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拂晓时分,天色未明,广宁县城已然热闹非常。
今日乃县学童试之日,凡欲求取功名者皆须一试,以定进学之资格。
县衙之外,早已聚满了考生与家眷,有些年纪稍长者神色沉稳,亦有少年轻狂之辈难掩激动,交头接耳,低声谈论前科题目,或互相勉励,或宽慰自己。
吴玄安身着一袭青色儒衫,手执笔袋,步履从容而至。薛蝌与他同来,虽不应试,却特地送他至考场门前。
“安大哥,今科定当无碍。”薛蝌低声道,“入场之后,当心行事,莫使官吏寻岔。”
“放心。”吴玄安淡然一笑,目光扫过四周,已见县学学正率衙役维持秩序,严防作弊。
巳时一刻,考官命人启封大门,逐一查验文帖,凡名列报名册者,方得入内。吴玄安依序而行,将文帖递予衙役查验,随即步入考场。
考舍皆是以木板搭建,狭窄而幽闭,仅容一人落座。每名考生皆配以毛笔、墨锭、砚台,另有公家发放之答题纸张,须于其上作答。
辰时,考官登堂,肃然朗声道:“今科童试,依例设三场,首场考四书义理,限文二篇;次场考八股文,亦限二篇;终场考策问,拟策一道。诸生听令,待题目发下,方可作答。”
衙役手持考卷,自前至后分发。吴玄安接过一张,展卷细看,四书义理题目,有填空题、翻译题目,还有作诗题目。而且作答时间充裕。
“开始作答!”考官一声令下,各学子们纷纷下笔,吴玄安提笔就写,这些内容全在他的脑海之中。
“君子务本,下一句是本立而道生。”
“仁者爱人,下一句是知者知人。”
“……”
吴玄安提笔沾墨,便落笔如飞,半个时辰就写完了,此刻交卷时间还早,他便闭目养神。
时近午时,考官高声唤道:“时辰已到,诸生停笔,待卷!”
吴玄安睁开眼睛,收笔,双手平置案上,待衙役收卷,随后随考生依次步出考场。
今天天气格外地好,微冷的空气中,有太阳微微暖起。
到了下午第二场,考官登堂,开卷示题,八股文题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乃大学首句,关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之理。
吴玄安凝神片刻,便提笔而书:“古之圣王以明德教化,民心归附,而天下太平……”
行文规整,起承转合皆合格律,一篇文章笔落之时,已然雏形尽现。
傍晚,考官收卷之后,便离开了。但学子们不能走,明日早上还有最后一场,于是各自拿出备好的食物和被褥在考场里过夜。
到了第二天,依旧和昨日的一样,到了考试时间,考官出示题目,各学子们自己作答,反正时间充足,无而且只是童试,内容都不难。
“如何施仁政于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吴玄安轻轻一笑,此题正合他意。他援引孟子梁惠王篇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言。”
以为政以德为核心,逐层论述仁政之道,详举其法,文势畅达,字字珠玑。
至午时,考官宣布收卷,衙役挨个查收试卷,童试至此终告一段落。
考生鱼贯而出,或面带喜色,或蹙眉沉思,显然各有所得。
吴玄安步出考场,薛蝌早已候在门前,见他神色如常,便问:“安大哥,如何?”
“题目不难,很有把握,待三日后看榜。”吴玄安微微一笑,言语平淡而有自信,静待放榜便是。
县衙内,一片寂静!
县令带着人批阅试卷,沙沙声与偶尔低声交流的语音在空旷的房间中回荡。
晴了一天后,现在外面又是寒风凛冽。
各自手中翻动着一张张考卷,有人眉头微蹙,细细琢磨,低声自言自语:“此考生之解答,未免空洞,辞藻虽多,然无实质内容。”
又有考官微微点头,手指一划:“此卷论述清晰,思路清楚,四书五经之理讲得透彻,可见四书五经学得扎实。”
一位年长的考官捧起一张字体大气,卷面整洁的卷子,目光凝视,逐字逐句地审视。
他读着其中的诗文,嘴角微微一扬:“此篇文气,韵律俱佳,倒也写得有模有样。”
随后又翻到策问部分,看得尤为仔细,若有所思地低语道:“此答卷答得慎重有理,虽不至于惊世之作,但条理分明,逻辑清晰,倒是个有心机的应试者。”
随后将批改通过的考卷整理出来,粗略排好次序,而后去掉糊名,县令才看到被自己放在一位的是刚刚自己看的那张考卷。
“吴安……这个名字倒是熟悉。”另一位考官若有所思地说道,县令这时接话:“他就是广宁县号称闺中密友的吴玄安小子,哈哈哈!”
“原来是他,哈哈哈,这下子此子要在士林中出名了。”
“就他干的那事儿,想不出名都难,毕竟谁家大小媳妇儿、女儿们不穿他做的那玩意儿……”
“没想到此人也进学了,而且还学的如此扎实,这一卷,实属上乘,诗文策问皆尽显才情。”一位考官并没有在意吴玄安的名声,只对考卷评价。
其余考官也纷纷点头,对试卷评价颇高。相较于其他试卷,有些答得平淡无奇,解题思路显得稚嫩,有些则明显脱离了四书五经的脉络,论述不严谨,纷纷排在后面。
“总的来说,今年的童试难度不大,合格者不少。”一位考官感慨道。
“是的,但要论及最佳之选,非吴安的考卷莫属。”另一位考官说道。
随后,几位考官将其他试卷合起来,集中放好,剩下的则是吴玄安那一份被标注为最佳。
几个考官交换了一下意见,最后一致同意将吴玄安的名字列为童试第一。
“既然如此,便按此次结果排榜。”一位年长的考官宣布,捧起笔,开始在榜单上写下吴安的名字。
随着这一笔落下,所有考官也纷纷点头,吴玄安的名字在众多考生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童试的第一。
过了三日,终于揭榜的日子到来了。
县衙内外,书生们早已排成了长队,纷纷前来等候揭榜之事。吴玄安站在人群中,静静地等候。
“放榜了,大家快看……”
“来了,来了……”
“广宁县童试榜,金陵广宁县白栀村人士吴安,甲!”
“广宁县童试榜,金陵广宁县人士赵清,乙!”
……
吴玄安远远看到自己的名字后,便离开了。