昂费用,且在北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借宿亦成奢望。幸得他多方打听,知晓北京有个四川会馆,专为到北京赶考的举子提供免费住宿之处,只是个人生活费尚需自理。会馆的日常经费,多赖四川富绅以及那些川籍举子中进士当官后的慷慨捐助,才得以维持运转。白天,李铁船置身书院之中,如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甘霖。夜晚,他回到会馆,与来自四川的举人们围坐一团,畅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欢声笑语不断,说到妙趣横生之处,更是哄堂大笑,那笑声在会馆中回荡,驱散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让他感受到了一丝久违的温暖与亲切。
李铁船落榜后的第一年,他有幸搬进了崇文勤公家,住宿条件较之前有了显着的改善。新的居所干净整洁,屋内陈设虽不奢华,却也一应俱全。他心怀感激,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之中。第三年,他又迁至同年生好友黄啸洲家。时光匆匆,儿子已然 4 岁了,而他在春季会试中却再度名落孙山。举人虽享有一些优惠政策,名下田地可免缴朝廷赋税,却不能直接出任县令之职,只能屈就于其他官员手下充当幕僚,类似秘书之职,或者受聘为七品以下衙门吏员。
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重负,同时也为了能留京继续学业,备考科举,李铁船在老师的热心推荐下,毅然考取了北京景山学汉语教师。北京景山官学,乃是专为满族中下层子弟开办的公办学校,主要传授满族知识并辅以少量汉语语言教学,学制长达九年。学生每月可领取 1 两银子的生活费补助,每季还有 2 斗 6 升粮食,生活基本得以保障。而教师不仅能免费食宿,还可获得颇为丰厚的薪水,更为重要的是,任教满三年者,便可参考进士出身直接出任七品级别官员。这对于李铁船而言,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与希望。
在李铁船任教景山学校满3年之际,黄河流域突发特大洪灾,洪水肆虐,所到之处一片汪洋,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他临危受命,被安排参加河工赈捐工作。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呼号,穿梭于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之间。每遇一人,他皆耐心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人们慷慨解囊,为灾区人民贡献一份力量。他的声音因长时间的呼喊而变得沙哑,眼神中却始终透着坚定与执着。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与非凡智慧,他取得了显着成效,故而被保荐为知州候补,此乃他首次涉足赈捐工作领域,也为他的仕途开启了新的篇章。
同年秋,李铁船任教三年期满,旋即被任命为刑部贵州司官员。正当他满心欢喜,准备欣然接受任命,奔赴贵州赴任之时,在京的川籍进士好友少轩太史等人纷纷前来相劝,极力劝他再参加第三次会试。少轩太史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地对他说道:“铁船,你名字带铁,说明你并非木脑壳,天资聪慧。只要你不写高冷深奥之文章,且能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出来。在我们四川老乡中,以你的智力才华,考中进士定是不在话下。” 李铁船心中本就对科举功名抱有一丝执念,经好友如此一番劝说,更是坚定了信心。果然,在来年春季会试中,他一路顺遂,仿若有神助,金榜题名。随后在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中,更是超常发挥,脱颖而出,排名二甲 13 名。
李铁船高中进士的喜讯仿若一阵春风,迅速传遍家乡邻水,全县上下为之轰动,人人皆奔走相告,沉浸在喜悦与自豪之中。父亲李大生赶忙写信告知他:“你祖母青年守寡60年,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子孙能够高中进士,成龙成凤,可惜她早走了 3 年,未能亲眼看见这荣耀的一刻,让我想她在天堂亦能感知这天大的喜讯。我和你妈妈身体皆安好,尚有余力操持农活,你的老婆与孩子亦一切顺遂,你无需匆忙赶回家,且在北京耐心等候朝廷分配。”
早春二月,北京依旧被茫茫大雪所覆盖,天地间一片银装素裹,这已是李铁船在京的第8个年头。正当他紧锣密鼓地准备赴云南上任之时,老家却传来噩耗,仿若晴天霹雳,令他悲痛欲绝。慈父李大春偶然染病,起初只是一场小病,众人皆未料想到病情会急转直下,半月不到竟突然逝世。按照古代的制度,官员父母死亡,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孝,此谓之丁忧,时间一般为 27 个月。在此期间,官员停发薪水,但朝廷会依其父母的等级发放一笔丧葬费,并赐给封典。中国的官员丁忧制度,一方面意在提倡以孝治国,弘扬孝道;另一方面则是让官位空缺,便于人才的流动与更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促进了官员家乡教育水平的提升。
李铁船三月匆匆回到家中,只见父亲李大春的棺木还静静地停放在堂屋之中,尚未及下葬。他面色悲戚,眼神中满是哀伤与沉痛,步履沉重而缓慢地走进堂屋,仿若每一步都有千斤之重。他默默披麻戴孝,而后缓缓拿起三炷红色香,在大烛火上点燃。那跳跃的火苗映照着他憔悴的面容,他双手将红香高高举于头顶,身体呈 90 度弯腰鞠躬三次,每一次弯腰都似在向父亲表达着无尽的敬意与思念。接着,他小心翼翼地将燃香插于坛罐灰里,随后,双膝跪地,“扑通” 一声,膝盖重重地砸在地上,双手掌及头同时触地磕三下,那声响在寂静的堂屋中回荡,似在诉说着他心中的悲痛。起身下跪再磕头三下,如此反复三次,每一次磕头都饱含着他对父亲深深的眷恋与愧疚。
李铁船回来的第二天清晨六点,天色仍被黑暗笼罩,大伙举着火把,在起伏的山路上前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打破寂静,与呜呜咽咽的唢呐锣鼓声交织,让葬礼弥漫着凄凉而庄重的氛围。李铁船手捧父亲画像,神色凝重,步伐沉稳,他的两个哥哥捧着香灰盆和香炉紧随其后,再往后是王夫人与三房儿媳妇,小李准等孙辈也跟在后面,全族后人排成一长串,浩浩荡荡地走在山间小路上。在事先挖好的土坑墓前,一块石板立起的墓碑下,两只大大的石刻乌龟静静卧着,阴阳先生主持着仪式,众晚辈按辈分大小依次下跪磕头进香,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着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全过程大约花了半个小时。
老人去世要摆酒席谢恩,称之为白喜,寓意老人入土为安,不再遭受人间苦难。在当地,红喜不请不到,但白喜却可不请自到。早晨来了很多人,八点钟,李家院坝摆起了流水席,18 张方桌整齐排列,人们围坐桌旁,整整坐了三轮,随后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三三两两慢慢悄然离去。
那么他们是对李家的生活招待不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